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教育事业步步生花
首页> 地方频道> 教育 > 正文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教育事业步步生花

来源:东胜发布2024-12-10 19:16

  琅琅书声回荡、青青校园怡人,漫步于清晨的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东胜中小学校园,活力与梦想的气息鸣响了校园的一日序曲。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一笔笔真金白银的资金投入、一项项扩优提质政策的落实落细、一批批莘莘学子的培养造就……让每一个孩子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均衡的教育,一路行来,东胜不敢懈怠,奋力奔跑。

  跨过“有学上”和“基本均衡”的关口,东胜教育向着更好、更稳、更深处行进,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已经成为东胜教育事业发展新阶段的主题词。东胜教育交出的成绩单是这样的:

  ——在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公布的东胜区艺术、语文、英语学习质量监测报告中,东胜区质量监测各项指标远远高于全国和自治区平均水平。

  ——小学、初中的优质均衡综合差异系数分别为0.36和0.39,达到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标准。

  ——自治区级示范园12所,市级示范园24所,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8%,基本建成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中考成绩常年稳居全市前列,高中教育多元多样、公民互补,基础教育口碑优良,对周边地区形成辐射吸引效应。

  ——“五育融合”亮点足,创新零点体育,学生国家体质健康优良率达58%,7所学校获评国家“志教融合”实验校。

  ——率先在全自治区打响“东胜好家长”区域品牌,实施全国家校社协同育人创新实验区融入计划,家校协同赋能教育内生动力。

  东胜教育,何以“应”?

  “这是爷爷奶奶结婚时的缝纫机,爷爷告诉我说这台缝纫机是他当年结婚时的三大件之一,在听这些老物件故事的同时,我也学到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东胜区第一小学二部学生胡蝶兴致勃勃地说。

  在东胜区第一小学二部,有一个孩子们极为喜爱的充满科幻和历史感的“小天地”。东胜区第一小学二部结合数智时代背景,开创性地打造出了独特的博物馆课程,通过与6家文博单位联动、6家知名企业合作共建,让博物馆资源变成孩子们生动的历史课堂、有趣的知识殿堂。在鄂尔多斯市首届教学成果奖的评比当中,一小二部的特色博物馆课程荣摘一等奖。

  长久以来,东胜教育备受关注,肩负期待。

  义务教育阶段,东胜在读学生占全市比重达到了30.4%。目前,东胜共有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135所,有在校(园)学生幼儿超10万人,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人数占比达到59.23%,超过半数。受人口出生高峰与非户籍学生增加的叠加影响,近四年,东胜平均每年净增长中小学、幼儿园学生2000名以上,持续增加的入学入园需求对基础教育资源带来严峻挑战。

  基数大、非本地户籍学生多、教育资源供给总量紧张,成为东胜教育不容回避的现实考题。

  该如何应答?

  坚持优先发展不动摇,东胜始终把教育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大刀阔斧推进顶层设计,《东胜教育现代化2035》《关于推进新时代东胜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东胜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5年)》《东胜区关于推动基础教育扩优提质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方案》等教育中长期战略规划先后出台,为地区新时代教育现代化发展指航定向。

  目标同样清晰而坚定:到2025年,东胜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优质教育资源更加均衡,教育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打造优质学校“示范区”、优质校园长“引领区”、优质师资“集聚区”、优质教育生态“幸福区”、优质学生“孕育区”,建设成为国家西部教育强区。

  优先发展教育,东胜有决心,更有力度。

  近四年来,东胜每年为教育投入资金20亿元左右,累计投入教育经费超81.8亿元,教育支出连年只增不减,扎扎实实舍得为教育事业花钱。

  大投入、建校舍、优条件,在校舍资源紧缺区域规划新建校,为薄弱校更新强化基础设施,全面优化学校幼儿园布局,倾力打造美丽校园、健康校园、平安校园、智慧校园、清风校园,第一小学铁西校区、满世小学、满世中学、实验小学铁西校区、景山幼儿园、越山幼儿园等一个个新校园拔地而起,四年来提供总学位数达到了12400个。

  义务教育阶段“小班化”教学的美好愿景,已近在眼前。

  当然,家门口的好学校,根本落点还在于一个“好”字上。

  高配置、高起点、高标准,这是东胜对所有新建校的庄重承诺。

  不仅在硬件等基础设施上高标优配,新建校教师团队中5年以上教龄成熟教师占比大,教学能手、名校毕业生等优秀师资科学匹配,确保每一所新建校起势良好,成效显著。

  通过“新建校高起点、老旧校换新颜、集团校共成长、特色校齐发展”的方式,一校一品、一校一特色,一批条件较优、质量较高、群众满意的“家门口”新优质学校陆续崛起,到2025年,东胜新优质校比例有望达到60%以上。

  东胜教育,何以“赢”?

  5月17日,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2024年度实验区工作联席会议在深圳市福田区召开,东胜在会上作经验交流发言,“五优教育”新形态备受全国瞩目。

  “五优教育”正是践行国家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的“东胜样本”与“东胜实践”。

  聚焦“好学校、好校长、好教师、好生态、学生好未来”,“五优教育”契合的恰恰正是群众对教育发展最根本最殷切的期望,破解的正是基础教育的痛点、难点和堵点。

  好学校人人向往。

  校际差距如何缩短?

  “学区制”“集团化”的革新思路应运而生。

  东胜在区域内设置八大学区,同步成立学区管理中心,学区内、校际间、集团中深度合作,学区内学校在办学理念、教学管理、教研科研、教师专业成长等各方面共建共享、共促共进,在探索实施一校多址、优质校建分校等办学模式的基础上,综合地理位置、学校规模、教育环境、发展势头等因素,先后成立了东胜区第一小学、第一中学、第十二小学、实验小学等教育集团,创新实施了以优质校为核心力量的集团化办学机制,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三个学段协同推进。通过建立紧密型、融合型、扶助型、联盟型“四种形态”持续丰富集团化办学内涵,形成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效应,薄弱校与优质校得以同成长、共进步。

  目前,东胜集团化办学规模达到了46%,到2025年教育集团成员校将达到学校总数的60%。

  好学校人人向往。

  有高质量的教师,才有高质量的教育。

  校园长及教师能力水平如何提高?

  以教育“拔尖人才”引进计划为依托,以具有吸引力的薪酬待遇和培育条件,面向全国“双渠道”招引教育领域成熟优秀名优校长(园长)、教师及重点院校优秀毕业生。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知名高校学子纷纷抛来橄榄枝,截至目前,东胜区教育“拔尖人才”招引计划已签约204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08人。

  以“五支队伍”建设为抓手,以校园长能力学历双提升、办学治校提质、青蓝结对提效工程以及卓越教师“双名”工程、新锐教师“青蓝紫”工程、青年教师“两达标”工程等为载体,分层次、分类别、全方位提升校园长和教师队伍业务素质与综合能力。

  以“县管校聘”管理机制推进教育简政放权,让教师身份从“单位人”变成“系统人”,构建起全区域内师资有序流动、均衡配置的生动格局,让优秀师资循环流动起来。

  如今,东胜已建成区级名师工作室27个,备案市级及以上专家42个,国家级名校长工作室2个,中小学幼儿园专任教师研究生学历占比11.97%,学历达标率100%。

  课堂是教学的根本。

  优质教学如何构建?

  把“东胜好课堂”建设工程做深,开展多元课型研究,实施督导课、推门课、视导课、赛课“四课联评”考核赋分制度。把“教学评一体化”做实,推动学生学业评价向纸笔性测试与综合测试相结合转变,推进作业革命,实施分层作业设计,实施教学质量目标责任管理,将学校教学质量提升与校长职级晋升挂钩。

  让好教师上讲台、让讲台上都是好教师,一系列综合措施下,教学质量稳步上扬。

  从“两基”工作顺利通过国家评估验收,到成为自治区第一个实现“双高普九”的旗区;从自治区第一个普及十二年免费教育的旗区,到成为自治区首批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加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东胜教育步步生花、踏石留印。

  细育桃李,弦歌不辍。在更加优质均衡的教育大道上孜孜探索,此刻,东胜教育呈现出蒸蒸日上、枝繁叶茂的勃然气象,内蕴巨大活力,外显独特亮眼。

  一切为了孩子,东胜教育矢志不移。

  (廉晓梅)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广西南宁:红红火火迎新春

  • 冬采莲藕 供应春节“菜篮子”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国产化“中农科·龙腾”饲料配方工业软件近日在北京发布。饲料研究所研发团队利用长期积累的科研成果,研发出饲料原料加工特性数据库、水产饲料营养数据库和反刍动物饲料营养数据库。
2025-01-13 09:40
业内人士提醒,开窗通风换气是最简单且经济的方法,通过增加室外的新鲜空气量,将含有甲醛的空气排到室外,可以快速降低室内甲醛浓度。
2025-01-13 09:1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积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智能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随着技术不断成熟与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我国人工智能正朝着深度融合与创新驱动的方向稳步前进,为全球智能经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2025-01-13 09:39
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力量。为发挥投资引领带动作用,将加力推进中央预算内投资,条块结合深入实施数字化转型工程,加快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
2025-01-13 09:21
不只是青年骨干,学术荣誉体系设计了从讲席教授、杰出讲席教授、资深讲席教授到荣誉讲席教授的荣誉晋升和激励机制,让有所成就的科技人才不甘于躺在“功劳簿”上。
2025-01-13 09:13
发布和定期更新全面、准确、透明的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是建立统一、规范碳排放核算体系的重要基础。
2025-01-13 09:12
国家癌症中心研究团队通过对全球胃癌流行病学进行系统分析,发现早发性胃癌呈上升趋势,年轻人群的患病风险日益增加。这一疾病模式的转变对全球胃癌防控策略提出了新挑战。
2025-01-10 09:25
9日,记者从中北大学获悉,该校孙友谊教授团队利用胶体化学体积排斥作用,并结合二维片状纳米材料剥离新方法,实现了石墨烯高效宏量制备。相关成果日前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2025-01-10 09:21
2024年,气象部门共建成27个国家气候观象台和8个国家大气本底站,实现气候关键区全覆盖;累计建成7.6万余个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实现全国乡镇全覆盖,地面站网布局不断优化。
2025-01-10 09:15
天津大学教授胡文平、王雨、吴煌与诺贝尔奖得主詹姆斯·弗雷泽·司徒塔特教授合作撰写的论文《动态超分子扭棱立方体》1月9日在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文章介绍了他们在光电功能的手性阿基米德多面体的构筑上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
2025-01-10 09:14
9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教授陈春飞携手长江大学教授刘勇胜、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教授斯蒂芬·福利等科学家,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
2025-01-10 09:13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医用光谱质谱研究团队发展多培养基方法,研究并获得了肺癌细胞可重复的特征挥发性有机物,有望用于肺癌闻诊新技术开发。
2025-01-09 10:19
大模型通常具有高度的通用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已经在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和语音识别等众多领域大放异彩。
2025-01-09 10:10
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推动下,该局联合各省地勘单位和矿业企业,于全国范围内展开找矿集中攻坚行动,在四川、新疆、青海、江西、内蒙古等地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锂辉石型、盐湖型、锂云母型锂矿新增资源量均超千万吨,使我国锂矿储量全球占比从6%提升至16.5%,排名从世界第六位跃升至第二位。
2025-01-09 03:10
《自然》1月9日发表的一项研究评估了淡水动物群的灭绝风险,涵盖了2.3万多个物种,发现被研究物种中约24%面临灭绝风险。
2025-01-09 09:59
随着数字技术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文化传承与创新迎来了新机遇。
2025-01-09 02:05
过去一年,怀柔科学城进入“运行为主”新阶段。2025年,怀柔科学城将持续做好“科学、科学家、科学城”三篇文章,加速形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效应,“十三五”时期布局的29个设施平台将全部试运行。
2025-01-08 09:43
屈膝、下蹲、从托盘上稳稳夹起6公斤的物料箱平举至胸前,倒退、转身、小步走向左后侧的无人物流车拖车旁,精准对位,低头、屈膝、弯腰,将物料箱放在拖车上,然后转身回到托盘前,继续搬运……
2025-01-08 09:36
基础设施是城市的骨骼,是城市安全与发展的“生命线”。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2025-01-08 09:35
天寒地冻的小寒时节,攀西大裂谷却是另一番景象。四川省攀枝花市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阳光灿烂,中午的气温超过20摄氏度。
2025-01-08 09:3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