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初春的云南省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勐梭镇碧水绕村,身着傣族筒裙的妇女沿河岸栈道走过,河畔儿童的嬉笑声与潺潺的水声交织成韵。在这片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土地上,一场以“破陋习、树新风”为主题的文明实践正悄然重塑着西盟乡村的精神脉络。
近年来,勐梭镇以党建为引领,将移风易俗作为乡村振兴的“精神引擎”,通过治理高额彩礼、传承民族文化、守护绿水青山等举措,让文明新风吹进千家万户,成为西盟乡村文明建设的生动注脚。
曾几何时,勐梭镇的婚嫁习俗如同缠绕在孔雀羽翼上的藤蔓,让淳朴的乡风蒙上阴影。动辄十万的彩礼、持续数日的流水席,在“面子比情谊重”的旧观念裹挟下,不少家庭为此背上沉重负担,年轻人更在婚姻门槛前踌躇不前。
“过去办一场婚礼要20到30万元,压得人喘不过气。”勐梭村党总支书记岩胆的感慨,道出了无数家庭的隐痛。
转机始于2024年。当岩胆带着村里的党员、志愿者叩开村民的房门时,他们手中没有文件袋,而是端着热气腾腾的茶碗。他们用“彩礼拆散了多少好姻缘”“面子债压垮了多少和睦家”的鲜活故事,在袅袅茶香中叩击着乡亲们的心门。这场始于茶桌旁的对话,最终在秋意渐浓的村民议事会上凝结成集体意志,将“婚嫁礼金不超过2.6万元”的条款写入村规民约。这个取意“六六大顺”的数字,不再是冰冷的限额,而是承载着集体智慧的文明契约。
随之而来的是2025年2月,党员岩罕班与艾罕在两家打破传统,没有烦琐仪式,没有高额彩礼,唯有亲朋好友的真诚祝福。当艾罕在接过女儿女婿奉上的清茶时,那句“踏踏实实过日子比什么都重要”的朴素话语,如同东梭河的春水,冲开了攀比虚荣的心理堤坝。自此,简约婚俗如涟漪般扩散,寨中嫁娶的铺张渐成“往事”。
“抵制高额彩礼不仅减轻负担,更促进家庭和谐。”艾罕的感叹,道出了村民们的共同心声。
变革的涟漪漫过婚嫁旧俗,浸润着这座傣族小镇的文化根脉。在勐梭村傣装定制工作室里,傣族青年玉相罕正以创新开启傣族传统服饰传承的新篇章。这位返乡创业的“守艺人”将孔雀翎纹与现代剪裁交融,通过“传统技艺+居家就业”模式,既让10余名村寨妇女实现“指尖技艺”向“指尖经济”的转化,更使年均20万元收入的工作室成为乡风文明建设的特色名片。
“文明要像山泉,既守源头,也向新处流。”玉相罕的话语间,缝纫机的韵律正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
当晚霞染红村口的菩提树,新修的凉亭里老人们正在畅聊幸福,河畔巡护者的身影与碧水相映,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传来孩童诵读美德的声音。
这场关乎价值重建的文明觉醒,印证着西盟“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的发展理念,谱写着西盟县乡村振兴的动人乐章。正如南规河畔巡河多年的退伍老兵岩吾相所言:“文明乡风就像寨子里的菩提树,得时时修枝,才能长得越发旺盛。”(李毅 黄凤 邱晓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