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3月1日,贵州乌蒙大地,春意盎然。国家4A级景区总溪河畔,纳雍县厍东关乡陶营村樱桃园,成百上千的村民身着民族盛装,载歌载舞,穿行在樱桃花竞相绽放的山间步道上,举行“迎春”民族大巡游——2025年“春天在‘纳’里”樱桃花节拉开序幕……
肖军在樱花园查看樱花长势巡游活动快要进入尾声时,身兼厍东关乡副乡长、武装部长、陶营村党总支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的全国人大代表肖军,从人群中悄无声息地离开了现场。
人离开现场,心却还在现场。在赶往贵阳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贵州代表团赴京前集中培训的途中,肖军不停地通过手机调度活动现场的相关工作。
从“种树子”到“卖果子”,从“卖果子”到“卖风景”……肖军带领村民奋战10余载种下5000亩玛瑙红樱桃园,让陶营村乡亲们的日子过得“像樱桃一样越来越甜!”
在入住的酒店,肖军谈及此,一脸兴奋。没想到他话风一转,直奔樱桃产业的瓶颈:“我们做好了‘一’,连上了‘三’,但‘二’还得加快补上!”
在肖军和村民们规划的蓝图里,作为“一次产业”的樱桃园,目标是“接二连三”:通过“二次产业”即樱桃鲜果深加工,带动围绕农文旅服务的“三次产业”,实现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陶营樱桃节曾创下日均110万元的销售额。”肖军扳着手指算了一笔账:5000亩樱桃全部进入盛产期后,保守估算每亩收入近6000元,每年产值2800万元,全村776户、3228人,户均收入3.6万元,人均收入近8700元。这是“一产”的贡献。
“‘三产’也不错。”肖军继续介绍道:
陶营村依托国家4A级景区总溪河的优势,打造了“二月赏花、四月品果、夏日漂流”的全季旅游模式,让樱桃从“一季红”变成“四季产业”。随着游客接待中心、烙锅美食城、民宿集群等设施相继落地,村民从“扛锄头”转为“握锅铲”,去年全村旅游收入超1000余万元。
位于总溪河畔的二期帐篷酒店已经运行。14公里漂流码头获500万元东西部协作资金支持,项目建设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肖军说,既要大抓产业,又要大抓项目。要让樱桃产业“接二连三”,必须让山水资源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樱桃皮薄、不耐储运,鲜果卖不远!”肖军直言,这是樱桃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难题。只有做好深加工才能突破产业瓶颈。近两年来,肖军多次召开村民大会,和村民们共议共商樱桃“卡脖子”难题,达成了许多共识:
“樱桃保鲜期仅72小时、销售渠道单一,村民增收会遭遇‘天花板’,农产品只有变成工业品,才能跨越时空限制,实现价值倍增。”
“樱桃产业要腾飞,必须抓住‘接二连三’的牛鼻子——通过深加工,让一颗果子从枝头到舌尖,从农田到车间,从工厂到市场,每一步都增值。”
“没有二产支撑,一产是‘浮萍’,三产是‘空楼’!”
“从种樱桃到卖风景、卖服务,每一步都离不开‘二产’的串联。”
……
为了实现这些共识,肖军四处奔忙。
“奔忙的结果怎么样?”
“樱桃饮料、樱桃酒这些深加工产品,要保留樱桃的颜色不变色,保持期又要长,加工技术难度很大,这是樱桃产业连上了‘三’却接不了‘二’关键所在。我们一直在寻求突破。”
肖军说,“幸运的是,2024年,民革中央一行领导到陶营村樱桃园考察,了解到樱桃产业“二产”缺位的困境后,安排民革辽宁省委对口帮扶,给问题的解决带来了转机。”
随后,由辽宁民革省委会牵头,大连林家铺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与陶营村携手合作,共同推进樱桃果酒、果汁深加工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目前,已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与此同时,我们已成功引进一家日本企业的技术开发樱桃果酒、果汁,产品开发已中试阶段。”肖军说。
肖军表示,当下,陶营村要集中力量抓的“大事”就是:大抓樱桃深加工,早日圆上樱桃园“接二连三”的产业梦。“产业振兴不能单打独斗,需要政策、技术、市场的合力助推。”在今年两会上,他将提交关于如何推动乡村产业实现“接二连三”的相关建议。
作者 弓倩
视频:陈兵
编辑:甘玥
编校:吕跃
审核:杨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