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5%↗ 8%↗ 10%↗!推进新型工业化,今年苏州工业园区这样干!
首页> 地方频道> 要闻 > 正文

5%↗ 8%↗ 10%↗!推进新型工业化,今年苏州工业园区这样干!

来源:苏州工业园区发布2025-01-10 09:37

  今天,2025年苏州工业园区新型工业化推进会议举行,以新年第一会的奋进姿态吹响号角,全面落实苏州市新型工业化推进会议部署,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园区工业经济更高质量发展,为建设开放创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注入澎湃动能,为苏州打造全球具有领先地位的“智造之城”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会上,园区向广大企业家、专家学者、创业者、劳动者以及社会各界发出诚挚邀请,园区将配置最好的资源、打造最优的环境、提供最强的支持,让企业唱主角、站C位,用“智造”制胜未来、用“创新”创造未来。市委常委、园区党工委书记沈觅出席会议并讲话,园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吴宏主持会议。

  2024年是园区极不平凡的一年

  园区成功举办开发建设30周年系列活动,园区高质量发展合作愿景、深化开放创新综合试验若干措施、数字贸易合作谅解备忘录三份重要文件落地,为园区未来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过去一年,园区持续夯实产业根基,全面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发展,预计全年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4.8%、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左右,园区在全市高质量发展中继续走在前列,在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考评中保持 “九连冠”

  会议指出

  新的一年,园区要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力争全年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5%以上、工业投资 增长1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和税收均增长8%以上,为苏州打造全球具有领先地位的“智造之城”做出更大贡献。

  会上发布

  《园区推进新型工业化2025年行动方案》

  加快推动制造业

  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

  根据方案,2025年,园区将冲刺

  规上工业总产值超7200亿元,工业投资力争突破300亿元,两大主导产业集群规模超5500亿元,四大新兴产业集群规模突破5700亿元,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超 1550亿元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180家,各级各类总部企业达240家

  招引科技项目1000个,新增各级领军人才超450名,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提升到5.3%以上,建设创新联合体超60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超92%

  会议强调

  要进一步做强产业实力

  打响“园区智造”品牌

  要聚焦高端化,加快建设“623”产业体系,聚焦关键环节强链补链延链,培育发展先进产能,进一步做大做强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和生物医药及大健康、纳米技术应用及新材料、人工智能及数字产业、新能源及绿色四大新兴产业,积极抢占新风口新赛道,加快落实制造业服务化行动,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要聚焦智能化,推动“人工智能+”和“数据要素×”融合发展,进一步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推进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争当苏州建设“人工智能+”城市的核心区、示范区。

  要聚焦绿色化,完善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支持企业绿色改造、节能降碳,推广分布式光伏、新型储能应用,优化ESG产业体系,培育壮大绿色低碳产业;积极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放大产业集聚效应,推动工业经济提质增效,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要进一步激发创新动能

  打响“园区科创”品牌

   要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全力服务保障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等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支持头部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搭建完善“一站式”“全链条”公共转化平台体系。 要做强企业创新主体,加快实施科创企业“攀高计划”、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新三年行动计划,不断强化科技企业梯度培育,引导政策、资金、服务等要素向链主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四新类企业聚集。

   要构建一流创新生态,以三份政策文件为牵引,充分发挥中新合作、自贸片区、开放创新等平台叠加优势,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打响“园区服务”品牌

  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制定实施新一轮营商环境优化行动,为企业创新创业创富营造最优生态。

   要提升服务效能,聚焦重点产业,完善科技、金融、人才等专项政策,优化审批流程,强化精准服务,对重点企业提供“一企一策”定制化服务。

   要强化要素保障,围绕企业用地、用工、用能、融资等需求,深化改革创新,加强先行先试探索,推出一批牵引性、示范性改革举措,持续推进产业用地更新、工业上楼,全面推行“数据得地”,为企业融资提供精准服务。

   要加强人才支撑,提档升级“金鸡湖人才计划”,深化产教融合,优化人才发展激励机制,为人才提供住房、教育、医疗等全方位保障服务,提升人才获得感、归属感。

  会议要求

  各板块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分层分类组织专业化、精准化的宣贯培训,切实将大会精神转化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

   要对照各项指标,聚焦产业能级跃升、企业梯度培育、科技创新引领、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绿色低碳发展、扩大有效投资等方面,细化举措、压实责任、真抓实干,推动各项目标任务落实落细。

   要切实强化契约精神、换位思考,着力推动“企业找政策”转变为“政策找企业”,努力实现更多政策免申即享、直达快享,用心用情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让企业实实在在感受到“投资园区就是投资未来”。

  会议现场,为园区制造业二十强、生产性服务业二十强、工业投资二十强及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代表企业进行了颁奖授牌。园区企业发展服务中心、泰科电子、苏州贝康医疗、苏州UL美华作交流发言。

  园区党工委、管委会全体领导,人大工委主要领导;苏相合作区、各功能区、各部委办局以及相关派驻机构、招商机构、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企业、高校、智库、科研院所、金融机构代表等出席会议。(袁轩)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黑龙江开行首趟民族非遗文化列车

  • 西部科学城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国家癌症中心研究团队通过对全球胃癌流行病学进行系统分析,发现早发性胃癌呈上升趋势,年轻人群的患病风险日益增加。这一疾病模式的转变对全球胃癌防控策略提出了新挑战。
2025-01-10 09:25
9日,记者从中北大学获悉,该校孙友谊教授团队利用胶体化学体积排斥作用,并结合二维片状纳米材料剥离新方法,实现了石墨烯高效宏量制备。相关成果日前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2025-01-10 09:21
2024年,气象部门共建成27个国家气候观象台和8个国家大气本底站,实现气候关键区全覆盖;累计建成7.6万余个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实现全国乡镇全覆盖,地面站网布局不断优化。
2025-01-10 09:15
天津大学教授胡文平、王雨、吴煌与诺贝尔奖得主詹姆斯·弗雷泽·司徒塔特教授合作撰写的论文《动态超分子扭棱立方体》1月9日在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文章介绍了他们在光电功能的手性阿基米德多面体的构筑上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
2025-01-10 09:14
9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教授陈春飞携手长江大学教授刘勇胜、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教授斯蒂芬·福利等科学家,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
2025-01-10 09:13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医用光谱质谱研究团队发展多培养基方法,研究并获得了肺癌细胞可重复的特征挥发性有机物,有望用于肺癌闻诊新技术开发。
2025-01-09 10:19
大模型通常具有高度的通用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已经在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和语音识别等众多领域大放异彩。
2025-01-09 10:10
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推动下,该局联合各省地勘单位和矿业企业,于全国范围内展开找矿集中攻坚行动,在四川、新疆、青海、江西、内蒙古等地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锂辉石型、盐湖型、锂云母型锂矿新增资源量均超千万吨,使我国锂矿储量全球占比从6%提升至16.5%,排名从世界第六位跃升至第二位。
2025-01-09 03:10
《自然》1月9日发表的一项研究评估了淡水动物群的灭绝风险,涵盖了2.3万多个物种,发现被研究物种中约24%面临灭绝风险。
2025-01-09 09:59
随着数字技术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文化传承与创新迎来了新机遇。
2025-01-09 02:05
过去一年,怀柔科学城进入“运行为主”新阶段。2025年,怀柔科学城将持续做好“科学、科学家、科学城”三篇文章,加速形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效应,“十三五”时期布局的29个设施平台将全部试运行。
2025-01-08 09:43
屈膝、下蹲、从托盘上稳稳夹起6公斤的物料箱平举至胸前,倒退、转身、小步走向左后侧的无人物流车拖车旁,精准对位,低头、屈膝、弯腰,将物料箱放在拖车上,然后转身回到托盘前,继续搬运……
2025-01-08 09:36
基础设施是城市的骨骼,是城市安全与发展的“生命线”。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2025-01-08 09:35
天寒地冻的小寒时节,攀西大裂谷却是另一番景象。四川省攀枝花市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阳光灿烂,中午的气温超过20摄氏度。
2025-01-08 09:31
1月7日,记者在2025年全国知识产权局局长会议上获悉,2024年我国知识产权量质齐升。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达到475.6万件,成为世界上首个突破400万件的国家。
2025-01-08 09:30
褚智勤团队联合香港大学教授林原、北京大学教授王琦、南方科技大学助理教授李携曦,开创了一种金刚石剥离技术,可获得超薄且超柔韧的金刚石膜——它就像一张纸一样可以卷起来。
2025-01-07 09:56
科技创新是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唯有高效、顺畅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才能让知识资本真正成为发展的不竭动力。
2025-01-07 09:51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6日发布消息,该校研究人员领衔编撰的《2024年全球水监测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气温再创纪录,全球水循环出现变化,导致更多极端天气、严重洪水与干旱。
2025-01-07 09:50
安徽工业大学教授曾杰、教授刘明凯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教授李洪良合作,验证了一种通过界面锚定策略精准调控单原子之间距离的通用方法。
2025-01-07 09:47
全球质量最高的现代栽培种甘蔗高度复杂基因组被绘制,为今后甘蔗功能基因的挖掘提供了重要基础性支撑。
2025-01-07 09:4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