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江苏常州戚墅堰工房区的“前世今生”
首页> 地方频道> 社会 > 正文

江苏常州戚墅堰工房区的“前世今生”

来源:光明网2024-11-23 10:21

  1936年,上海吴淞机厂(戚机厂前身)迁至戚墅堰,从此便有了戚机厂。

  上世纪70年代初,戚机厂的员工人数破万,加上几万名家属,慢慢衍生出了一个“小社会”。这里修建了一系列的住宅楼,还有幼儿园、小学、中学、医院、体育馆、电影院、火车站等设施,形成了店家林立、市井温馨的老工房区,一度拥有“小上海”的美誉。

  时光荏苒,曾经的繁华渐渐褪去。为推动老城焕新,近年来,江苏常州经开区戚墅堰街道不断创新,组合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康养服务探索、文商旅融合发展,让“老破小”逆袭为“理想居”。

  跨越近百年,眷恋在老城厢的旧日时光,变幻成一段段光阴的故事。

  一条铁路一个戚机厂,一个海派范热烈的年代

  今年73岁的张汉明,他的父亲作为第一代工人,参与了浩大的迁厂工程。就这样,老家在上海吴淞的张汉明,幼时经常跟着父亲乘坐火车穿梭在上海和常州两地。

  “工房区分为南、北两区,一条铁路线纵穿其中,居民们往往选择横穿铁路。”在张汉明的记忆中,每当火车驶来,铁路扳道工就会提前落下两侧的道闸栏杆,再吹起口哨、打起铃声,提醒居民禁止通行。“尤其是工人上下班时,大家会伴随着信号声蜂拥着穿过铁路。”

  1974年,小立交地道应运而生——长170米,洞身净高3.6米,净宽6米,人行通道贯穿工房南北区。“后来,我也进入戚机厂工作,每天上下班都要经过小立交地道。”张汉明回忆道,当时,他下班后常会走到工房南区,一过地道,银行、邮局、粮油店等一应俱全。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小立交地道的问题渐渐浮现:地道易积水、水泥栏杆年久失修、没有照明设施……改造的呼声日益强烈。去年,小立交地道“摇身一变”,成为了装满区域发展历史的“火车车厢”:暖黄的灯光下,形似火车车厢的地道里,一张张老照片讲述着戚墅堰的发展史:铁路工人武装起义纪念碑、戚机厂旧址、开往春天的列车……

  “再后来,我儿子又到戚机厂工作,当上了工程师。”已到古稀之年的张汉明笑着说,“所以说,工房区养育了我们一代,也必将养育着下面的一代又一代。”

  一片楼房多处更新,缕缕乡愁贯穿始终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千年以前,陶渊明曾留下一则《桃花源记》。跨越千年,对于生活在工房区的老居民,他们都找到了心中的“桃花源”。

  走在工房区,一幢幢住宅楼拔地而起,银行、超市、菜场、社区居民活动室、小区健身设施应有尽有。路北小高层花溪兰庭与路南的科技人员公寓楼彼此相望。

  “相比以前,现在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上世纪60年代就住进工房九区的张基中回忆道,起初,工房三区都是一排排10户连着的低矮平房,或者是一区木结构二层楼的、几户合用自来水的白房子。这些房屋都是民国或者是日伪时期建造,式样陈旧落后。有的屋子是毛竹篱笆墙,室内逼仄,还透风漏雨。串联工房区的是几条泥泞的土路,排水也不畅通。

  伴随改革开放的大潮,工房区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在上世纪80年代初,拆除了上千间平房后,在东九区造起了每户近50平方米的五层住宅楼;1997年,很多家庭开始拥有了冰箱、电视机、洗衣机;2000年后,工房区新添了健身设施,雨污分流后改善了环境。

  经过多次改造,郁郁葱葱的树荫下,是米色和红色相间的崭新外墙、平坦开阔的沥青小路,以及随处可见的休闲椅,火车的轰鸣声与邻里的闲聊声交织,充满了生活意趣。“我们将景观打造加入戚墅堰文化元素,将戚墅堰的人文风情融入其中,让城市更新更有特色、更具温情。”戚墅堰街道建设局副局长蒋舒敏介绍。

  张汉明翻阅相册,相片从黑白到彩色,变得鲜亮,人物身后,场景也愈发现代。“住房面积从最初的9平方米、18平方米变成39平方米、63平方米。如今,我们一家搬进了戚墅堰街道第一批电梯房——花溪兰庭,拥有了128平方米的三室一厅。”

  建新修旧老城厢变现代城

  老人们说,工房区起初是平房,一排一排平行,夏天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打开门。那时邻居们像一家人一样,特别在夏天,两张长凳并起来,上面搁块门板,一起纳凉、谈天说地。门口有块空地,大家种菜、摘橘子。以前衣服晾在竹竿上,竹竿架在树上,在铁道上捡煤生炉子。地原来是石子铺的,自行车都不好骑,“雨天一身水,好天一身灰。”最近几年变化特别大,房子整齐、马路整洁、绿化带焕新、停车位也多了,方便汽车通行,子女过来方便停车了。

  在没有天花板的花溪公园,摩登阿姨章东华和伙伴们唱起了京剧,绘画达人桑九伟把公园当素材库,创作了许多手绘作品;出门十几分钟,走上几百米,就有一座精致小巧的口袋公园;停车位井然有序……在老工房区,戚墅堰人过上了花样生活。

  居民张基中说,退休前,从没想过退休后有这么多活动能参加,打门球、唱歌。现在在社区食堂吃饭,补贴5块钱,好吃实惠,不用自己买菜。他常去站北康养服务站,打牌、下棋、听健康知识讲座。

  家住工房三区的顾盘芬不仅免费教社区居民学音乐,还带动居民参与公益演出活动。“社区是咱们家。我们好像比上班时更忙了,在歌唱班跟老师学,还组织邻居一起唱,特别有意思。”顾盘芬笑着说。

  在城市更新的浪潮下,延续老城区每个细节里的人情味。戚墅堰老工房区传承挖潜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新时代让百姓获得宜居宜业的幸福感。(常戚轩)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俄罗斯统一俄罗斯党主席梅德韦杰夫

  • 习近平接受外国新任驻华大使递交国书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陕西首座抽水蓄能电站——国网新源陕西镇安抽水蓄能电站4号机组12日正式投入商业运行,实现陕西电网大型调节电源的新突破。
2024-12-13 04:20
12月12日15时17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远征三号上面级,成功将高速激光钻石星座试验系统发射升空,5颗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4-12-13 04:20
日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科技创新通过补齐技术短板、拉长优势长板、锻造未来新板,推动产业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2024-12-13 10:21
《自然-医学》12月12日发表年度预测文章,介绍了未来一年可能对医学产生影响的11项临床试验。
2024-12-13 10:16
如果把大脑比作一座繁华的都市,那么每个角落都有一群默默奉献的“人”,共同维持着这座都市的活力与秩序。后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深造期间,罗敏敏更是贯彻了跨学科的想法。
2024-12-13 10:15
中成药有着悠久的历史、广泛的应用,在疾病防治、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4-12-12 10:05
近年来,毫米波雷达技术被用于心脏活动监测,展现出非接触、便捷和高精度的优点,但面临“呼吸谱泄漏”这一重大挑战。基于这两个现象,研究团队将心跳特征提取频段从基频转移到高阶谐波频段,从而有效消除了呼吸谐波的干扰,显著提升了监测精度。
2024-12-12 09:46
“化石研究发现,华龙洞人是迄今东亚地区呈现出智人特征最多、年代最早的从古老型人类向智人过渡的古人类。随着更多身体部位的化石不断被发现,30万年前华龙洞“居民”的体貌特征逐渐清晰。
2024-12-12 09:45
加快提升机器人产业总体发展水平的同时,构建产业创新体系、加强产品应用推广等也成为多方发力布局重点。同日,豪森智能(688529)表示,目前已同步开始在人形机器人应用与装备领域进行技术储备,可提供人形机器人、AMR机器人应用集成解决方案,并同步布局人形机器人生产线、测试台。
2024-12-12 09:35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科学家携手,首次观察到一类特殊准粒子——半狄拉克费米子。2008年和2009年,来自法国南巴黎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等机构的科学家,首次从理论上预言了半狄拉克费米子的存在。
2024-12-12 09:31
据新华社电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2月10日线上公布2024年“地球卫士奖”得主,中国科学家卢琦因助力中国扭转土地退化趋势、减少沙化面积,获得“地球卫士奖”中的“科学与创新奖”。卢琦表示,此次获奖是对中国林草事业特别是治沙科技工作者的高度肯定和激励。
2024-12-11 10:1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李微雪的电脑里有个文件夹,保存了同一论文的329个不同版本。值得一提的是,他们还提出了“强金属-金属作用”原理性判据,即当两种金属间作用强于氧化物中金属自身相互作用时,氧化物载体将包覆金属催化剂。
2024-12-11 10:12
到医院看病,迎面而来的可能是智能机器人;检查结果出来,人工智能迅速给出诊断意见……随着AI技术飞速提升,诊疗应用越来越广。上述由医生团队发起、参与研发的人工智能医学大模型,在上海一家医院已经投入应用,给医生提供辅助。
2024-12-11 10:11
日冕是太阳大气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些对地球空间环境有重大影响的太阳爆发事件,大多起源于日冕中。
2024-12-12 10:16
根据《自然》杂志10日发表的一篇论文,谷歌最新一代量子芯片纠错能力实现突破,即将错误抑制在一个关键阈值以下。美国谷歌研究院此次报告了名为“Willow”的最新一代超导量子处理芯片架构,该芯片能实现低于表面码关键阈值的量子纠错。
2024-12-11 10:10
“本次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实施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全国性农业普查。“这次普查全面摸清了种质资源的家底,抢救收集保护了一批优异种质资源,为提升种业自主创新、加快种业振兴提供了重要支撑。
2024-12-11 10:10
香港目前规模最大的人工智能超算中心12月9日起正式投入服务,为本地高校、研发机构、企业等提供算力支持,助力香港国际创科中心建设。
2024-12-10 10:10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俞晓春团队在解析小鼠参考基因组方面取得重要突破,获得了完整的端粒到端粒小鼠参考基因组序列,意味着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看清”了小鼠基因组DNA全貌。
2024-12-10 10:10
中国有两位学者入选,分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教授徐沪济和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嫦娥六号任务工程副总设计师李春来。
2024-12-10 10:09
在完成“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后,我国正在实施探月工程四期任务,目标是在月球南极区域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基本型。
2024-12-10 10:0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