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一诺十三年
赵连发和李兰芝是霍林郭勒市查格达村一对普通夫妇。他们用13年的时间,为瘫痪在床的儿子还一笔150万元的巨债;
先后3次采访,时经6年,写下这个让人眼发酸心发烫的故事——
2018
凌晨五点半的灯
2018年,立冬。
11月中旬,日头出得越来越晚,天儿也越来越凉,即便是村里人也很少会起大早。但是在霍林郭勒的查格达村,什么时候看到老赵家的灯亮了,就约摸能知道,此刻是凌晨5点半。
入冬之后,53岁的李兰芝给自己找了个新活计:羊保姆,她收管了乡亲家的100只羊。老伴赵连发今年59岁,凌晨2点刚从矿上下班,补了不到4小时的觉就帮着李兰芝赶羊。
“添草,清圈,一天喂4遍草,饮一遍水,反正添一遍草就得清理一遍。这一天才挣三四十块钱,就为了一个啥啊,促进卖草。”李兰芝一边饲羊,一面和记者说起院里堆着的3000捆草料,这是秋天的时候老两口从山上割的,雇车往回拉用了1天,打草4天,捆捆儿又用了1天。这3000捆草料,每捆能卖上8块钱;100只羊,每只羊每个月的保管费是6块钱;入冬之前,李兰芝还做过不少零活,赵连发每月下井能领回七八千块;这样老两口的平均年收入能达到十多万元。
这个数字足以让他们在村里过上富足无忧的生活。如果,不用还债的话。
老赵家也曾是村里的富裕人家:3间大瓦房,家里养着五六百只羊、30多头牛。2011年,大儿子赵玉华在锡林郭勒盟遭遇严重车祸,危在旦夕。老两口掏空家底之后四处举债,借了120万把儿子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命虽然保住了,可是赵玉华却再也站不起来,失去了劳动能力。
大儿子瘫在床上,儿媳妇不离不弃,在照料他的同时看顾两个小孙子;小儿子还没成家。别无选择,赵家的老爸老妈扛下了这笔百万巨债。
“我们老两口还!给人家薅过草、拔过苗,上创园、飞机场打过工,还伺候过泥瓦匠,上砖厂干过活儿,反正没有轻快活儿,全都干过。”李兰芝细数这些年打过的工,没有怨怼,全是理所当然的坚定。
从那往后,挣钱还债成了老赵家唯一的生活主题。
凌晨五点半就开始忙活的赵连发 李兰芝
还债
墙上的电话号码
2016年,120万的债务加上利息已经涨到150万;这一年,赵家小儿子娶了新媳妇,赵连发和李兰芝把唯一剩下的3间瓦房留给了小两口。
他们租了一个住处:地方挺大,却被羊群和草料占得满满当当。对李兰芝来说,一天24小时里,大事小事桩桩件件,最好糊弄的就是一日三餐:白米饭泡点热水,就着自己腌的小咸菜——厨房一角堆着两个白色的塑料桶,一桶是腌辣椒,另一桶是酱萝卜——只有赵连发从矿上回来,李兰芝才会开火炒上一个或两个菜。
李兰芝的午饭:大米饭泡热水
夜幕降临,李兰芝添了些火。今年冬天,他们家只买了6吨煤。要不是我们来,她这会儿就已经把火压灭裹着厚棉被睡觉了。
一盏昏黄的小灯泡,照着被煤烟熏黑的墙壁。这面墙,也成了李兰芝的记事本,她记性不太好,常用的电话号码都写在墙上:看管谁家的羊,借了谁家的钱,欠着谁家的账……7年里,她都数不过来向多少人借过钱。记者问她有没有想过,这钱就不还了?她说从来没有过这个想法,因为做人要有良心,人家在最难的时候拉了你一把,这是恩情,得记、得还!
说到动情处,一直表现得爽朗豁达的李兰芝流露出脆弱的一面,她将双手摊到身前,问记者,也是在问自己“你看我这双手,还是人手吗?”——李兰芝的双手关节粗大、略微肿胀变形,皮肤纹理间,有洗不透的污黑——问出这句话的瞬间,泪水就盈满了她的眼眶,但是她马上就用手抹掉了,然后给自己鼓劲:“我倒了我得自己站起来,再过个三年五年,我还想撵上我原先的日子!别看岁数大了,我得好好干,我得有骨气!”
赵家老两口用7年的时间还掉114万,还差36万。
李兰芝的“账本墙”
曙光
熬得过最黑的夜
2019年,转机。
再见李兰芝,是在她儿子赵玉华的家里。为了方便孩子读书,赵玉华一家在霍林郭勒市区租房住。
“之前那个楼房住了4年,那个是低楼层,但是太阴暗了,潮湿,倒不用上楼下楼来回背着(赵玉华)。后来租了个2楼,又住了两年。这个房子,今年是头一年。”李兰芝回忆道,“7年里,搬了3回家。”
从查格达村到霍林郭勒市里,要坐半个小时的班车。李兰芝每次来看儿子,都是当天往返,很少过夜。
暂别李兰芝,记者直奔霍林郭勒市政府。她还不知道,这次来之前,我们就一直在和查格达村的包联单位联系,想帮她解决一些实际困难。这次,时任副市长张亲辉带记者去了一个地方——霍林郭勒市和东新区的廉租房楼区,19幢居民楼向阳而立。不久之后,这里会有一扇窗,是属于赵玉华的家。
市里给赵玉华的妻子安排在粮油超市工作,除去每月2500元工资外,还免费提供他们家全年的米面粮油。“一家人家风特别好,诚实守信、自强不息,像这样的乡亲我们应该从各个方面多帮扶。”张亲辉感慨道。
30公里外的查格达村,李兰芝家多了10吨煤,是政府给送来的免费爱心煤。记者问她这回舍得点炉子啦,她发自内心地笑答:“嗯呐!”
晌午的阳光透过窗,照在温暖的小炕上,这应该是每天忙到脚不着地的老两口难得的休闲时光,能有一句没一句地说说话,说的也大多是矿上的活儿,圈里的羊。
“你把那瓶洗发香波拿矿上去,咱家也不使……”李兰芝叮嘱赵连发。
这次临别前,李兰芝和记者约定,等他们把债还清,要杀上一口猪,到时候请我们吃肉喝酒。
善与诚
她一个人 还在“还”
那次分别后,记者以为很快就能收到李兰芝的邀请,不曾想世间事瞬息万变,这一等就是5年。
一打听才知道,赵连发在几年前去世了,那笔债还没还清。
但是,李兰芝一个人,还在还。
2020年的冬天,李兰芝失去了赵连发。从病发到离世,他只捱了不到一年。
村上有人说,赵连发是累死的。他的确用最大力量透支且燃烧了自己。这笔债,赵连发是用命在还。
李兰芝刚嫁给赵连发的时候,才20出头。两个人是经人介绍走到一起的,赵家看上了新媳妇的干脆爽利;李家看上了新女婿的本分老实。 小两口勤勤恳恳,过着小富即安的闲适日子。后来两个儿子相继出生,生活变得越来越热闹又有奔头。再后来,一场车祸差点折了老大的命,他们把大儿子从鬼门关抢了回来。再再后来, 老两口倾家荡产扛下一笔巨债。
少年夫妻老来伴,相伴走过近40年,赵连发和李兰芝是什么样的感情呢?说爱,显得不矜持;说陪伴,又不够厚重;应该是相濡以沫吧:他们有过蜜里调油的新婚生活,有过磕磕绊绊的柴米油盐,更多的是并肩作战的彼此守护。暴雨来临时,他们肯定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交握双手只为给对方一点底气:在当年赵玉华的手术室外,在舍不得多生一点火的寒冷冬夜,在两个人一起吃饭才会开火炒的一盘菜里……
老赵刚走的时候,李兰芝慌了神。她伤心无助,但又不能放任自己沉溺在悲伤里。
他们已经合力还了130多万外债,余下的,她要撑下来!
2021年春天,赵玉华能站起来了。
对赵玉华来说,走路这件事儿,他学了两次。第一次是孩提时,那段记忆早已忘却;但他会永远记得,第二次,还是妈妈教会了自己走路。
“这些年,我妈老了特别多,老得特别快。我有时候恨自己,也想过一了百了,大家都省心。可是想想媳妇不离不弃,想想我爸妈这么大岁数还起早贪黑替我还债,又觉得自己不配放弃。”赵玉华终于可以坦诚吐露自己的心迹。
李兰芝则一直坚信“只要人在、家在,就没啥过不去的!老大能站起来,我们家的日子也能站起来!”
现在赵玉华走路还需要拄拐,李兰芝给他买了辆代步车,接送孩子上下学不成问题。他正在一点点重建自己的视界和世界。
赵连发走后,李兰芝拗不过孩子们,去做了个体检。大毛病没有,但是她患上了类风湿,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再像之前那样上墙搬草、下地赶羊肯定是不行了。管不成羊,李兰芝一个人租着那么大的房子也就失去了意义。当地残联帮忙协调申请,李兰芝在2021年夏天,搬到了霍林河市里的廉租房。有的债主感念这一家人的诚信和坚持,主动减免了债务的利息。
2021年搬到城里后,李兰芝每年都会去集上抱回六只小猪羔,到年尾的时候给两个儿子一人留上一只,再卖上四只来还钱。三年后,这笔经年旧债终于见了光,不到两万元了!用李兰芝的话说,“再用小半年,就能彻底还清了!”
13年,李兰芝用善用爱,用诚信和辛劳,谱写一个平凡人家的传奇。
记得第一次去李兰芝家采访的时候,厨房桌上摆着一枝她在山上干活时采回来的野沙棘,这枝金黄,是略显破败的环境中唯一一抹亮色。就是这株野沙棘让记者由衷相信:只要有她,日子再苦,这个家也不会散。
这个家,坚韧有大爱的李兰芝,木讷寡言却吃苦耐劳的赵连发,突遭变故却不离不弃的大儿媳,不嫌家贫毅然嫁过来的小儿媳……每一位都让人肃然起敬: 把他们拧成一股绳的那种力量,是刻在骨子里的善与诚。
家风如此,未来可期。
致敬
千金不换的“百万”爹娘
作者:于露 刘东梁
文字编辑:任志鸿 视频制作:于露
一审:赵丽明 二审:于露 终审:斯琴塔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