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1936年,上海吴淞机厂(戚机厂前身)迁至戚墅堰,从此便有了戚机厂。
上世纪70年代初,戚机厂的员工人数破万,加上几万名家属,慢慢衍生出了一个“小社会”。这里修建了一系列的住宅楼,还有幼儿园、小学、中学、医院、体育馆、电影院、火车站等设施,形成了店家林立、市井温馨的老工房区,一度拥有“小上海”的美誉。
时光荏苒,曾经的繁华渐渐褪去。为推动老城焕新,近年来,江苏常州经开区戚墅堰街道不断创新,组合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康养服务探索、文商旅融合发展,让“老破小”逆袭为“理想居”。
跨越近百年,眷恋在老城厢的旧日时光,变幻成一段段光阴的故事。
一条铁路一个戚机厂,一个海派范热烈的年代
今年73岁的张汉明,他的父亲作为第一代工人,参与了浩大的迁厂工程。就这样,老家在上海吴淞的张汉明,幼时经常跟着父亲乘坐火车穿梭在上海和常州两地。
“工房区分为南、北两区,一条铁路线纵穿其中,居民们往往选择横穿铁路。”在张汉明的记忆中,每当火车驶来,铁路扳道工就会提前落下两侧的道闸栏杆,再吹起口哨、打起铃声,提醒居民禁止通行。“尤其是工人上下班时,大家会伴随着信号声蜂拥着穿过铁路。”
1974年,小立交地道应运而生——长170米,洞身净高3.6米,净宽6米,人行通道贯穿工房南北区。“后来,我也进入戚机厂工作,每天上下班都要经过小立交地道。”张汉明回忆道,当时,他下班后常会走到工房南区,一过地道,银行、邮局、粮油店等一应俱全。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小立交地道的问题渐渐浮现:地道易积水、水泥栏杆年久失修、没有照明设施……改造的呼声日益强烈。去年,小立交地道“摇身一变”,成为了装满区域发展历史的“火车车厢”:暖黄的灯光下,形似火车车厢的地道里,一张张老照片讲述着戚墅堰的发展史:铁路工人武装起义纪念碑、戚机厂旧址、开往春天的列车……
“再后来,我儿子又到戚机厂工作,当上了工程师。”已到古稀之年的张汉明笑着说,“所以说,工房区养育了我们一代,也必将养育着下面的一代又一代。”
一片楼房多处更新,缕缕乡愁贯穿始终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千年以前,陶渊明曾留下一则《桃花源记》。跨越千年,对于生活在工房区的老居民,他们都找到了心中的“桃花源”。
走在工房区,一幢幢住宅楼拔地而起,银行、超市、菜场、社区居民活动室、小区健身设施应有尽有。路北小高层花溪兰庭与路南的科技人员公寓楼彼此相望。
“相比以前,现在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上世纪60年代就住进工房九区的张基中回忆道,起初,工房三区都是一排排10户连着的低矮平房,或者是一区木结构二层楼的、几户合用自来水的白房子。这些房屋都是民国或者是日伪时期建造,式样陈旧落后。有的屋子是毛竹篱笆墙,室内逼仄,还透风漏雨。串联工房区的是几条泥泞的土路,排水也不畅通。
伴随改革开放的大潮,工房区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在上世纪80年代初,拆除了上千间平房后,在东九区造起了每户近50平方米的五层住宅楼;1997年,很多家庭开始拥有了冰箱、电视机、洗衣机;2000年后,工房区新添了健身设施,雨污分流后改善了环境。
经过多次改造,郁郁葱葱的树荫下,是米色和红色相间的崭新外墙、平坦开阔的沥青小路,以及随处可见的休闲椅,火车的轰鸣声与邻里的闲聊声交织,充满了生活意趣。“我们将景观打造加入戚墅堰文化元素,将戚墅堰的人文风情融入其中,让城市更新更有特色、更具温情。”戚墅堰街道建设局副局长蒋舒敏介绍。
张汉明翻阅相册,相片从黑白到彩色,变得鲜亮,人物身后,场景也愈发现代。“住房面积从最初的9平方米、18平方米变成39平方米、63平方米。如今,我们一家搬进了戚墅堰街道第一批电梯房——花溪兰庭,拥有了128平方米的三室一厅。”
建新修旧老城厢变现代城
老人们说,工房区起初是平房,一排一排平行,夏天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打开门。那时邻居们像一家人一样,特别在夏天,两张长凳并起来,上面搁块门板,一起纳凉、谈天说地。门口有块空地,大家种菜、摘橘子。以前衣服晾在竹竿上,竹竿架在树上,在铁道上捡煤生炉子。地原来是石子铺的,自行车都不好骑,“雨天一身水,好天一身灰。”最近几年变化特别大,房子整齐、马路整洁、绿化带焕新、停车位也多了,方便汽车通行,子女过来方便停车了。
在没有天花板的花溪公园,摩登阿姨章东华和伙伴们唱起了京剧,绘画达人桑九伟把公园当素材库,创作了许多手绘作品;出门十几分钟,走上几百米,就有一座精致小巧的口袋公园;停车位井然有序……在老工房区,戚墅堰人过上了花样生活。
居民张基中说,退休前,从没想过退休后有这么多活动能参加,打门球、唱歌。现在在社区食堂吃饭,补贴5块钱,好吃实惠,不用自己买菜。他常去站北康养服务站,打牌、下棋、听健康知识讲座。
家住工房三区的顾盘芬不仅免费教社区居民学音乐,还带动居民参与公益演出活动。“社区是咱们家。我们好像比上班时更忙了,在歌唱班跟老师学,还组织邻居一起唱,特别有意思。”顾盘芬笑着说。
在城市更新的浪潮下,延续老城区每个细节里的人情味。戚墅堰老工房区传承挖潜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新时代让百姓获得宜居宜业的幸福感。(常戚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