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内蒙古鄂托克旗:绿进沙退 谱写防沙治沙的壮丽篇章
首页> 地方频道> 要闻 > 正文

内蒙古鄂托克旗:绿进沙退 谱写防沙治沙的壮丽篇章

来源:鄂托克发布2025-01-02 16:06

  实践,书写防沙治沙优异答卷;时间,见证沙漠向绿洲的蝶变。

  2024年,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聚焦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实施毛乌素沙漠沙化地综合防治重点项目、毛乌素沙地上下风口治理和西部荒漠草原林草湿荒一体化保护修复项目等多项重点生态工程项目,切实增强植绿护绿管绿用绿内生动力,筑牢绿色生态屏障。

  天气渐冷,在鄂托克旗毛乌素沙地联防联治项目现场,工人们正在分装柠条,履带式机械车将分装好的柠条苗运往不远处的沙坡进行“柠条开沟种植”,一株株柠条苗在沙沟中挺立,组成一条条防沙阻沙的“活体沙障”。

  从人工治沙到机械治沙,从因地制宜到就近取材……新技术、新材料和新方法无不展现着治沙人的智慧,显示着科技的力量。一直以来,鄂托克旗在防沙治沙过程中向“新”而行、科技“突围”,因地制宜推进治沙体制机制创新,在活体沙障成活率等方面探索出新模式。

  “我们当前沙化土地治理所采用的是‘柠条开沟种植’等沙地治理技术,这一技术可让苗木成活率预计提高10%~15%。创新推广可降解无纺布容器苗种植技术,结合保水剂和生根粉的使用,为干旱地区提高种苗成活率近30%,保障了苗木的一次性成活,有效解决了干旱沙区缺水、短肥、成活率低等技术难题。”鄂托克旗林业和草原站站长田彦军说。

  在多年防沙治沙实践中,鄂托克旗不断创新完善治沙模式,总结探索出“先建后补”“以工代赈”等行之有效的治沙模式。

  鄂托克旗从2020年开始试行“先建后补”管理模式,即农牧民先期自筹种植,后期由嘎查村、苏木镇、第三方机构共同组织验收,柠条种植成活率达到70%以上,就按4:3:3的比例分三年给农牧民支付补贴。哈马日格太嘎查牧民冯来云就是这一模式受益者之一。

  “我今年种了两千四百多亩柠条,种植成本27万多,今天验收成活率达到了76%,第一批补助能拿到34万元左右。这个先建后补我觉得挺好,能恢复草场,也能拿到补助,这个挺好,利国利民。”哈马日格太嘎查牧民冯来云说。

  从2020年试行到2023年全面推行,鄂托克旗以“先建后补”模式种植柠条64.18万亩,占2019年以来柠条种植总面积的88.7%。通过“先建后补”涌现出了一大批“林草种植合作社”“家庭草场”“种植大户”等新型林草生态建设群体。

  防沙治沙是一个滚石上山的过程,稍有放松就会出现反复,防沙治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截至目前,鄂托克旗争取上级投资12.665亿,落实2024年度投资7.97亿元,累计完成年度工程建设任务382万亩。

  绿色是希望的颜色,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面向未来,鄂托克旗将继续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大力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全面加强荒漠化和沙化综合防治,加快推进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为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贡献鄂托克力量。

  作者 赵继达

  制作 | 曾登科 初审| 冯晓芳 审核| 洪 江 终审| 杨军林

  :鄂托克旗融媒体中心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各国冰雕高手“冰城”秀技

  • 古老八廓街邂逅传统藏装之美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经过168小时满功率连续运行考核,全球最大华龙一号核电基地、由中核集团旗下中国核电投资控股的漳州核电1号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2025-01-03 09:31
社交网络的去中心化推动着信息平权,使人人都有麦克风。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发布虚假错误的信息。科普信息的发布与传播不能被流量为王和眼球效应所裹挟,而应坚持科学性、合法性。
2025-01-03 09:27
记者2日从中铁(上海)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上投”)了解到,全球首台高压射流—机械联合破岩盾构机“山大号”于近日在济南轨道交通6号线东仓站始发。
2025-01-03 09:22
当下,人工智能的火热让人们对其有了深刻的体会。尽管许多人并不完全了解人工智能的工作原理,但一提起人工智能,自动驾驶汽车、智能交互机器人、机器狗、无人机等已广为人知的应用便浮现在人们脑海中。
2025-01-03 09:19
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2025-01-03 09:18
闸门开合,水涨船高。2025年1月1日,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三峡枢纽通过量达1.59亿吨,连续三年突破1.5亿吨大关。其中,三峡船闸运行10000余闸次,通过量1.54亿吨;三峡升船机运行4700余厢次,同比增长5.1%。
2025-01-02 09:33
波澜壮阔的海洋中,更多宝藏正待发掘,深海油气资源就是其中的宝藏之一。深海区域有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如今已成为全球油气资源的主要接替区。
2025-01-02 09:31
在数字化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产生和需要存储的数据量呈爆炸式增长。传统的存储方式,如硬盘、磁带等,正面临存储容量有限、维护成本高以及存储设备寿命短等诸多限制。
2025-01-02 09:30
长期以来,科学界普遍认为这两种记忆在大脑中可以协同工作。然而,当两种记忆产生冲突时会发生什么?
2025-01-02 09:29
量子计算正加速发展!2024年12月上旬,谷歌公司推出其最新量子芯片Willow。几天之后,我国科研团队在预印本网站arXiv发布了“祖冲之三号”的相关成果。
2025-01-02 09:29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鼓励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费方式把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
2024-12-31 09:14
30日,“天目一号”星座23颗卫星、“云遥一号”系列12颗卫星进入中国气象局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并实现业务运行。这是商业小卫星数据首次获准进入中国气象局业务系统,为我国气象预报预测提供有力支持。
2024-12-31 04:10
教育部日前部署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及试点工作,要求2030年前实现基本普及。这对抢占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和人才高地至关重要,必将引发教育领域的系列深层变革。顺利推进人工智能教育,需深化基础研究,把握底层框架和逻辑,做好体系化构建。
2024-12-31 04:45
享受便利的同时,掌握它们背后的核心技术更为重要。如何培养更多懂人工智能、会应用人工智能、能研发人工智能的人才?
2024-12-31 04:45
30日,中国工程院、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等部门联合发布的《2024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整体向好,制造业全球竞争力处于上升趋势,在提质增效、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呈现诸多亮点。
2024-12-31 04:45
2022年12月31日,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在建成两周年之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于12月30日首次发布《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对两年来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进行了系统性总结。
2024-12-31 04:10
从7000米级“蛟龙”号,到4500米级“深海勇士”号,再到创下10909米深度之最的“奋斗者”号,我国载人深潜能力不断突破,技术迭代能力快速提升,征服深海的故事不断续写。
2024-12-30 09:18
当前,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通过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实现了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管理,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2024-12-30 03:50
科技部30日发布了2023年度全国科普统计数据。数据显示,在科普经费投入方面,2023年全国科普工作经费投入首次突破200亿元,筹集额达215.06亿元,比2022年增长12.60%。
2024-12-31 04:10
“探索三号”12月29日顺利抵达三亚崖州湾南山港公共科考码头,正式入列。这是我国首艘设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
2024-12-30 04:1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