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名城保护工作的成果正在反哺城市文脉
(作者系故宫博物院馆员、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专家 李纬文)
2024年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十大看点已于今日发布。其中最受社会各界关注的一项,同时也是去年北京名城保护事业的里程碑式事件,就是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
“中轴线申遗到底意味着什么?”这是中轴线申遗历程中市民们最常问的问题。而就在中轴线申遗成功的当年,这项新晋世界文化遗产已经开始了对城市文脉的反哺——先农坛庆成宫向社会开放,北京可以参观的皇家殿堂又多了一处;相隔不远的神仓院不仅开放,还迅速诞生了天宫楼阁藻井系列文创这一热点;正阳门箭楼重新变得可以登临,俯瞰中轴线南段街市繁华的视点又新增了一个……这几个新亮点,如果是在往年,几乎每一处的分量都足以担当一个年度看点,而今在申遗成功的大框架下,它们一齐成就了这场盛事,回答了市民们多年以来的关切。
“有什么用?”这是市民们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各项工作最质朴而有效的一问。能更好、更有底气地回答这个问题,靠的是多年来名城保护事业工作者们厚积薄发的努力。对于城市发展而言,文物、历史建筑、老街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所发挥的作用往往是隐性的,难以直接以经济衡量。但事实上,它们与任何城市营造一样,都将直接作用于我们的生活,只不过是以一种更加平缓隽永的周期。而在具体的亮相之前,往往已有大量的工作默默地为之构建了基础。
除了中轴线申遗,本市的考古工作也在逐步连缀起古老城市的拼图。2024年金中都考古首次发现了端礼门基址,这是金中都故城十三座城门中的一座。地铁14号线中段开通运营时,景风门站作为首个重新回到公众认知中的金中都城门,还显得有些陌生,而端礼门的发掘,则让金中都区域的地名遗产变得更加清晰。传世的金中都老地名其实市民们并不陌生,白纸坊、会城门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地点。在未来,传世的与出土的地名相互补足,金中都十三门或许会像“内九外七皇城四”一样,成为北京的新常识。
“博物馆之城”是北京的下一个发展目标。这不仅意味着城市中涌现出各种大小博物馆,更意味着整座城市交织的文脉本身就构成了一座“全域博物馆”,一处让人想要了解、想要探索的宏伟空间。要做到这一点,尚需我们把北京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成大众可以感知、可以读懂的场域和线索。原本的秘境变为市民徜徉的园地、遗忘的城市记忆重新变得立体……未来这样的看点将会越来越多。
本内容由首规委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