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为鄂伦春自治旗多布库尔猎民村街景
70年前,鄂伦春族作为中国最后的狩猎民族
走出巍巍兴安岭,告别渔猎为生的原始生活,实现了原始社会到现代文明的千年跨越。如今,随着时代的进一步发展,作为内蒙古自治区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他们的生活究竟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日前,记者再次来到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大杨树镇多布库尔猎民村。多布库尔猎民村是一个纯鄂伦春族居住地, 位于大杨树镇西4公里处,总占地面积19.2平方公里,只见青山绿水环抱中,一幢幢新式“斜仁柱”民舍矗立在村落中,在村巷边一排排苍松掩映下显得熠熠生辉。在村委办公楼中,记者见到了刚刚忙完驯鹿场工作事宜匆匆赶来的多布库尔猎民村党支部书记何泽承,这位土生土长的鄂伦春族当家人向我们介绍了多布库尔猎民村的历史。
据何泽承介绍,多布库尔猎民村作为历史上一直深居大山以狩猎为主的少数民族村落,到如今发展为特色旅游业为主、多种经营并存的新兴乡村经济体,事实上经历了三次较大的历史变迁。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当时的鄂伦春族人口仅有911人,1951年鄂伦春自治旗建立时全旗鄂伦春族人口774人,党和国家考虑到鄂伦春族的实际困难,决定对鄂伦春族进行整体搬迁,1951年多布库尔河流域的鄂伦春人从大山里走出,定居朝阳,成为了第一代乌鲁布铁镇朝阳猎民队,1984年更名为多布库尔(朝阳)猎民村,2005年整体搬迁到大杨树镇,成立了第三代多布库尔猎民村,应该说,猎民村的每一次历史变迁,都汇集着党和国家对我们这个少数民族的特殊关爱和关怀……
关于鄂伦春人的往昔,何泽承指着村委办公楼展厅里的“斜仁柱”介绍道:“这是鄂伦春人过去住在山中的房子,就是简单的几根桦木围成圆顶作为支架,外面围着兽皮或者桦树皮作为遮护,既不防风也不防冻。如今,我们借鉴了鄂伦春族传统样式建造的新式“斜仁柱”民舍全部采用砖混结构,不仅外观漂亮,而且结实耐用。现在我们村集体有7间新式“斜仁柱”民宿,是为了迎接外地游客准备的,还有13间属于村民自有。”多布库尔猎民村作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文化吸引着国内外众多游客前来观光体验,少数民族特色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多布库尔猎民村迈向现代乡村文明、发家致富的一个重要法宝。
多布库尔猎民村现在除了6月-9月旅游季期间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外,同时大力发展起特色种养殖经济,蔬菜大棚、特色食用菌基地、生态采摘园、驯鹿养殖园也已成为村集体经济多点发力、振兴乡村经济的发展新途径。
为鄂伦春自治旗多布库尔猎民村直播带货自产农产品现场
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目前多布库尔猎民村常住人口69户,总计202人,是鄂伦春自治旗七个猎民村之一,目前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族总人口9000多人,人口与建国前相比增长了10倍,得益于党和国家的全心关怀与大力扶持,鄂伦春人的日子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国家、自治区多项政策扶持下,多布库尔猎民村的鄂伦春人全身心投入到建设家乡的奋斗当中,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现在的多布库尔猎民村村内公共服务设施齐全,全面实行社区化管理,水、电、网络进村入户,集中供热,村里设置公交站点,交通便捷,现代化的生活气息充斥在猎民村中的每个角落。除了加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村民日常生活提供优质保障,对鄂伦春人下一代的教育更是猎民村的头等大事。过去,猎民村的孩子们上学面临着诸多困难,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孩子们的求学之路充满着艰辛。现在猎民村的孩子们全部在4公里外的大杨树镇中小学就读,专门为他们配备的校车每天清晨准时穿梭在猎民村的各个角落接孩子们上学,承载着孩子们的梦想和希望,奔向知识的殿堂。在国家和自治区的支持下,鄂伦春自治旗政府近年来不断加大教育基础设施投入和教师队伍建设,记者走访了鄂伦春孩子就读的大杨树第二中学,目前学校共有26名鄂伦春族学生就读。2023年在“京蒙协作”项目帮扶下学校改建了4间云教室, 2024年,“京蒙协作”扶持、旗政府筹措资金对学校教学楼门窗全部换新,5500 平方米水泥操场全部硬化,300米跑道运动场全面改造。崭新的教学楼,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一批又一批被吸引而来的优秀教育人才,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为学生们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更加广阔的成长空间,鄂伦春族学生在学校和各民族学生一样,接受同等教育,共同学习进步,每一个鄂伦春孩子都沐浴在教育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谈到鄂伦春人的未来,何泽承坦言:“在乡村振兴路上我们的思路还有待开阔,发展乡村生态游、文化游目前还是我们最重要的工作,各民族同心协力、共同振兴中华民族的路上我们鄂伦春人也绝不能掉队。我们鄂伦春人告别山岭,进入到定居生活,越来越好的日子怎么来的,靠的什么,作为党培养的少数民族干部,我得把这段历史告诉给孩子,告诉他们鄂伦春人要心怀对党和国家的感恩一代又一代地接续奋斗下去……”
鄂伦春族多布库尔猎民村的变化只是当今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一个时代缩影,今夕往昔,落日中的“斜仁柱”不仅见证了鄂伦春族的发展变迁,也讲述着祖国大家庭同气连枝、守望相助、谁也离不开谁的动人故事。
(王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