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我国首款蒙古牛遗传“身份证”在内蒙古诞生!
首页> 地方频道> 教育 > 正文

我国首款蒙古牛遗传“身份证”在内蒙古诞生!

来源:通达融媒2025-03-20 14:37

  近日,内蒙古民族大学的肉牛育种创新团队的科研人员小心翼翼地封存了采集到的蒙古牛静脉血样本。这些血液样本中蕴含着生物的“密码”,将通过“相牛1号”育种芯片进行深度“解码”。

我国首款蒙古牛遗传“身份证”在内蒙古诞生!

吴江鸿团队提取蒙古牛个体基因组DNA(受访者供图)

  内蒙古民族大学教授、芯片研发负责人吴江鸿介绍到:“我们成功研制出了全国首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蒙古牛10K液相育种芯片——‘相牛1号’。目前已在锡林郭勒盟得到应用,为蒙古牛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经过数据比对,芯片的整体性能达到了国际主流水平。”

  “相牛1号”育种芯片是内蒙古自治区育种联合攻关项目成员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肉牛育种创新团队历经四年研发的成果。团队跨越2400公里,采集了来自呼伦贝尔市至阿拉善盟等12个盟市的1000余份蒙古牛样本,以及三河牛等3个以蒙古牛为母本育成的品种样本和科尔沁肉牛类群样本200多份,构建了全球最完整的蒙古牛种质资源数据库。通过深度测序肉牛基因组,团队从30亿个碱基位点中精准筛选出了1万个高多态性SNP位点,这些位点与毛色、繁殖、肉品质、产奶以及疾病健康等多个性状相关。

我国首款蒙古牛遗传“身份证”在内蒙古诞生!

基于“相牛1号”分析平台分析肉牛遗传结构(受访者供图)

  吴江鸿指着分析平台显示的蒙古牛基因图谱介绍说:“这相当于给每头牛都装上了遗传‘身份证’。传统选育需要观察3—5个世代,大约10—15年,而现在只需将样本放入检测平台,当天就能预判育种方向,并基于基因数据选配合适的配种对象,大大降低了试错成本。”

  蒙古牛是我国分布广泛、数量众多的黄牛品种之一,其抗逆性、抗病性等性能均优于其他国内外品种,是宝贵的种质资源。然而,蒙古牛的本品种选育及遗传资源鉴定工作一直相对滞后,纯种蒙古牛的数量也在日益减少,遗传多样性面临流失的困境。

我国首款蒙古牛遗传“身份证”在内蒙古诞生!

“相牛1号”育种芯片(受访者供图)

  “相牛1号”的问世,为蒙古牛及其育成品种的全基因组选择育种、群体家系构建及系谱梳理等方面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同时,它也为全基因组关联、群体遗传进化分析等基础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

  值得一提的是,“相牛1号”育种芯片基于国产化设计和自动化流程,单次可检测样本数量高达3000个,远超常规进口芯片单次处理96个样本的检测通量。此外,相较于常规进口芯片,“相牛1号”的单样本肉牛分型检测成本降低了40%以上。

  目前,“相牛1号”已经应用于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原种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国家级蒙古牛保种场)的580头蒙古牛的基因检测和遗传解析工作,为正在选育的“苏尼特牛”新遗传资源鉴定提供了有力支持。(张珠海 李萌)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同俄罗斯总统普京茶叙

  • 美英达成贸易协议 但细节尚待敲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虽然名字中有熊又有猫,但是大熊猫的生活习性、身体特征、食性等方面都与猫科动物相差甚远;随着分子生物学发展,研究者认为大熊猫应属于熊科成员。
2025-05-09 09:48
糖在激活味蕾的同时,给公众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而糖究竟是如何“诱惑”人类味觉的一直是个谜。
2025-05-09 09:46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张立团队联合深圳大学副教授王奔、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徐天添等科研人员,成功研发全球首个磁控血液凝胶纤维机械人,有效实现颅内肿瘤精准治疗。
2025-05-09 09:45
近年来,《流浪地球》《独行月球》《问天》等国产影视作品受到观众喜爱,这正是航天科普与文艺跨界融合的结果。
2025-05-09 09:38
从进入隐生状态,到覆盖上冰膜,再到电子束攻击,其中的每个步骤,实验人员都需要保护好水熊虫。
2025-05-09 09:35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7日发表公报说,该院前院长、美国知名政治学者、“软实力”概念提出者约瑟夫·奈6日去世,享年88岁。
2025-05-08 12:55
量子计算测控系统是量子计算机的“神经中枢”,承担着量子芯片精密信号生成、采集与控制的核心职能。
2025-05-08 10:42
在火星地貌研究方面,地质地球所研究员秦小光和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刘建军组成了黄金搭档。这些系统性突破不仅刷新了人类对火星环境演化的认知,更在行星科学领域镌刻下鲜明的“中国印记”。
2025-05-08 10:40
记者7日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获悉,来自该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成功研制出可漂浮的二氧化钛材料。二氧化钛是一种常用的半导体光催化材料,在光照下能产生具有塑料分解能力的羟基自由基。
2025-05-08 10:37
从总体架构看,现代化生态环境智能治理体系可以概括为“一大脑、两支撑、多场景”的结构布局。
2025-05-08 10:31
这条特高压输送的电能超一半是风能、光伏、储能等纯绿色电能。
2025-05-08 14:01
最近,不少北京移动和联通用户发现手机上出现了5G-A信号。5G-A是什么?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又有什么用呢?
2025-05-08 09:34
历时6年采集沉积物样本,利用计算生物学研究技术,揭示真核生物祖先可能在海姆达尔纲古菌分化之前就已经形成。
2025-05-08 12:52
生命的力量,远比想象中更强大。
2025-05-08 10:59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推动我国人工智能综合实力整体性、系统性跃升。
2025-05-08 10:28
光明智库以“当具身智能走出实验室——距离人手一台机器人,我们还有多远?”为主题举办新一期青年论坛
2025-05-08 12:01
助力拓宽科技创新企业融资渠道,引导债券市场资金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2025-05-07 16:07
英国《新科学家》网站近期报道,正在或即将于月球上部署的大型科学实验装置与天文设备,的确有望解开诸多宇宙之谜。
2025-05-07 10:05
6日,记者从中国华能获悉,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9FA型燃机透平第一级动叶片首次实现“72+24”小时连续高负荷服役运行。
2025-05-07 10:03
近日,该所桃资源与育种创新团队构建了首个桃的基因完整变异组图谱,新发现70.6%的变异和3289个基因,揭示了全球桃的亲缘关系和进化路线,
2025-05-07 04:2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