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诠释——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合龙启示(四)
首页> 地方频道> 社会 > 正文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诠释——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合龙启示(四)

来源:新疆日报2024-12-06 16:45

  11月28日10时37分,有着“死亡之海”之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系上了“绿围脖”。

  佳音传来,世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欣喜不已,他们的愿景此刻成为了现实。

  33.76万平方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横卧塔里木盆地中心,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宽约400公里,是中国最大、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千百年来,它不断侵蚀着周边绿洲,人与沙的博弈从未停止。

  “敢教日月换新天”。2023年11月,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打响。沿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各族干部群众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携手并肩、迎难而上,向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中最难啃的“硬骨头”攻坚。经过一年艰苦卓绝的奋战,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全长3046公里的绿色阻沙防护带合龙。这一人类防沙治沙史上的奇迹,不仅是建设生态安全屏障的重大任务,也是促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践。

  群策群力 守护绿色家园

  皮山县科克铁热克镇至叶城方向沙漠锁边任务现场,高低起伏的沙丘记录着它嬗变前的模样。

  “以前,这里只有沙包。现在不一样了,有了高立式沙障,能挡住黄沙流动。”看着自己搭建的高立式沙障,皮山县林业和草原局国有林场服务中心管护员伊卜拉依木·努尔麦麦提欣慰地说。

  11月27日,皮山县科克铁热克镇至叶城方向沙漠“锁边”任务现场,群众正在搭建高立式沙障。阿卜力克木·依卜拉音 摄

  皮山县科克铁热克镇至叶城方向空白区,是皮山县65公里锁边任务的主战场。这里的沙粒直径不到头发丝的十分之一,一阵微风能让细碎的沙粒随风飘散。2023年年底,伊卜拉依木参加了空白区锁边任务,这个生活在山区乡——皮山县康克尔柯尔克孜族乡的27岁小伙,第一次走进这片区域。

  今年4月底开始,伊卜拉依木每天“光顾”一次任务现场,绘制空白区锁边工程治沙项目布局图,与7个乡镇18个村的300余名群众一起搭建高立式沙障。经过41天的奋战,一道道芦苇帘披在1.5万亩大小各异的沙包上。

  “目前,和田地区已有8277户群众承包沙地41.2万亩,1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和33家企业参与防沙治沙。”和田地区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骆爱科告诉记者。

  “一天二两土,白天吃不够,晚上还得补”,这是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城市真实的写照。

  群策群力,守护家园,在这场人与自然的鏖战中,天山南北无数治沙人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强大合力,与沙斗智斗勇,创造了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

  从叶城县城出发,向东30多公里,叶城县20万亩生态林基地出现在眼前。放眼望去,一排排白杨、胡杨、沙枣等树木在沙漠边缘次第铺展,犹如两条绿色屏障。“2016年年初开始建设,每天有4万名各族干部群众在这里铺设滴灌管、栽树、浇水……这才有了如今的20万亩生态林。”叶城县林业和草原局局长麦麦提江·吐尔逊说。

  一棵棵树、一丛丛花、一处处风景,一代又一代治沙人在接续奋斗中,创造了沙漠变绿洲的世界奇迹,也铸造了团结协作、守望相助的精神丰碑。

  11月28日,在于田县万花园防沙治沙区,群众正在种植沙漠玫瑰树苗。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拍热扎提·阿不都 摄

  绿富同兴 夯实团结根基

  防沙治沙不仅是一项艰巨的生态任务,也是一项惠及民生的经济工程。

  曾经,面对茫茫沙海,于田县木尕拉镇阿勒村村民亚森江·麦麦提忧心忡忡,如何让家人的日子过得更好。现在,他找到了答案。在沙漠人工种植红柳和梭梭,再接种肉苁蓉,仅此一项,年收入超过10万元,他也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肉苁蓉种植能手。

  合龙,合的是民心,带来的是民富。面对漫漫黄沙,新疆治沙人学会了换一种角度看沙漠,把绿化与产业化相结合,把治沙与致富相联系,实现了生态与经济同频共振。

  11月2日,在和田县英艾日克乡的和田县迪达尔农民专业合作社肉苁蓉种植基地,群众正在挖肉苁蓉。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拍热扎提·阿不都摄

  ——发展沙产业,关键要促进全产业链发展。于田县种植肉苁蓉21.4万亩,2023年,建成集商品集散、产品加工、价格信息汇集、仓储物流、电子商务于一体的于田县道地中药材交易市场,推进产业延链补链强链,使之成为防沙固沙、带动经济发展和农牧民致富的支柱产业;于田县4.8万余亩玫瑰花,已形成从培育、种植、采摘到加工、收购、生产的完整产业链,亩均收入6000元。在于田县,大芸、玫瑰花相关合作社已达40余家,培育龙头企业3家,带动就业1万余人,真正实现了绿富同兴。

  ——发展沙产业,需差异化定位。皮山县引进安徽特色农产品瓜蒌,种植面积1.2万亩,建成炒货生产区、酿酒生产区、中药材(天花粉)生产区、配套有机肥生产区等厂房,吸纳当地1100余人就业。2025年,瓜蒌种植面积将扩大到4.6万亩;洛浦县选取6处试验田,种植白刺、沙拐枣、榛子、柠条等耐旱、耐盐碱、抗风沙作物300亩。

  ——发展沙产业,重在因地制宜。位于和田县的新疆昆仑优品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第一年试养螃蟹,销售了18吨、产值约200万元;且末县海鲜养殖基地200万颗珍珠贝苗试养成功;麦盖提县N39°沙漠旅游景区推出沙漠徒步、乘沙漠冲浪车、滑沙等项目,在景区星空营地,游客还可以摄影、观星空、赏日出日落。

  11月30日,在策勒县沙漠玉湖上,养殖人员正在捕捞螃蟹。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拍热扎提·阿不都摄

  目前,新疆沙区特色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184.5万亩,沙产业年产值达43.7亿元……在与黄沙博弈的过程中,从最初的构想到如今遍地开花,新疆沙产业蓬勃发展。享受到产业发展红利的各族群众深刻认识到,只有团结一心、共同奋斗,才能战胜自然、守护美好家园。

  久久为功 构筑精神家园

  初冬时节,在洛浦县拜什托格拉克乡1.1万亩防沙治沙工程现场,30岁的麦图尔荪·麦托合提正和工友平整沙地。工程现场旁,前几年种下的梭梭生机盎然。

  成长在素有“红枣之乡”美誉的拜什托格拉克乡,麦图尔荪对种植既能防风固沙、又有经济效益的红枣树颇有感情。“前期的路、电、水井等基础设施都是政府投资建设的,我这4500亩地平整完、铺完滴灌管,明年开春就能种红枣树了。”麦图尔荪憧憬着未来。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建设过程中,涌现出帕提古丽·亚森、李鹏等一批又一批防沙治沙典型,他们坚韧不拔、勇于拼搏的奋斗精神,激励着包括麦图尔荪在内的南疆干部群众面对困难与挑战时勇往直前、永不退缩。这种奋斗精神,也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打赢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还要各族干部群众齐心协力、久久为功。”洛浦县副县长艾力·巴拉提介绍,洛浦县探索出主体多元、途径多元、模式多元、品种多元、科技多元的“五个多元”治沙模式,按照“合作社+群众”“企业+群众”“政府+群众”模式,激发全地区各族群众主动参与治沙。此外,根据沙区水源分布和沙化程度,因地制宜采取生物治沙、光伏治沙、工程固沙和牧光互补等多种治沙方式。

  墨玉县林业和草原局党组书记张合告诉记者,立足县情,墨玉县精准定位五个风口,精确划定两大沙源区,严密布置三道阻击线,把生物治沙、光伏治沙作为重点,确定防沙治沙面积189万亩。截至目前,3200余名群众完成防沙治沙20余万亩。

  绿“锁”塔克拉玛干,护的是绿洲,守的是百姓美好生活。新疆各族人民将同心协力、接续奋斗,在更加宜居宜业的共有精神家园里,生活得更加多姿多彩。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拍热扎提·阿不都

[ 责编:王宏泽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开幕

  • 内蒙古扎赉特旗:水稻迎来插秧季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可持续的减肥从不靠极端节食,而是科学的生活习惯。
2025-05-23 13:30
邓宏章对此形象地比喻:“传统LNP像‘硬闯城门’的士兵,难免伤及无辜;而TNP则是‘和平访问’的来客,以最小代价达成使命。”
2025-05-23 13:13
加强统筹协调,健全部际协同、央地协作、区域合作的工作机制,创新体制机制,加大政策支持,加强统计监测,深化开放合作,着力提升科技服务业发展环境。
2025-05-23 13:50
以“矢志创新发展,建设科技强国”为主题的第九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系列活动将于近期陆续开展。
2025-05-23 13:01
这一发现对恒星演化理论、致密星吸积物理和双星并合引力波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025-05-23 08:01
若不采取紧急行动,到2030年,全球至少半数青少年(超10亿人)将生活在健康风险高发的“多重负担国家”,面临HIV感染、早孕、抑郁、营养不良等多重威胁。
2025-05-23 09:13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薛天、马玉乾团队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制备出高透明、高转化效率的上转换隐形眼镜,可实现人类近红外时空色彩图像视觉能力。相关研究成果5月22日在线发表在国际期刊《细胞》上。
2025-05-23 08:55
近年来,中国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着力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强化生物多样性监督管理、织密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网,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稳步提升。
2025-05-23 08:53
这是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以来,航天员首次通过天和核心舱节点舱出舱,航天员出舱与货物出舱任务首次关联耦合实施。
2025-05-23 08:51
在5月30日第九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中国科协22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今年的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系列活动:中国科协层面将举办1个主场活动,省级科协层面将推出2300余项特色活动,百余家全国学会将开展各类活动,50余个高校科协及企业科协等基层组织将开展200余项活动。
2025-05-23 09:04
5月22日,小米15周年战略新品发布会在北京召开,小米正式发布首款3nm旗舰处理器“玄戒O1”。
2025-05-22 21:54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指出,生物多样性是生命网络的经纬,更是人类文明的基石,而今这张网络正被快速撕裂。联合国也呼吁各国迅速编制与KMGBF目标一致的国家生物多样性战略和行动计划,并纳入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中。
2025-05-22 09:44
自然界中,鱼类能在水流复杂多变的水下灵活游动、避开障碍,主要得益于身体两侧能感知水流变化的侧线系统。
2025-05-22 09:42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离不开对自然资源的高水平保护和高效率利用。保护和利用好自然资源的奋斗路上,有哪些难忘的故事?
2025-05-22 04:35
与大科学装置近距离接触,聆听院士专家讲解科学前沿,沉浸式感受神奇的科学现象……近日,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届公众科学日活动举办,所属135个单位“开门迎客”,
2025-05-22 04:35
从闽北山乡到广袤神州,科技特派员制度历经20余载深耕厚植,已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2025-05-22 03:40
(解读人:王挺,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员,本文原载于《科普时报》)
2025-05-21 17:56
基于全基因组SNP的种群基因组学研究揭示,全球雪豹可划分为两大遗传支系:北部支系和南部支系。基因组水平评估发现,相比雪豹南部支系,北部支系的基因组杂合度和种群遗传多样性较低,这些特征与其演化历史及较小的有效种群大小相吻合。
2025-05-21 09:38
我国的甘肃皋兰什川古梨园系统、浙江德清淡水珍珠复合养殖系统、福建福鼎白茶文化系统三项遗产系统顺利通过专家评审,正式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2025-05-21 09:43
科学家发现,在线辩论中,GPT-4一类的大语言模型(LLM)如能根据对手的个性化信息调整论据,其说服力将比人类高64.4%。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的Francesco Salvi和同事分别将900名美国人与另一个人或GPT-4配对,使双方辩论各种社会政治议题。
2025-05-21 09:4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