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尔滨”的滚烫与温柔
首页> 地方频道> 社会 > 正文

“尔滨”的滚烫与温柔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2025-02-21 13:21

  (一)

  我到哈尔滨参加第九届亚冬会报道,刚走出机舱,鼻腔里的毛细血管就开始尖叫——冷空气像冰刀,剜得人生疼,让人不禁咳嗽,肺里像吃了薄荷味冰沙。

  零下30摄氏度的空气,连时光都被冻住了。

  中央大街的灯光,美轮美奂,我却无暇欣赏,因为冷,手机电量格像冻僵的知更鸟正急速坠落,我开始担心它无法导航。就在屏幕挣扎着,提示还有60秒关机之际,迎面走来一位身背充电包的大哥,包上亮着“为魅力冰城充电”。“免费的!”大哥憨憨一笑,化身手机救星。

  1月30日,游客在哈尔滨中央大街上的亚冬会主题灯饰下游玩、拍照。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雪中送炭”是我对“尔滨”的初印象,它在寒冷中用一种热烈的浪漫,把“温柔”刻进了我的心底——

  排队买格瓦斯,东北大哥会教我跺脚取暖;卖烤红薯的大姨怕我烫嘴,递上了一把小勺;人行地下通道竟然铺着防滑地毯,连扶手也穿上了红丝绒;坐上地铁,座椅自动加热……

  2月5日晚中央大街璀璨的灯光。岳冉冉 摄

  握着渐渐温暖的手机,我突然发现,这座冰雕玉砌的城市,原来藏着那么多滚烫的故事。

  (二)

  亚冬会开幕式当天,“尔滨”下雪了。

  这是一场太阳雪。雪花翩翩起舞,每片都折射着碎光,像无数小钻石飘散。我在江堤晨练,感受着松花江雾气漫过睫毛,忽然理解了“呼吸结霜”不是修辞中的夸张。

  2月6日晚,睫毛上挂满冰霜的游客。 岳冉冉摄

  江面上,人们释放着按捺不住的热情:一个小女孩在学滑冰,动作不熟练,时不时踉跄,但脸上始终有笑,她的爸爸双手虚扶着;一位大姨蹬着冰刀掠过,口中哼着二人转;冬泳大爷破冰入江,带起的水珠在空中凝成微型彩虹……离开时,我发现那个小女孩终于能独立滑行了,她的笑声,在寒冷的空气中格外温柔。

  2月7日在松花江上学滑冰的女孩。岳冉冉 摄

  雪依然在下,阳光穿过雪花,在冰面上投下斑驳光影,防洪纪念塔周围响起《贝加尔湖》的旋律。这样的“尔滨”,既有冰雪的凛冽,也有阳光的温柔。在这里,冬天不是蛰伏的季节,而是人们释放活力的舞台。也许在每个“尔滨”人的世界,都有专属自己的冰雪故事。

  (三)

  本届亚冬会,出现了不少热带和沙漠地区的选手。我一直好奇,无雪之地的人为啥要参与冰雪运动?这次似乎找到了答案。

  39岁的印度速滑选手贾德贾有发言权。他从轮滑转速滑,就是想参加冬奥会。为此他移居欧洲,并在瑞典、荷兰学滑冰。年复一年的枯燥训练并没有磨灭他的梦想,他的动力来源是“每天进步一点点”。

  冯天薇(左)与贾德贾对冰雪运动有别样理解。岳冉冉、陈振海摄

  新加坡代表团团长冯天薇也思考过这个问题,她的感受是,热带的孩子对于寒冷天气和冰雪,有一种极度新奇的感受,很享受所在地完全感受不到的温度,而反差带来的新鲜,让很多人爱上了冰雪运动,这是一种更纯粹的热爱。

  冯天薇的话引起了我的思考——生命在于体验,但体验的本质不是环境的选择,而是生命对可能性的永恒追求。

  (四)

  亚冬会7天,我在赛场内外尽情感受着“尔滨”,它能把每个细胞淬炼成冰凌,再折射出意想不到的生命光辉——

  那是高亭宇速滑500米夺冠后,志愿者默默流下的眼泪;那是观众席上,印度阿姨用指尖稳稳转起的二人转手帕;那是胡同深处,剪纸艺人将高山滑雪的腾跃姿态剪进的窗花……这些鲜活的细节,让我舍不得眨眼,哪怕睫毛已缀满冰晶。

  2月7日雪中的松花江边。岳冉冉 摄

  亚冬会闭幕这天,最高温度来到了零下2摄氏度,我忽然懂得了——严寒封不住春天,就像冰雪终将化作滋润万物的江河。

  告别“尔滨”时,我共情了荷尔德林诗中的境界:人类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在所有的纬度。(岳冉冉)

[ 责编:张悦鑫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欣欣,你在哪里——缅甸地震中国力量救援纪实

  • 现场视频!解放军台岛周边开展联合演训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期,多地智慧农业建设传来佳绩,草莓巡检机器人、长臂喷雾机等打破了大众对农业的传统印象,数据要素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中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推动农村电商发展,支持农村电商平台建设,帮助农民通过电商渠道销售农产品;利用数据分析市场需求,打造电商特色品牌,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2025-04-02 10:07
2月19日,凌晨3时的机房,敲完最后一行代码,中国海油所属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海油服”)深海深层地震数据成像处理技术研发团队负责人刘金朋如释重负。物探船作业时,利用拖缆产生地震波,对海底地层进行“CT扫描”,并实时完成震源和检波点数据采集。
2025-04-02 10:06
引力波被形象地比喻为“时空的涟漪”。为了更精准地认证透镜引力波,胡彬团队与宁波大学蔡荣根院士将目光瞄准宇宙中更为微小的尺度——星系中的致密天体。
2025-04-02 10:05
冰凌花能够早早绽放,成为东北“报春第一花”,是因为其特殊的生长节律和物候机制  草长莺飞,全国多地春意正浓。冰凌花还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能为昆虫提供早春时节稀缺的花蜜和花粉,成为传粉昆虫不可或缺的食物来源。
2025-04-02 10:01
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前瞻规划、协同发力、接续攻坚,中国创新将在“一张蓝图绘到底”中破浪前行  作为尖端科技的代表,芯片是我国受外部冲击较大的领域之一。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前瞻规划、协同发力、接续攻坚,中国创新将在“一张蓝图绘到底”中破浪前行。
2025-04-02 10:00
3月30日,2025中国网络媒体论坛“坚持主流价值导向 推动算法向上向善”主题分享会在广西南宁举行。主题分享会上发布了“算法向善”南宁宣言,重点互联网企业代表集体签署。
2025-04-01 09:46
目前全球6G研发已从概念探索进入关键技术攻关阶段,中国围绕2030年实现6G商用这一目标加速布局。
2025-04-01 09:50
AI医疗只是辅助手段。
2025-04-01 09:48
31日,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重大科技成果发布活动”上,由北京金融监管局联合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委金融办共同指导,全国首个商业航天保险共保体组织——“北京商业航天保险共保体”正式发布,助力北京商业航天加速发展。
2025-04-01 09:47
3月31日,“南海二号”钻井平台在惠州19-6油田海域进行钻探作业。
2025-04-01 09:45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重大成果专场发布会31日举行,围绕“四个面向”发布19项重大科技成果,展现了我国在前沿科技引领、开源开放合作、创新驱动发展等方面的成效。
2025-04-01 09:41
现场发布2024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征集展播活动结果,与会领导为中国正能量十佳网络精品代表、突出贡献单位颁发荣誉证书和纪念牌。
2025-04-01 09:48
主题分享会上发布了“算法向善”南宁宣言,重点互联网企业代表集体签署。
2025-04-01 09:47
今年以来,我国以DeepSeek为代表的大模型企业通过算法优化、有针对性的训练和开源生态协作,在使用“缩水版”GPU芯片的情况下,将千亿参数模型训练成本压缩至同类模型的1/10,走出了一条从粗放式算力堆砌向内生式效能提升的新路径。
2025-03-31 10:21
“联合科研团队初步确定,青龙山恐龙蛋化石普遍表现出特殊排列规律,如常见同层埋藏的恐龙蛋3至5枚一组排列成微微弯曲的弧线,多组弧线近平行展布。
2025-03-31 10:03
由西湖大学孵化的西湖仪器,日前成功实现12英寸碳化硅衬底激光剥离自动化解决方案,大幅降低损耗,提升加工速度,推进了碳化硅行业降本增效。
2025-03-31 10:02
日照两城河口国家湿地公园,一群绿头鸭在水面上自由飞翔。
2025-03-31 10:01
3月28至29日,作为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大会“全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大会”在北京工业大学举行。
2025-03-31 09:59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于3月27日至31日在北京举办,以“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为年度主题。其中将举办碳达峰碳中和科技、世界绿色设计等论坛,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2025-03-28 03:30
日前,我国自主研制的最大直径盾构机“沧渊号”成功下线,将承担世界最长公路水下盾构隧道——海太长江隧道工程左线掘进任务。大海古称“沧渊”,海太长江隧道横跨长江入海口,全长39.07公里,其中过江隧道长11.185公里,最大埋深超75米,计划于2028年建成。“沧渊号”开挖直径达16.66米,整机总长176米,总重量超5650吨,再创国产超大直径盾构机新纪录。
2025-03-28 04:0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