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千金不换的“百万爹娘” | 讲述通辽人自己的故事
首页> 地方频道> 社会 > 正文

千金不换的“百万爹娘” | 讲述通辽人自己的故事

来源:通辽市融媒体中心2025-04-08 08:25

  一诺十三年

  赵连发和李兰芝是霍林郭勒市查格达村一对普通夫妇。他们用13年的时间,为瘫痪在床的儿子还一笔150万元的巨债;

  先后3次采访,时经6年,写下这个让人眼发酸心发烫的故事——

  2018

  凌晨五点半的灯

  2018年,立冬。

  11月中旬,日头出得越来越晚,天儿也越来越凉,即便是村里人也很少会起大早。但是在霍林郭勒的查格达村,什么时候看到老赵家的灯亮了,就约摸能知道,此刻是凌晨5点半。

  入冬之后,53岁的李兰芝给自己找了个新活计:羊保姆,她收管了乡亲家的100只羊。老伴赵连发今年59岁,凌晨2点刚从矿上下班,补了不到4小时的觉就帮着李兰芝赶羊。

  “添草,清圈,一天喂4遍草,饮一遍水,反正添一遍草就得清理一遍。这一天才挣三四十块钱,就为了一个啥啊,促进卖草。”李兰芝一边饲羊,一面和记者说起院里堆着的3000捆草料,这是秋天的时候老两口从山上割的,雇车往回拉用了1天,打草4天,捆捆儿又用了1天。这3000捆草料,每捆能卖上8块钱;100只羊,每只羊每个月的保管费是6块钱;入冬之前,李兰芝还做过不少零活,赵连发每月下井能领回七八千块;这样老两口的平均年收入能达到十多万元。

  这个数字足以让他们在村里过上富足无忧的生活。如果,不用还债的话。

  老赵家也曾是村里的富裕人家:3间大瓦房,家里养着五六百只羊、30多头牛。2011年,大儿子赵玉华在锡林郭勒盟遭遇严重车祸,危在旦夕。老两口掏空家底之后四处举债,借了120万把儿子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命虽然保住了,可是赵玉华却再也站不起来,失去了劳动能力。

  大儿子瘫在床上,儿媳妇不离不弃,在照料他的同时看顾两个小孙子;小儿子还没成家。别无选择,赵家的老爸老妈扛下了这笔百万巨债。

  “我们老两口还!给人家薅过草、拔过苗,上创园、飞机场打过工,还伺候过泥瓦匠,上砖厂干过活儿,反正没有轻快活儿,全都干过。”李兰芝细数这些年打过的工,没有怨怼,全是理所当然的坚定。

  从那往后,挣钱还债成了老赵家唯一的生活主题。

  凌晨五点半就开始忙活的赵连发 李兰芝

  还债

  墙上的电话号码

  2016年,120万的债务加上利息已经涨到150万;这一年,赵家小儿子娶了新媳妇,赵连发和李兰芝把唯一剩下的3间瓦房留给了小两口。

  他们租了一个住处:地方挺大,却被羊群和草料占得满满当当。对李兰芝来说,一天24小时里,大事小事桩桩件件,最好糊弄的就是一日三餐:白米饭泡点热水,就着自己腌的小咸菜——厨房一角堆着两个白色的塑料桶,一桶是腌辣椒,另一桶是酱萝卜——只有赵连发从矿上回来,李兰芝才会开火炒上一个或两个菜。

  李兰芝的午饭:大米饭泡热水

  夜幕降临,李兰芝添了些火。今年冬天,他们家只买了6吨煤。要不是我们来,她这会儿就已经把火压灭裹着厚棉被睡觉了。

  一盏昏黄的小灯泡,照着被煤烟熏黑的墙壁。这面墙,也成了李兰芝的记事本,她记性不太好,常用的电话号码都写在墙上:看管谁家的羊,借了谁家的钱,欠着谁家的账……7年里,她都数不过来向多少人借过钱。记者问她有没有想过,这钱就不还了?她说从来没有过这个想法,因为做人要有良心,人家在最难的时候拉了你一把,这是恩情,得记、得还!

  说到动情处,一直表现得爽朗豁达的李兰芝流露出脆弱的一面,她将双手摊到身前,问记者,也是在问自己“你看我这双手,还是人手吗?”——李兰芝的双手关节粗大、略微肿胀变形,皮肤纹理间,有洗不透的污黑——问出这句话的瞬间,泪水就盈满了她的眼眶,但是她马上就用手抹掉了,然后给自己鼓劲:“我倒了我得自己站起来,再过个三年五年,我还想撵上我原先的日子!别看岁数大了,我得好好干,我得有骨气!”

  赵家老两口用7年的时间还掉114万,还差36万。

  李兰芝的“账本墙”

  曙光

  熬得过最黑的夜

  2019年,转机。

  再见李兰芝,是在她儿子赵玉华的家里。为了方便孩子读书,赵玉华一家在霍林郭勒市区租房住。

  “之前那个楼房住了4年,那个是低楼层,但是太阴暗了,潮湿,倒不用上楼下楼来回背着(赵玉华)。后来租了个2楼,又住了两年。这个房子,今年是头一年。”李兰芝回忆道,“7年里,搬了3回家。”

  从查格达村到霍林郭勒市里,要坐半个小时的班车。李兰芝每次来看儿子,都是当天往返,很少过夜。

  暂别李兰芝,记者直奔霍林郭勒市政府。她还不知道,这次来之前,我们就一直在和查格达村的包联单位联系,想帮她解决一些实际困难。这次,时任副市长张亲辉带记者去了一个地方——霍林郭勒市和东新区的廉租房楼区,19幢居民楼向阳而立。不久之后,这里会有一扇窗,是属于赵玉华的家。

  市里给赵玉华的妻子安排在粮油超市工作,除去每月2500元工资外,还免费提供他们家全年的米面粮油。“一家人家风特别好,诚实守信、自强不息,像这样的乡亲我们应该从各个方面多帮扶。”张亲辉感慨道。

  30公里外的查格达村,李兰芝家多了10吨煤,是政府给送来的免费爱心煤。记者问她这回舍得点炉子啦,她发自内心地笑答:“嗯呐!”

  晌午的阳光透过窗,照在温暖的小炕上,这应该是每天忙到脚不着地的老两口难得的休闲时光,能有一句没一句地说说话,说的也大多是矿上的活儿,圈里的羊。

  “你把那瓶洗发香波拿矿上去,咱家也不使……”李兰芝叮嘱赵连发。

  这次临别前,李兰芝和记者约定,等他们把债还清,要杀上一口猪,到时候请我们吃肉喝酒。

  善与诚

  她一个人 还在“还”

  那次分别后,记者以为很快就能收到李兰芝的邀请,不曾想世间事瞬息万变,这一等就是5年。

  一打听才知道,赵连发在几年前去世了,那笔债还没还清。

  但是,李兰芝一个人,还在还。

  2020年的冬天,李兰芝失去了赵连发。从病发到离世,他只捱了不到一年。

  村上有人说,赵连发是累死的。他的确用最大力量透支且燃烧了自己。这笔债,赵连发是用命在还

  李兰芝刚嫁给赵连发的时候,才20出头。两个人是经人介绍走到一起的,赵家看上了新媳妇的干脆爽利;李家看上了新女婿的本分老实。 小两口勤勤恳恳,过着小富即安的闲适日子。后来两个儿子相继出生,生活变得越来越热闹又有奔头。再后来,一场车祸差点折了老大的命,他们把大儿子从鬼门关抢了回来。再再后来, 老两口倾家荡产扛下一笔巨债。

  少年夫妻老来伴,相伴走过近40年,赵连发和李兰芝是什么样的感情呢?说爱,显得不矜持;说陪伴,又不够厚重;应该是相濡以沫吧:他们有过蜜里调油的新婚生活,有过磕磕绊绊的柴米油盐,更多的是并肩作战的彼此守护。暴雨来临时,他们肯定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交握双手只为给对方一点底气:在当年赵玉华的手术室外,在舍不得多生一点火的寒冷冬夜,在两个人一起吃饭才会开火炒的一盘菜里……

  老赵刚走的时候,李兰芝慌了神。她伤心无助,但又不能放任自己沉溺在悲伤里。

  他们已经合力还了130多万外债,余下的,她要撑下来!

  2021年春天,赵玉华能站起来了

  对赵玉华来说,走路这件事儿,他学了两次。第一次是孩提时,那段记忆早已忘却;但他会永远记得,第二次,还是妈妈教会了自己走路。

  “这些年,我妈老了特别多,老得特别快。我有时候恨自己,也想过一了百了,大家都省心。可是想想媳妇不离不弃,想想我爸妈这么大岁数还起早贪黑替我还债,又觉得自己不配放弃。”赵玉华终于可以坦诚吐露自己的心迹。

  李兰芝则一直坚信“只要人在、家在,就没啥过不去的!老大能站起来,我们家的日子也能站起来!

  现在赵玉华走路还需要拄拐,李兰芝给他买了辆代步车,接送孩子上下学不成问题。他正在一点点重建自己的视界和世界。

  赵连发走后,李兰芝拗不过孩子们,去做了个体检。大毛病没有,但是她患上了类风湿,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再像之前那样上墙搬草、下地赶羊肯定是不行了。管不成羊,李兰芝一个人租着那么大的房子也就失去了意义。当地残联帮忙协调申请,李兰芝在2021年夏天,搬到了霍林河市里的廉租房。有的债主感念这一家人的诚信和坚持,主动减免了债务的利息。

  2021年搬到城里后,李兰芝每年都会去集上抱回六只小猪羔,到年尾的时候给两个儿子一人留上一只,再卖上四只来还钱。三年后,这笔经年旧债终于见了光,不到两万元了!用李兰芝的话说,“再用小半年,就能彻底还清了!”

  13年,李兰芝用善用爱,用诚信和辛劳,谱写一个平凡人家的传奇。

  记得第一次去李兰芝家采访的时候,厨房桌上摆着一枝她在山上干活时采回来的野沙棘,这枝金黄,是略显破败的环境中唯一一抹亮色。就是这株野沙棘让记者由衷相信:只要有她,日子再苦,这个家也不会散。

  这个家,坚韧有大爱的李兰芝,木讷寡言却吃苦耐劳的赵连发,突遭变故却不离不弃的大儿媳,不嫌家贫毅然嫁过来的小儿媳……每一位都让人肃然起敬: 把他们拧成一股绳的那种力量,是刻在骨子里的善与诚。

  家风如此,未来可期。

  致敬

  千金不换的“百万”爹娘

千金不换的“百万爹娘” | 讲述通辽人自己的故事

  作者:于露 刘东梁

  文字编辑:任志鸿 视频制作:于露

  一审:赵丽明 二审:于露 终审:斯琴塔娜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亚太峰会开幕倒计时2天!

  • 2025年巴黎图书节揭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经监测,截至2024年年底,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达12.75万吨,较2023年增加0.72万吨,增长5.98%,较2002年保护初期增长49倍;
2025-04-11 03:45
中央气象台预计,4月11日至12日,随着新一股较强冷空气东移南下,我国中东部地区将出现强风、降温、沙尘天气,华北将出现历史同期罕见持续性大风,内蒙古东部和东北地区东部将出现暴雪,南方将出现今年以来最强风雹天气。
2025-04-11 10:23
我国科学家利用嫦娥六号采回的月球背面样品,首次获得月球背面月幔的水含量小于2微克/克,为认识月幔水的时空演化提供了关键约束。
2025-04-11 03:45
自然资源部10日发布公告:经国务院批准,高纯石英矿成为我国第174号新矿种。据悉,这一矿种于2020年至2021年被发现,
2025-04-11 03:45
为实现长期心电智能监测,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无运动束缚的动态12导联心电系统(以下简称“MU-DCG系统”),实现了无感化佩戴、抗运动伪影以及低功耗原位实时信号处理的优势集成。
2025-04-11 03:45
一根细细的纱线,一头连着福建首个规模超万亿元的纺织鞋服产业;另一头牵动5位院士的心,带动多项高性能纺织面料技术取得突破,为国内一家锦纶龙头企业及上下游企业新增产值逾10亿元……
2025-04-10 10:13
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在赋能千行百业、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利用AI进行违法犯罪、AI数据权属争议等新问题也随之出现。透过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司法案例,看司法机关如何通过积极稳妥审理相关案件,运用法治方式厘清法律边界、做好规制监管、强化司法指引,护航人工智能向上向善。
2025-04-10 10:11
医生身处临床服务、保障人民健康第一线,能切实了解病患需要、诊疗现状、技术进展,也是最容易做创新、出成果的。
2025-04-10 10:07
近日,该所成功研发出全球首套面源污染智能监测系统,首次实现对流动水体中高风险抗生素、农药残留等新发污染物的实时、在线、动态监测。
2025-04-10 03:55
免疫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部分。其中,小胶质细胞在中枢神经发育、免疫监视及退行性病变等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但自1919年被发现以来,小胶质细胞一直被认为仅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内部。
2025-04-10 03:55
业内有这么一句话:“世界棉花看中国,中国棉花看新疆。 之所以发生如此巨变,离不开一批批农业技术人员的辛勤努力,其中有个闪亮的名字,人们不会忘记——“中国长绒棉之父”陈顺理。
2025-04-09 09:54
在现代化工中,90%以上的生产过程需要催化剂的参与。 团队研制了世界首套双光束原位透射红外光谱,在催化反应中发现了新机制。
2025-04-09 09:54
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席鹏教授团队联合河北大学高保祥教授课题组,成功研发出一种新型近红外荧光探针HBimmCue,实现了对线粒体内膜环境的高分辨率、高亮度动态观测。
2025-04-09 09:53
千松坝林场位于河北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成立20多年来,林场建设者们通过推广林草间作、林牧结合等多种模式,完成造林工程逾百万亩。2013年开始,千松坝林场在大滩镇小北沟村荒山上植树造林,生态环境的改善,带动了旅游、餐饮、民宿等发展。
2025-04-09 09:53
润滑材料在飞机的诸多部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如发动机、起落架、舱门、尾翼,以及液压系统等部位都离不开高性能润滑材料的支持。为我国一款重要飞行器研制高性能润滑剂是乔旦接到的第一个重要任务,而她也因此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2025-04-09 09:50
啃下硬骨头的不是蛮力,而是创新力,思维创新、技术创新是突破极限的关键驱动力 如今,在无垠大海,在广袤荒漠,能源装备今非昔比,能源技术突飞猛进,把能源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我们这一代人责无旁贷,更有底气。
2025-04-09 09:47
打开手机刷短视频、通勤路上听播客、睡觉前追微短剧……网络视听已如空气一般,渗透进人们生活的每一刻。加强对低俗、恶俗、违法内容的监管,严厉打击版权侵权行为,为创作者提供更加安全的创作环境。
2025-04-09 09:46
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强国,需要发挥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支撑作用。推动跨学科、跨地区、产学研协同攻关,凝聚农业科技创新合力,关键在于加快建立协同化农业科技创新组织机制。
2025-04-09 09:44
清明时节,浙江杭州、福建武夷山等地的春茶采摘进入旺季。 在不断拓展下沉寄递服务网络的同时,快递企业还持续提升科技发展水平,加大对无人机、无人车等智能装备的应用,助力全社会物流成本的有效降低。
2025-04-08 10:03
俗话说:“绿肥种三年,瘦田变肥田。近日,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西南丘陵山区农机与电动装备创新团队成功研发出高效机器采收装备,解决了这一难题。
2025-04-08 10:0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