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文化中国行 | 一南一北两座古城,今天如何保持“顶流”?
首页> 地方频道> 文化 > 正文

文化中国行 | 一南一北两座古城,今天如何保持“顶流”?

来源:人民日报一撇一捺微信公号2025-03-26 00:01

  云南丽江倾听茶马古道的岁月回响

  人民日报记者 李茂颖

  游客在丽江古城内游览。漆素群 摄

  云南丽江古城,依山傍水,随坡就势、沿水布局,与周边构成了“山、城、田相连,水系遍布”的格局。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行走其间,可以感受农耕文化、茶马古道的历史以及城镇发展留下的脉络。

  踏入古城四方街,游人比肩接踵,孩童嬉戏打闹。在这座沉淀了数百年岁月的古城里,厚重的历史、绚丽的文化、美好的生活共同交织出一首悠悠长歌。

  丽江古城四方街上,当地居民和游客一起“打跳”。马登科摄

  民俗文化传承不息

  沿着巷道从四方街穿过科贡坊的大门,天地院就隐匿在小巷的深处。

  这里是典型的纳西族传统院落,采用了“三坊一照壁”的传统建筑结构,迄今已经有近200年的历史。天地院的负责人和学光,正悉心打理着庭院中的花草。

  一进入天地院,正房堂屋的房门映入眼帘。房门由六扇可开可合、可装可卸的长条形隔扇构成,又被称作六合门,中间的四扇门雕刻着四季花卉。“门上雕刻着四季。”和学光说。

  纳西民居天井的地面,常以鹅卵石与瓦片铺就,纹理间尽显古朴。和学光钟情于用草木花卉来装点院子,从古城周边找来不少盆栽,四季更迭,小院绿意不减。房前屋后,花香馥郁,满是诗意。

  丽江古城内的民居,大多是天地院这样的院落式建筑,多为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一进两院的格局。整个古城,从城市布局到民居设计,无不彰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从高处俯瞰,丽江古城并不追求方正规整,城镇布局随形就势,高低错落的屋顶轮廓勾勒出不拘一格的线条。近年来,丽江持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坚持保护第一、修旧如旧,恢复性修缮了具有历史文化保护价值的传统民居299户、院落236个。

  一座“活着”的古城,绝非仅有古老建筑,更在于传承不息的民俗文化。在天地院里,人们可以观看纳西原生态歌舞、书写东巴象形文字。古城中像天地院这样的院落,大大小小有30多处。“一切都与昨天有关,一切更与今天有关。”天地院“茶马记忆”展厅里的这句话,道出了古城的生机。

  古老的供水系统沿用至今

  在玉龙雪山的一片银白映衬下,丽江古城更显宁静。

  冰雪融水化作河流,穿城而过。水,是丽江古城的“血脉”,数百年来静静滋养着这里的一草一木。

  丽江古城与玉龙雪山交相辉映。马登科 摄

  丽江古城拥有古老而精巧的供水系统,水系为古城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灵动,至今仍发挥着作用。

  漫步古城,百桥横跨、千巷纵横、清溪环流,“小桥流水人家”被具象化为真实的生活场景。“古城的特点,就在于依河布街,家家户户门前有河、屋后临渠,跨河筑楼、引水入院。”丽江古城博物院(木府)讲解员和茂蝶说。

  放水冲街,是四方街一道独特的“风景”。这一习俗从茶马古道兴盛之时一直沿袭至今。西河水位略高于四方街,岸边开凿引水口,搬开可移动的条石,汩汩流水便顺着地势而下,冲走青石板街道上的尘埃。

  丽江也被称为“桥城”。350多座桥梁,宽窄各异,既有石砌的拱桥,也有简易的木桥,很多桥的历史都在数百年以上,桥上都是岁月留下的痕迹。桥不仅沟通起街巷与民居,也是人们歇息乘凉、买卖小吃的场所,由此孕育出丽江独特的“桥市”文化。从四方街市延伸出去的大石桥,曾经是麻布买卖的集中地,见证着几百年里古城的商旅往来、市井烟火。

  如今的大石桥,成为往来游客青睐的取景地。古桥、流水,与身着民族服饰的游客一道,构成一幅幅充满活力的画面,延续着丽江古城的浪漫与风情。

  文化地标聆听百川汇流

  “一座土司府,半部民族史”。木府万卷楼前的这10个字,将边地古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娓娓道来。狮子山拱卫、护城河萦绕,木府的选址与布局十分讲究。作为丽江木氏土司府的衙署,木府始建于明代,后来历经多次扩建和修缮,形成了现有的建筑群布局,议事厅、万卷楼、护法殿等沿中轴线依次排开。历经400多年风雨的木府,作为丽江古城中的重要文化地标,聆听着各民族百川汇流向前的历史回响。

  丽江古城木府万卷楼。张卫国 摄

  木府旁的牌坊上写着“天雨流芳”4个大字,汉语取“天降芳雨,润泽百姓”之意,而在纳西语中意为“去读书吧”,由此可见当地各族群众对读书教育的推崇。“斗拱是典型的汉族建筑工艺,门窗上的雕花雕刻又体现了纳西族传统建筑工艺,藏族建筑工艺也融入其中。”站在万卷楼前,和茂蝶说。

  丽江古城涵盖了作为茶马古道重镇的大研古城、从农耕文明向商业文明过渡的“活标本”束河古镇、有着原生态纳西村落的白沙古镇,融汇了汉族、白族、彝族、藏族、纳西族等多民族文化特色。作为一座没有城墙的古城,丽江古城以包容与开放的姿态,历经文化的交融与碰撞,源源不断地孕育出充满魅力的文化新形态。

  古城中,腊排骨火锅等美食独具特色,普洱茶香气四溢,还有不少游客端着一杯云南小粒咖啡。夜幕降临,四方街迎来了它最迷人的时刻。纳西古乐在街巷中回响,袅袅余音吟咏着往昔的岁月。不远处的广场上,民谣悠扬,吉他声与歌声一道,讲述着丽江古城今天的故事。

 

  山西平遥留住古城的历史记忆

  人民日报记者 郑洋洋

  平遥古城冀氏老宅的栖凤楼外景。人民日报记者 郑洋洋 摄

  在许多人的印象里,山西平遥古城是热闹的。古香古色的南北大街上,到处回荡着叫卖老陈醋、推光漆器、平遥牛肉的吆喝声。许多本地人在此生活,街巷中不时能看到居民从老房子进进出出。还有不少穿着传统服饰的游客,站在精美的老宅雕花装饰下拍照——这是一座“活着”的古城。

  在靠近古城西城墙的不远处,有一条站马道街。这里坐落着一座晋商老宅,高大的雕花门楼前,一圈木栏杆围住了下沉的一块地板。“这是历史的见证。”老宅的运营负责人赵渊豪介绍,这是前几年修缮宅院时发现的,经专家论证,是老平遥城的路面。古城以前发过多次大水,导致如今整体地势抬高了至少1米。“我们把它保护起来,留住古城的历史记忆。”赵渊豪说。

  踏入大门,迎面是一堵木照壁。壁上雕有一只鹿,脚踏祥云,在莲花丛中回首,寄托着主人的美好期盼。院内的青砖木构下,挂着一串串大红灯笼。门上,透雕挂落、莲瓣垂花,做工精巧。

  老宅最早叫栖凤楼,整座宅院布局严谨、造型简朴,雕刻内容丰富、技艺精湛。“老宅的历史,与这条街道、这座古城,都密不可分。”赵渊豪说,老宅最早兴建于元代,现在的主体是明清建筑,主人是平遥有名的商人冀氏家族。

  近年来,平遥县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制定出台保护修缮工程资金补助实施办法,投入补助资金1500余万元,根据传统民居破损程度给予每平方米400元—1400元资金补助。平遥县投入9.8亿元,开展风貌整治,拆除违建57处,整治彩钢瓦等不协调建筑物4000余处,实现了古城历史风貌的恢复与延续。同时,进行雨污分流、电网提升改造,让古城居民取暖、用电等更方便。“再也不怕雨天积水了。冬天,也不用蜂窝煤取暖了,古建安全也多了份保障。”赵渊豪说。

  走进老宅的房间,仿佛进入了一座小型博物馆。玻璃展柜里展陈着冀氏家族的族谱,还有平遥本地生活用品:手炉、瓷盘、刺绣、推光漆器……讲解员热情地向游客讲述:“冀氏先祖冀斗龙曾在福建做生意,把福建漆器髹饰技术和推光擦色传统工艺结合,办起了平遥第一个前店后厂的专业漆坊……”

  来到老宅最后一进院落,一股浓郁的醋香扑面而来。原来,赵渊豪在这里摆了几口醋缸,缸内盛满陈醋,供游客参观、购买。“这些醋,都是冀家后人酿的,也是冀家从前经商的领域之一。”赵渊豪说。

  如今,冀氏老宅已成为平遥古城历史建筑保护与活化的重要范例。目前,平遥已经完成普查、建档、挂牌并公布具有保护价值的历史建筑及工业遗产共计506处。平遥县住建局局长吴旭海表示,平遥将继续以绣花功夫保护古城历史建筑,培育一批类型多样、影响广泛的活化利用成果。

 

  快评:始终将保护放在第一位

  曹雪盟

  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坚持保护第一,坚持最小干预原则,是文化遗产工作的立足点、出发点。

  参观博物馆、逛古城、游览历史文化街区……当下,许多地方积极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开放利用,探索文旅融合发展路径。在此过程中,尤其要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规定“基本建设、旅游发展必须把文物保护放在第一位,严格落实文物保护与安全管理规定,防止建设性破坏和过度商业化”,从法律层面进一步明确了利用与保护的关系。

  云南丽江古城自2007年起开始打造文化院落,逐渐形成资源特色鲜明的文化院落集群;山西平遥通过拆除违建、设立专项资金等方式延续古城历史风貌;云冈石窟、莫高窟等文化遗产地通过数字化手段满足保护与参观需求……有效利用文物资源,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产品与服务保护,有助于文化遗产焕发时代活力。但所有的利用,都要坚持始终将保护放在第一位,筑牢安全底线,文化遗产方能熠熠生辉,为人们提供丰厚的文化滋养。

图片

  报道来源:《人民日报》2025.3.24 第7版

[ 责编:茹行止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清洁能源赋能绿色低碳发展

  • 春到沙湖迎客来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于3月27日至31日在北京举办,以“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为年度主题。其中将举办碳达峰碳中和科技、世界绿色设计等论坛,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2025-03-28 03:30
日前,我国自主研制的最大直径盾构机“沧渊号”成功下线,将承担世界最长公路水下盾构隧道——海太长江隧道工程左线掘进任务。大海古称“沧渊”,海太长江隧道横跨长江入海口,全长39.07公里,其中过江隧道长11.185公里,最大埋深超75米,计划于2028年建成。“沧渊号”开挖直径达16.66米,整机总长176米,总重量超5650吨,再创国产超大直径盾构机新纪录。
2025-03-28 04:00
3月27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正式宣布启动带光联调,这标志着HEPS装置建设进入冲刺阶段。HEPS是设计亮度世界最高的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也是我国第一台高能量同步辐射光源。截至2025年1月,经过多轮束流调试,HEPS储存环束流强度达到40毫安以上,发射度降低到93皮米弧度。
2025-03-28 04:00
3月27日,以“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为主题的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在北京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拉开帷幕。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上千名嘉宾齐聚一堂,共议前沿科技趋势、共享创新思想、共谋发展机遇。
2025-03-28 03:30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5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9项标准修改单。截至目前,我国已累计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1660项,包含2万多项指标,涵盖全部340余种食品类别。
2025-03-28 04:00
记者日前获悉,自去年10月全球洲际间断分布的5种崖柏属植物全部落户重庆市开州区崖柏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以来,科研团队已成功繁育崖柏实生苗30万株,崖柏扦插苗20万株,
2025-03-27 04:00
职业技能培训对劳动者提技增收、缓解就业矛盾意义重大。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技能培训工作,2024年印发《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要求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2025-03-27 05:10
长期以来,天气预报主要依赖于传统的数值天气预报模型。随着AI技术的突破,气象领域开始应用AI技术提高天气预报以及气候预测水平。2023年,《科学》杂志将“AI辅助天气预报的发展”评为世界科学十大进展,同年我国主导的AI大模型在精细化天气预报中的应用,更被评为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之首。这些里程碑既展现了大气科学与AI融合的潜力,也为应对极端天气和防灾减灾创造了新机遇。
2025-03-27 05:10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快速迭代并被应用到各行各业,从根本上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人工智能的发展越快,公众的期待与担忧越是急剧上升。如何平衡推进人工智能应用与治理,如何缩小科技发展带来的数字鸿沟,成为今年论坛上嘉宾热议的焦点之一。
2025-03-27 05:10
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发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聚焦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关键点,通过标识提醒用户辨别虚假信息,明确相关服务主体的标识责任义务,规范内容制作、传播各环节标识行为,将于2025年9月1日起施行。如何让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亮明身份”,不再“真假难辨”?如何破解人工智能安全治理难题?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2025-03-27 05:10
当前,人口老龄化问题正在全球范围内加速蔓延,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必须面对的共同挑战。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预计2050年全球60岁以上人口数量将达21亿,其中包括4.26亿8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养老领域,养老机器人不仅可以减轻社会和家庭照料老年人的负担,还可支持老年人享受高质量的居家生活,因此智能养老机器人正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重要技术手段。
2025-03-27 05:10
目前,中国电信积极探索中央企业和国家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范式,打通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通道,推动量子技术产业化发展。
2025-03-26 10:28
至此,中国空间站舱外航天服已经圆满保障空间站任务以来的19次出舱活动,使用年限次数超出“3年15次”的寿命设计指标。
2025-03-26 10:27
中国人工智能大模型加速“出海”“出圈”,让更多澳大利亚华商和杨东东一样,开始将目光瞄准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积极寻找投资机会。
2025-03-26 10:27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文旅需求正从“看山看水看风景”向“品文品魂品生活”转变。比如,逛博物馆,青铜器的精美纹饰固然能够吸引人的兴趣,但观众更希望了解青铜器纹饰背后的礼制密码;去故宫旅游,飞檐斗拱彰显的传统建筑之美固然让人欣喜,但榫卯结构背后的“天人合一”哲学更引人深思。山水器物背后的文化密码,具有一定的隐匿性,不易被直接观察和理解,而数智技术为游客了解这些文化密码提供了一把钥匙。
2025-03-26 04:45
记者从25日召开的中央企业“人工智能+”媒体通气会上获悉,近年来,国务院国资委持续深化中央企业“人工智能+”专项行动,着力提升中央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力。截至目前,中央企业在工业制造、能源电力、智能网联汽车等重点行业布局应用人工智能,科研、生产、客服等方面降本增效明显。
2025-03-26 04:45
25日,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以下简称“细胞谱系设施”)在广东广州国际生物岛正式启动建设。这一设施是国家“十四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2025-03-26 03:45
1956年,27岁的林皋带领年轻教师和同学们从零开始,通过自行设计制作的激振和测振仪器设备,在我国率先开展大坝抗震试验。
2025-03-25 09:10
2024年财政收入恢复性增长,比上年增长1.3%。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方面,《报告》指出,推动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5-03-25 09:09
在应用数学中心,来自东南大学通信、网络安全、电子、医学、制药等约10个学科的科研团队经常汇聚一堂,寻找交叉融合的合作点。
2025-03-25 09: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