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八闽千姿)在“土楼故里”遇见漳州木版年画
首页> 地方频道> 社会 > 正文

(八闽千姿)在“土楼故里”遇见漳州木版年画

来源:中国新闻网2024-12-06 15:35

  中新社漳州12月6日电 题:在“土楼故里”遇见漳州木版年画

  作者 叶秋云

  “在土楼里体验漳州木版年画拓印制作,古朴中又不失时尚感,别有一番韵味。”近日,哈萨克斯坦《今日丝路报》副总编辑安冉在有着“土楼故里”美誉的漳州市南靖县接受采访时如是说道。

  12月4日,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哈萨克斯坦《今日丝路报》副总编辑安冉在南靖县裕昌楼体验漳州木版年画的拓印制作。中新社记者 张斌  摄

  4日,来自美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18个国家的21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参访土楼——南靖县裕昌楼,一场非物质文化遗产快闪表演于此上演。海内外嘉宾现场观赏漳州布袋戏表演,并亲身体验漳州木版年画的拓印制作。

  漳州木版年画历史悠久,融合了历史、文化、艺术等多方面内容,具有浓郁的闽南传统文化特色,蕴含着美好的寓意和祝福,是一种独特的中国传统民间技艺。

  安冉手持拓印好的年画说,她将把年画带回家,送给亲朋好友。作为一位海外华文媒体人,她将透过其所在的媒体平台,向海外讲述漳州木版年画的传承故事以及春节的故事。

  宋代时期,福建的刻书业开始兴盛,带动了民间版画刻印技术的发展。到明清两代,漳州木版年画开始流行起来。漳州月港的兴起为漳州木版年画的外销带来了有利条件。漳州木版年画主要流传于漳州的芗城区以及闽南、岭南一带,并远销港台地区和东南亚国家。

  繁多的民间民俗活动是漳州木版年画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漳州民间木版年画的主要题材包括辟邪消灾、祈求吉祥、历史戏文故事及装饰图案等。漳州木版年画与天津杨柳青、江苏桃花坞、四川绵阳等地的传统年画制作技艺共享“中国民间四大木版年画”的盛名。2006年,漳州木版年画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12月2日,游客在漳州古城内的漳州非遗展示馆了解漳州木版年画。中新社记者  张斌  摄

  现今,当地高度重视漳州木版年画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在拥有1330多年历史的漳州古城内,设立漳州非遗展示馆,游客可在此了解漳州木版年画;同时,在各大景区及文化交流活动中,处处可见漳州木版年画的身影。

  在当天的漳州木版年画拓印制作体验现场,南靖县博物馆工作人员林燕细心地指导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如何操作:先是用刷子沾上金墨汁,刷在木版年画的雕版上;然后取一张红纸附在雕版上,用毡子按压;随后拿起红纸,着色便完成了。一幅与福建土楼相关的年画就这样诞生了。

  “我们时常在南靖的土楼里举办漳州木版年画拓印体验活动,希望让海内外的游客在互动中领略闽南传统民间技艺的魅力,同时也期望这项技艺能够得以延续和传承。”林燕说。

  美国华盛顿中文电视台副台长袁艳手持自己亲手拓印的年画反复端详。她说,在土楼里体验漳州木版年画的拓印制作,正是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生动体现。透过土楼这一旅游景点,让更多人了解漳州木版年画;而漳州木版年画的相关体验活动,又让众多游客流连忘返。

  “我现在有个从心里往外涌的愿望,希望把那些热爱中国民俗活动、传统民间技艺的美国等国家的朋友带到中国来,让他们亲身感受世界文化遗产的魅力,体验民间艺术的独特韵味。”袁艳感叹。

  听闻袁艳计划邀请海外的朋友到南靖土楼参观游玩,林燕也热情发出邀请:“目前,南靖有不少土楼已被活化利用为民宿。春节期间,当地都会在土楼举办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或民间传统技艺体验活动。我们诚挚欢迎全世界的朋友来到南靖土楼,感受土楼的魅力,体验浓郁的闽南风情。”(完)

[ 责编:王宏泽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北京地铁“时光列车”满载“新愿”再次启程

  • 世界首台500兆瓦冲击式机组转轮完成焊接制造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鼓励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费方式把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
2024-12-31 09:14
30日,“天目一号”星座23颗卫星、“云遥一号”系列12颗卫星进入中国气象局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并实现业务运行。这是商业小卫星数据首次获准进入中国气象局业务系统,为我国气象预报预测提供有力支持。
2024-12-31 04:10
教育部日前部署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及试点工作,要求2030年前实现基本普及。这对抢占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和人才高地至关重要,必将引发教育领域的系列深层变革。顺利推进人工智能教育,需深化基础研究,把握底层框架和逻辑,做好体系化构建。
2024-12-31 04:45
享受便利的同时,掌握它们背后的核心技术更为重要。如何培养更多懂人工智能、会应用人工智能、能研发人工智能的人才?
2024-12-31 04:45
30日,中国工程院、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等部门联合发布的《2024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整体向好,制造业全球竞争力处于上升趋势,在提质增效、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呈现诸多亮点。
2024-12-31 04:45
2022年12月31日,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在建成两周年之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于12月30日首次发布《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对两年来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进行了系统性总结。
2024-12-31 04:10
从7000米级“蛟龙”号,到4500米级“深海勇士”号,再到创下10909米深度之最的“奋斗者”号,我国载人深潜能力不断突破,技术迭代能力快速提升,征服深海的故事不断续写。
2024-12-30 09:18
当前,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通过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实现了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管理,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2024-12-30 03:50
科技部30日发布了2023年度全国科普统计数据。数据显示,在科普经费投入方面,2023年全国科普工作经费投入首次突破200亿元,筹集额达215.06亿元,比2022年增长12.60%。
2024-12-31 04:10
“探索三号”12月29日顺利抵达三亚崖州湾南山港公共科考码头,正式入列。这是我国首艘设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
2024-12-30 04:10
国务院近日公布修订后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本次修订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继2007年2月24日审议通过后,时隔17年迎来的首次修订。
2024-12-30 03:50
进一步巩固扩大我国高铁技术世界领跑优势。
2024-12-30 03:50
寒冬时节,一踏进位于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石板镇的生态草莓农场大棚,就感受到扑面的宜人暖风,嗅到阵阵花果甜香。“红颜”“黑珍珠”“白雪公主”……
2024-12-30 03:50
科普从业者不仅需要具备“受众导向”的能力,而且也需要把“受众导向”作为开展科普的一种方式。
2024-12-28 18:09
技术、产业、人才,仿佛三条大江奔流不息,形成一个“川”字。如何在川字中间加上一横,将三者形成整体,凝聚成创新的磅礴力量?
2024-12-27 10:27
视频生成、语音交互等AI应用近年来持续火热,在2024年已让越来越多用户得到高效便捷的体验。零一万物首席执行官李开复表示,以大模型技术为代表的AI技术将重塑各行各业的生产力格局,颠覆现有的企业组织结构和规模。
2024-12-27 10:27
26日,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探索三号”,在广州南沙交付启航。
2024-12-27 10:26
了解人类大脑的进化过程或许能为人工智能的改进提供重要启发,同时让其更好地适应人类独特的神经结构。
2024-12-27 10:23
今年粮食收购量预计将达到8400亿斤左右。有关监测显示,目前,各类经营主体购销活跃,东北地区玉米深加工企业开工率保持在90%左右,基本满负荷生产。
2024-12-27 10:09
在26日结束的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会议期间,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刘焕鑫为我们盘点了“大国粮仓”米袋子。
2024-12-27 10:2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