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大草原深处,有一位用31年岁月书写科技助牧篇章的女性——乌兰其其格。她如同一颗坚韧的牧草种子,落地生根,用科技的力量帮助当地农牧民走上致富之路。
初见乌兰其其格,她正在牧民朝勒孟巴雅尔家的羊圈里和同事一起为怀孕的母羊做“体检”。眼下,正是牧民们接羔保育的关键期,每到这个时期,乌兰其其格总是格外忙碌。作为一名科技特派员,她不仅负责给牲畜们做健康检查,还为牧民们提供接羔保育技术培训,从母羊的孕期护理到分娩接生再到羊羔保育,乌兰其其格和同事们将科学的养殖知识耐心地传授给牧民,大大提高了羊羔的成活率。
牧民 朝勒孟巴雅尔:“一个月能有10来次技术指导,不知道的她们都给指导。指导后母羊的产羔率还有双羔率都提高了,以前的双羔率是12%,现在的双羔率是20%-30%。”
1993年,乌兰其其格从内蒙古农业大学毕业后,毅然放弃了留在城市的机会,回到了这片生养她的草原。鄂托克旗的阿尔巴斯绒山羊作为我国珍贵畜种,其羊绒被誉为“软黄金”,其肉被誉为“肉中人参”,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但当时的草原畜牧业,粗放且脆弱,传统放牧方式让草场逐年退化,绒山羊羔羊品质较差,羊绒细度也没有达到最佳水准。乌兰其其格深知,要想发展好这些优势产业,这些问题必须改变。她和同事日复一日开始了逐户走访、逐场调研的漫漫长路。
鄂托克旗农牧推广中心技术特派员乌兰其其格:我已经工作了31年了,毕业以后一直从事畜牧工作,一直都在基层,路途远的话一天跑一两户,距离近的一天,五六户也能跑。”
初入牧户家推广科学养殖,面对一些牧民的质疑和不理解,她毫不退缩。为攻克饲草料营养单一难题,她挨家挨户观察牧民的饲料配比,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指导调整,让牲畜们冬季也“衣食无忧”。为了引入优质种羊,乌兰其其格手把手示范改良牲畜品种的人工授精技术,耐心讲解胚胎发育知识,只为帮助牧民提升绒山羊品质。在推广优质羊绒生产技术应用的过程,她耐心培训牧民如何分部位抓绒、分等级整理,极大地提高了优质原绒的生产效率。
鄂托克旗农牧推广中心技术特派员乌兰其其格:“咱们这两年主要抓的是羊绒细度,每年3月份的时候就开始采样,做细度检测。通过指导以后,牧民家的羊绒细度能够达到14.5微米以下,一年的产量能够达到二三百公斤,他们的收入也提高了。”
走访完当天最后一家牧民已经是晚上7点多了,忙碌一天回到站里,乌兰其其格也不得闲,整理病历资料,分析数据,总结母羊孕期的常见问题。她的手机24小时开机,只为牧民们能随时找到她。
记者问乌兰其其格回来已经这么晚了,外面天气也很冷,是否觉得这样的工作辛苦?她微笑着回答道:“不辛苦,给农牧民办一点有意义的事,我心里很暖和,自己也很高兴。”
作者 朱智慧 制作 | 宋丹丹 初审 | 冯晓芳 审核| 洪 江 终审| 杨军林
来源:鄂托克旗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