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筑牢国家“大粮仓” 这里积极探索让黑土地保护有了新答案 一起了解↓
首页> 地方频道> 要闻 > 正文

筑牢国家“大粮仓” 这里积极探索让黑土地保护有了新答案 一起了解↓

来源:央视网2025-04-21 21:15

  央视网消息:作为我国粮食主产区之一的辽宁省,日前正式印发2025年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实施方案,全省今年实施保护性耕作任务面积将达到1370万亩,这也是辽宁连续第五年大力推进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接下来,跟随总台记者走进田间地头,看看辽宁保护性耕作开展得如何?黑土地有了什么样的变化?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这两天,记者来到辽宁省玉米主产区之一的沈阳市沈北新区。距离玉米大规模春播只有不到一周的时间了,眼前的一大片农田里,还都留着去年秋天收获后剩下的秸秆。农机专家李雪梅和种粮大户杨长春,正跟在一台大型农机后面仔细查看作业效果。

  杨长春告诉记者,过去的传统耕作模式需要在播种之前清除干净地里的秸秆,然后才能进行旋耕、起垄等整地作业。而现在却要将秸秆尽量留存在地里,甚至大面积覆盖在土地上。

  杨长春说,农民们心里都有一本账,过去秋天收完玉米,秸秆要么是一把火烧了,要么是打成捆卖了做柴火、喂牲口。

  从2020年开始,辽宁持续推进实施黑土地保护性耕作,今年的任务面积总计将达到1370万亩,同时鼓励各地在计划任务面积基础之上增加实施面积,加大示范推广力度,不断扩大辐射带动面积。

  国家为什么要花这么大力气,掏这么多的真金白银补贴,想方设法要让农民把秸秆留在地里?过去农民眼里麻烦碍事又不值钱的秸秆,怎么就变成了“金疙瘩”?

  辽宁省农业农村厅农机生产管理处处长朱宝玉称:“保护性耕作,秸秆覆盖就像盖了一个小棉被。秋季、冬季,包括春天播种之前风沙很大很旱的这个时候,就通过秸秆覆盖能实现防风、护土、固沙这样一个好的黑土地保护耕地的提升非常好的效果。”

  秸秆多覆盖、少动土,能够最大程度实现防止土壤的风蚀水蚀。在采访当天,就正好赶上了东北春季常见的大风天。

  沈阳市沈北新区某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长春称:“过去像现在就这么大风的时候,你出门恐怕就睁不开眼睛了。土都卷跑了,现在秸秆覆盖在土上,这种情况就很少了。(记者:如果下大雨呢?)下大雨也没事,下大雨秸秆在上头就减少水蚀了,要不然水流失,哪里洼,水就往哪里流,这里就冲出沟来了。”

  辽宁:秸秆还田 免耕少耕 让黑土地可持续利用

  在东北民间,老乡们曾用“一两土二两油”来形容黑土地的肥沃。但长期大面积种植连作以及追求高产的传统耕作方式,让珍贵的黑土地面临土壤质量和肥力双双下降的困局,而大面积休耕养地又会造成粮食减产。这个从“一根筋”变成“两头堵”的难题,在辽宁正在开展保护性耕作的实践中探索着出路。

  在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的农田里,正在进行秸秆全量还田耙混作业。一台台现代农机隆隆作响、上下翻滚,通过高速刀片破碎秸秆,将70%左右的秸秆和土壤混拌至耕作层,地表留30%左右秸秆覆盖,一次性完成了旋耕、破碎、混拌、整地的全过程作业。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艾友营子村某农业合作社技术指导员李剑平称:“通过机器整地,把有机质(秸秆)融入到土壤当中,保持了有机质的含量,增加土壤的肥力,并且对土壤的保墒软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通过这一次性整地减少了土地的板结。”

  地上部分秸秆覆盖减少土地风蚀雨蚀,地表下大量秸秆还田,粉碎后与土壤混合在一起变废为宝,增加了农田的地力。

  东北黑土地是世界主要黑土带之一,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黑土地之所以“黑”,是因为覆盖着一层黑色或暗黑色的腐殖质,土质疏松,富含有机质,适宜耕作。但在长年的持续耕作生产之下,黑土层不断消耗,要想土壤保持地力、粮食高产,大量化肥的过度使用曾经是农户们的无奈之举。而如今,以秸秆覆盖还田为主要内容的现代耕作技术,让黑土地保护有了新的答案。

  喂饱黑土地,打得好粮来。实施黑土地耕作性保护的五年来,变化实实在在发生在了田间地头,靠着秸秆覆盖还田、现代农机推广,地里的蚯蚓多了、地力增加了、产量也提升了。

[ 责编:王宏泽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第137届广交会第二期开幕

  • 无人驾驶插秧机助力春耕生产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从老人登山有了“赛博外挂”,到“养老机器人”成为热词,今年以来,机器人相关话题持续升温。
2025-04-24 09:40
航天诱变紫云英新品种,固氮效能更高了,综合生态效应也非常大
2025-04-24 09:34
这项研究不依赖直接改变作物的遗传背景,而是通过调控根际的微生物组来优化作物在田间的生长表现。
2025-04-24 09:26
以斑马鱼、涡虫和链霉菌作为研究对象开展生命科学实验
2025-04-24 09:24
涅槃重生的AI开口说话了——一面是口若悬河,一鸣惊人;另一面却是信口雌黄,“鬼话”连篇。
2025-04-24 09:22
春日的北京,一场充满未来感的马拉松赛事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在21.0975公里的赛道上展开角逐,20支机器人队伍参赛。 在制造业,目前人形机器人承担的是繁重、泛化性强、高度重复的工作,例如搬运颜色、重量、尺寸各不相同的箱子,分拣不同形状的零配件。
2025-04-24 09:19
数字技术带给阅读前所未有的便利,同时也提出了新课题。
2025-04-23 10:34
农民种粮能挣钱,粮食生产才有保障。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中,农业保险是重要方面。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投保面积”“健全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支持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
2025-04-23 10:31
身高172厘米,通体银色,一台台人形机器人在产线上分拣物料、搬运料箱、安装零件……科幻电影里的场景照进现实。
2025-04-23 10:26
再接再厉、乘势而上,一步一个脚印朝着建设航天强国的目标迈进,中国的航天事业必将开拓更高境界,中国的科技创新将书写崭新篇章。
2025-04-23 09:24
天地图是自然资源部门向社会提供各类在线地理信息公共服务、推动地理信息数据开放共享的政府网站。
2025-04-23 09:22
4月22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统一调度下,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组织全区合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以及任务各测控点实施联调联控,全面模拟发射准备、发射以及飞行过程中的各种技术状态和工作过程。
2025-04-23 09:21
让人形机器人跑马拉松,与其说是人机竞技,不如说是机器的自我迭代。
2025-04-23 09:15
当今,百年变局中的全球价值链重构,既考验着中国的战略定力,也孕育着我国从“跟跑”到“领跑”的跃迁机遇。
2025-04-23 09:13
废旧电器回收不仅能化解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风险,还推进了数据安全治理与资源循环利用领域的双重突破,为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
2025-04-22 10:05
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重塑“三农”发展新优势,我们才能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道路上展翅翱翔。
2025-04-22 10:04
最新一期《自然》发表了两项独立临床试验研究,验证了干细胞疗法对帕金森病的安全性。为检验帕金森病细胞疗法的安全性和潜在副作用,日本京都大学等机构进行了一项Ⅰ/Ⅱ期临床试验。
2025-04-22 10:03
转型不是丢掉已有禀赋和基础,而要依托技术,在推进资源精深加工、资源产业向下游延伸上下功夫
2025-04-22 09:23
空间站徜徉在浪漫星辰中,书中文字仿佛随之流淌,飘入心间。在空间站里过大年,除了欢乐祥和,更多的是一份守望——守望万家灯火团圆,守望壮美山河辽阔,守望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
2025-04-22 09:21
山水工程交出厚厚的生态账本:截至2024年底,52个山水工程累计完成治理面积超830万公顷,其中包括255万公顷森林草原、130万公顷水土流失地、10.7万公顷矿山修复地等,累计完成生态修复面积超1.2亿亩。
2025-04-22 09:1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