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南水”千里奔流 润泽北方大地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政情 > 正文

“南水”千里奔流 润泽北方大地

来源:人民日报2024-11-04 10:36

  人民日报记者 王浩

  南水北调是国之大事、世纪工程、民心工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长远发展和人民福祉”“继续科学推进实施调水工程,要在全面加强节水、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的前提下,统筹加强需求和供给管理”。

  群山之间,破岩凿壁。南水北调中线引江补汉工程20个工作面施工正酣。工程建成后,三峡水库将和丹江口水库连通,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更有保障。

  广袤乡村,“南水”入户。通管道、建水池,河南开封市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有序推进,兰考县群众有望明年喝上“南水”。

  南水北调工程是国家水网的主骨架和大动脉。东线从江苏扬州出发,13级泵站牵引长江水攀越十几层楼的高度,北至天津,东抵胶东半岛。中线以鄂豫交界的丹江口水库为起点,依太行、穿黄河,润泽华北平原。两条清水长廊,沟通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纵横渠系覆盖京津冀豫苏鲁皖7省份的城市乡村。

  今年是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10周年。10年来,工程累计调水超760亿立方米,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充分释放,初步构筑起我国“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网总体格局。

  一条调水线

  40多座大中城市受益、1.85亿人喝上“南水”

  热水倒入杯中,水质透亮。河北邯郸鸡泽县曹庄镇大言寨村村民韩艳争说起水的变化:“过去用深井水,水里漂着碱子,喝多了牙根发黄。现在这‘南水’,水质好、口感好。”

  在鸡泽县南水北调第二水厂,源源不断的“南水”经过处理净化,为158个村子全天供水。“水厂每日引水1.3万吨左右,乡亲们喝上放心水。”水厂厂长何爱国介绍。

  鸡泽县所在的河北黑龙港流域,盐碱化严重。南水北调工程送来的优质水,让黑龙港流域500多万群众再也不用喝高氟水、苦咸水。

  民生为上、治水为要。面对“夏汛冬枯、北缺南丰”的基本水情,历经半个世纪论证、数十万建设者十多载奋战、3000多个日夜精心管护,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建设攻克了超大型渡槽、大口径输水隧洞、重大跨流域调水工程管理等一系列难题,远道而来的“南水”,有力改善了北方地区特别是黄淮海地区水资源条件和水资源承载能力,为40多座大中城市提供稳定水源,受益群众达1.85亿人。

  ——南北调配,水资源格局不断优化。

  “南水”从中线渠首跋涉15天来到北京,助力北京形成“南水”、密云水库水、地下水三水联调格局,全市年人均水资源量由100立方米提高到150立方米左右。

  一渠清水润津门,天津实现引江、引滦双水源保障。南水北调中线已累计向天津调水超100亿立方米,1300多万人受益。

  不只是京津,在河北,中线与廊涿、保沧、石津、邢清4条大型输水干渠构建“一纵四横”供水网络体系;在山东,东线与本地水网共同构架成“T”字形水网。

  “南水北调东中线纵贯南北、承接东西,有效衔接国家水网和省市县级水网,不断优化水资源宏观配置格局,‘南水’已由原来规划的补充水源成为多个重要城市的重要水源。”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有限公司党组副书记、总经理孙志禹介绍。

  ——城乡一体,群众饮水安全更有保障。

  “过去家家户户建水窖,冬天上冻,吃水是麻烦事。”河北邯郸市丛台区高南村村民李进民回忆。延伸管网,泵站加压,“南水”被送到了高南村。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已累计向邯郸市供水25.9亿立方米,城乡受益人口超800万。

  世纪工程传递民生温度。一座座水厂、一条条管网与南水北调东中线相交相织。随着受水区配套工程不断完善,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受益范围正由大中城市向农村拓展,280多个县(市、区)受惠,为全国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九成提供了重要支撑。

  一条生态线

  中线水质稳定达Ⅱ类、东线水质稳定达Ⅲ类

  青山之间,丹江口水库拥万顷碧水。南水北调中线以此为起点,蜿蜒北上。

  从捕鱼到护水,湖北丹江口市新港社区居民蒋德新驾驶“守井卫士”船,巡护水面,清漂清渣。“加入志愿队伍,人人都是护水人。”蒋德新说。

  看源头、管斧头、护山头,合力守好一库碧水。水利部门和相关地区强化丹江口库区及其上游流域水资源管理保护,加强水土流失防治;社会各界和周边群众广泛参与,主动护水,丹江口库区水质常年保持在Ⅱ类及以上。

  从源头到全线,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相关部门单位和工程沿线各地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强污染防控,推动产业绿色转型,牢牢守好水质安全底线,调水线成了生态线。

  治水治污,一渠清水永续北上。

  作为南水北调东线重要输水通道和调蓄湖泊,秋日的南四湖,风吹芦苇,景色宜人。加大治污力度,让曾经的“酱油湖”跻身全国水质优良湖泊行列,“鸟中大熊猫”青头潜鸭重返安居。

  “东线调水,成败在水质。南四湖承接苏鲁豫皖4省34个县(市、区)的来水,统一规划、统一治理、统一调度、统一管理,强化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治理,清理整治岸线,南四湖生态环境持续复苏。”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河湖管理处处长付强介绍。

  看东线,山东推动造纸产业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江苏加快产业结构优化……东线沿线36个控制断面水质达标率由规划时的3%提高到通水后的100%,东线水质稳定达Ⅲ类。

  看中线,南水北调集团中线有限公司建立健全水质监测体系,涵盖123项水质监测指标,“监测、保护、应急、科研”为一体的水质保护体系逐渐完善,中线水质稳定达Ⅱ类。

  水源置换,还水于河湖,助力生态复苏。

  “太行泉城”河北邢台,百泉涌动景象再现。“越来越多‘南水’代替地下水,全市浅层地下水与2018年同期相比回升7.36米。”邢台市水务局四级调研员孙自魁介绍。

  沿线地区地下水水位逐步回升。北京平原区地下水水位连续9年回升,天津深层地下水水位与2014年初相比回升8.7米……华北地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地下水水位逐年下降的趋势得到根本扭转,初步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

  河湖生态不断复苏。断流百年的京杭大运河连续3年全线水流贯通,永定河断流26年后再现流动之美,华北地区干涸的洼、淀、河、渠、湿地重现生机,重点流域、区域水源涵养能力和生态自我修复功能大幅增强。

  滴滴“南水”凝聚绿色发展理念。“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后,沿线各地积极开展水源置换,利用汛期雨洪资源相机补水,长期被城市生产生活挤压的生态用水得到退还,为改善河湖水生态环境提供了有力支撑。”孙志禹表示。

  一条发展线

  南北方协调发展的水资源保障更坚实

  清水跨越河湖,串联起粮食主产区、能源基地、重要城镇,水资源要素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配性不断增强,奔涌“南水”折射出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图景。

  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夯实水资源支撑。

  乡村全面振兴有了“发展水”。在河南宝丰,本地水与“南水”相互配合,实现“大水源”供水、“大水厂”制水、“大管网”送水。好水酿好醋,宝丰小米醋香飘四方。

  区域协调发展有了“保障水”。南水北调工程优化水资源配置,沿线地区以水定产,不断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有了强有力的水资源支撑和水安全保障。

  一渠连通南北,畅通国内大循环。

  大运河畔,山东梁山港拔地而起。今年9月底,梁山港集港量、疏港量同时突破150万吨。“南水北调东线持续调水,抬升梁济运河水位,改善航运条件,促进港口互通。”济宁港航梁山港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王广文介绍。得益于东线调水,京杭大运河全年通航里程877公里,2000吨级运输船从梁山港直达长江。

  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南水北调破解北方水资源制约难题,促进南北之间各类资源和经济要素优势互补、畅通流动,释放北方优势产业潜力,提高整体资源配置效率,为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和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南北方协调发展夯实了水资源支撑。

  “我们深入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全力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水利部南水北调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袁其田介绍,接下来,水利部门将运用好实施重大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宝贵经验,高标准高质量建设中线引江补汉工程,推动中线总干渠挖潜扩能研究和沿线调蓄工程规划建设,推进东线后续工程前期工作,开展西线一期工程前期工作和立项建设,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同俄罗斯总统普京茶叙

  • 美英达成贸易协议 但细节尚待敲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满场跑的人形机器人,能透视的眼科手术设备,可诊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大脑“地图”……昨天开幕的北京科博会如同北京未来产业新成果的全景展示。
2025-05-09 17:21
近日,某医院护士2017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引起广泛关注——其中不仅惊现“男性患子宫肌瘤”,还煞有介事地介绍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
2025-05-09 13:05
虽然名字中有熊又有猫,但是大熊猫的生活习性、身体特征、食性等方面都与猫科动物相差甚远;随着分子生物学发展,研究者认为大熊猫应属于熊科成员。
2025-05-09 09:48
糖在激活味蕾的同时,给公众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而糖究竟是如何“诱惑”人类味觉的一直是个谜。
2025-05-09 09:46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张立团队联合深圳大学副教授王奔、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徐天添等科研人员,成功研发全球首个磁控血液凝胶纤维机械人,有效实现颅内肿瘤精准治疗。
2025-05-09 09:45
近年来,《流浪地球》《独行月球》《问天》等国产影视作品受到观众喜爱,这正是航天科普与文艺跨界融合的结果。
2025-05-09 09:38
从进入隐生状态,到覆盖上冰膜,再到电子束攻击,其中的每个步骤,实验人员都需要保护好水熊虫。
2025-05-09 09:35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7日发表公报说,该院前院长、美国知名政治学者、“软实力”概念提出者约瑟夫·奈6日去世,享年88岁。
2025-05-08 12:55
量子计算测控系统是量子计算机的“神经中枢”,承担着量子芯片精密信号生成、采集与控制的核心职能。
2025-05-08 10:42
在火星地貌研究方面,地质地球所研究员秦小光和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刘建军组成了黄金搭档。这些系统性突破不仅刷新了人类对火星环境演化的认知,更在行星科学领域镌刻下鲜明的“中国印记”。
2025-05-08 10:40
记者7日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获悉,来自该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成功研制出可漂浮的二氧化钛材料。二氧化钛是一种常用的半导体光催化材料,在光照下能产生具有塑料分解能力的羟基自由基。
2025-05-08 10:37
从总体架构看,现代化生态环境智能治理体系可以概括为“一大脑、两支撑、多场景”的结构布局。
2025-05-08 10:31
这条特高压输送的电能超一半是风能、光伏、储能等纯绿色电能。
2025-05-08 14:01
最近,不少北京移动和联通用户发现手机上出现了5G-A信号。5G-A是什么?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又有什么用呢?
2025-05-08 09:34
历时6年采集沉积物样本,利用计算生物学研究技术,揭示真核生物祖先可能在海姆达尔纲古菌分化之前就已经形成。
2025-05-08 12:52
生命的力量,远比想象中更强大。
2025-05-08 10:59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推动我国人工智能综合实力整体性、系统性跃升。
2025-05-08 10:28
光明智库以“当具身智能走出实验室——距离人手一台机器人,我们还有多远?”为主题举办新一期青年论坛
2025-05-08 12:01
助力拓宽科技创新企业融资渠道,引导债券市场资金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2025-05-07 16:07
英国《新科学家》网站近期报道,正在或即将于月球上部署的大型科学实验装置与天文设备,的确有望解开诸多宇宙之谜。
2025-05-07 10: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