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我和园区的故事|土地老爷请留步
首页> 地方频道> 文化 > 正文

我和园区的故事|土地老爷请留步

来源:苏州日报2024-10-30 20:29

  1994年10月某天,园区筹委会的小白楼照例人来人往。我正埋头根据工委会议精神整理下午要用的新闻发布稿,斜塘镇文卫助理老沈进了我的办公室,咋咋呼呼地叫:“旺墓村西头的老庙是古物,不能拆啊!”

  我问:“它进入国家文物保护系统了吗?”

  老沈急了:“村窠里的一座老破庙,哪有这资格!”

  开发建设初,筹委会人手短缺,我曾奉命在做好新闻宣传的同时,协助一位老领导兼管新划归园区管辖五个乡镇的文、教、卫。这位老领导的主要工作是“借鉴新加坡经验”,权重比我大得多,所以我得主动多挑担多跑腿。五个乡镇的文、教、卫事务一大堆,既要确保顺畅交接,又要确保照常运行,而我们居然还能顶住大半年没出事。园区筹委会项目方方面面的筹备工作也都这样。现在细说起来,还真没人信。我没有三头六臂,常用的办法,就是常与各乡镇的老站长们、老校长们、老院长们在一起开小会,有难题,大家商量着解决。交道打多了,就都成了朋友。斜塘文卫助理老沈,是我倚仗最多的乡镇干部之一。

  但此刻,老沈来得有点不是时候,因为现在园区项目从无到有已经初步站稳了脚跟,机关人手从十来人增加到好几十人,分工也在细化中,“筹委会”上升为“管委会”已指日可待。新闻宣传本是我的主业,我正开始有意识地一步步脱离兼管的乡镇“文教卫”,还瞅准时机,把抽屉里的那枚“社会事业专用章”也交了上去。但“首问负责制”,是筹委会的一项内部严令,基层机构、中外企业,甚至老百姓个人,但凡有事找上门,机关人员“事不关己”或“一推了之”是绝对不允许的。这是园区创业之初就立下的一条铁律。即使不清楚某事该由谁管,第一个接手人也必须先把事情弄明白,然后向上汇报,交领导协调。于是,我请老沈先回去,说好等下午开完记者会,一定去现场看看。

  待我赶到斜塘,再由老沈他们领着来到独墅湖边的旺墓村,天已黄昏。

  落日挂在天边,那座古庙静静地卧在村舍间,周围是荒草和少数枯树。老沈说,这是座土地庙,自古以来都是村民逢年过节祭拜土地老爷的圣地。虽然在特殊时期它一度做过学校,甚至做过饲养场,但无论怎么潦倒,逢年过节来自周围几十个村子数万村民的香火从来就没有间断过。

  那庙不大,因年久失修,部分墙体有坍塌。单檐歇山顶结构,总高不过六七米。屋檐离地面才一人高。正殿是东西向三间,向北伸出一段五六米长的廊,构成一个“丁”字。梁柱都特别粗,柱漆虽然都已脱尽,但本色原木很有沧桑感。那几组斗拱更是硕大粗壮,好有气势,而且还不失精致。

  从布局看,庙门不寻常,竟是朝北开的,这真有点怪。庙四周有着蛮大一片基座,在乱草里可找到几组圆鼓鼓的础石,它们对称排列,可以想见小庙昔日的规模当比现在还要大些。

  庙里供奉的神像被移走看来已有年头了。老沈说,有人把这庙叫作“福德庙”。福德,是传说中周武王时代的税务官,他公正廉明,爱护百姓,造福地方,被看作土地之神。全国各地都拜福德庙,老百姓都把福德庙称作土地庙,总是来此求丰收,保平安,去病消灾。据说无不灵验。

  空落落的神坛上积着厚厚的烟灰,散落着一簇簇的香头。老沈摸了些烟灰在指上,轻轻地捻着,说:“神像泥胎不在了,但土地老爷其实一直都是在的,在老百姓心里呢。”

  我对祭祀习俗、对古建筑知道得远不如老沈多,但此时身在庙中,的确能感受到乡亲们故土难离的惆怅和对未来生活的迷茫。我明白了,这事不仅涉及文物保护,更事关人心。

  这次我来得匆忙,又完全没想到村窠里藏着这么一座神奇、神圣,且还精致的土地庙,没带只照相机,很有些可惜。

  折返时,天已擦黑。我们绕出村来,驶上机场路,要穿过8平方公里的园区首期开发区。建设工地上灯火通明,机声隆隆,与周边寂静的乡村比,完全是另一番景象。远远近近到处桩机林立,冒气的气锤举高落下、举高落下,把一根根巨大的桩柱硬生生往地下岩层插进去。大地伴随着气锤的击打声颤动。千年古城的东郊,一座现代化新城正在诞生,这就是我们正在干的大事。用新加坡同事的话来说,这里的建设“如火如荼”,每次经过,都令人热血偾张。

  一路上,运土方的、运桩柱的,各种大型工程车吼鸣着来回穿梭,我们小小的桑塔纳在其间穿行很是艰难,末了还是被“卡”住了。卡久了,驾驶员小郑要下车找那些开工程车的司机论理,我阻止了他:“人家心急火燎,争分夺秒,是任务在身,而我们只是下班回家。你有充分的理由吗?”

  倒不是我怕事,实在是,我一路上都在想着保住斜塘小庙的充分理由。仅凭一己浅见、一时感动,怎么挡得住滚滚向前的工程车?为了小庙承载的那份沉沉的乡愁,我向上反映时必须要理由充分。而充分的理由,很可能是在老沈说的“文物保护”中。

  经过几天的辗转打听,我终于走进了苏州市文物保护委员会的权威专家王仁宇的办公室。

  虽未经预约,但我是有备而来,讲了情况,并出示了自己凭印象画的小庙草图,王仁宇听得很认真,这使我看到了一些希望。但末了,他喃喃的一句话,又叫我把心提了起来:“之前,市里对园区规划涉及区域的文物遗存是做过摸底的,但清单里怎么没见提到过它呢?”

  王仁宇还是如约来到了园区。没想到的是他老先生出城做野外调查还打上了领带,更没想到他还带来了市博物馆的两位专家钱公麟和陈嵘,阵容老大了。我领着专家们直奔斜塘旺墓村,老沈在那里与我们会合。

  果不其然,那座埋没在荒草丛中的破败小庙,使得专家们一见就两眼放光,兴奋不已。

  专家们说,从单檐歇山顶和梁柱结构看,这庙的确是很有年头的。他们也特别注意那几组连接梁柱的斗拱,认为这样壮硕又精巧的斗拱形制,只见于宋代建筑。他们共同得出判断:这是约800年前南宋木结构建筑的遗存,即使是在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很少见的,而且在中国建筑史上也值得写上一笔。

  专家们的眼光又停留在土地庙附近的一座三跨石板桥上。村民立刻摇来小船。凑近细看,专家们认为,小桥的石板为宋代常用的武康石。榫接结构、石条中间厚两头薄、打磨细致、两侧有雕花,也都是宋代的典型做法。桥北侧刻的文字,说明此桥在明朝正统八年有过一次重修,而它的结构和用材,无疑都是南宋留下的基础。所以专家们判断,小桥和土地庙当是一个相得益彰的精美组合。

  保住古庙,这下可有了充分的理由。当时,这些理由还只是专家们彼此间的片言只语,但它们瞬间不胫而走,惊动了村里所有的父老乡亲,围观的人越来越多。村长把专家们请进一间空屋。被允许跟进屋的,只有村里的几位长者,其他人等只能在外头隔着门窗听热闹。我注意到,外面有些妇女是特地戴上花头巾,穿上传统的水乡盛装赶来的,这与今天王先生下乡实地勘察还打上领带,刚好不谋而合。

  还好,我这次带了只相机。我拍下了专家和村民代表讨论“庙门为啥朝北开”的热烈场面。这只相机有自动记录时间的功能,在照片上留下了“1994-11-12”的记录。

  此后不久,我从五乡镇文教卫的工作中完全解脱了出来。有关旺墓村土地庙的情况报告,连同现场照片,都一式数份,放在了筹委会几位主要领导的桌上。事情交出去了,就不便再多过问,但这庙和这桥,一直挂在我心里。

  1997年,旺墓土地庙和小石桥依原样重修。工人们在原有地基的土石中,发现了一些宋代士兵配备的军用水壶的碎片!这进一步证实了专家们的判断。

  重修完成,旺墓村已经隐入了历史,昔日的老乡都搬进了不远处的新楼群。土地庙和小石桥,静卧在中科大研究院楼群的怀抱中,但仍旧是开放的,不收门票,不收停车费,香供也是任人随意领取。这里整天香烟缭绕,游人如织。逢年过节,天刚亮就会有人赶来等着“烧头香”。土地老爷已经金身重塑,被供奉在正殿中,还配上了土地婆婆像。两位老神仙白须白发,慈眉善目,好暖人心!

    2002年,斜塘土地庙和永安桥竖立起“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石碑,堂堂正正进入了国家文物保护的正册。

    (作者 李巨川 袁轩)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山东荣成:牡蛎迎丰收

  • 安徽淮北:校园科技节 感受科技魅力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由于轴子暗物质信号极其微弱,经典磁场干扰可能成为高灵敏识别轴子信号的巨大挑战。
2024-11-12 09:09
该项目位于福建东山县杏陈镇、前楼镇海域,该地区多年平均日照时间为2204小时,太阳能资源丰富,年平均风速5.2米/秒、最大风速可达48米/秒。
2024-11-12 09:09
在“夸父”设施园区,有数座单体建筑(科研厂房),它们都是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的子系统,每个科研厂房里都有多个系统正在建设和运行。
2024-11-12 09:08
未来,核聚变能将在人类的能源系统中占据非常大的比重,来自核聚变的清洁、持久且便宜的电能会走进千家万户。
2024-11-12 09:06
非编码RNA可能成为未来癌症诊疗的新指标和新靶点,其独特的细胞类型特异性表达也为实现个性化医疗提供了可能。
2024-11-12 09:05
11月11日,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和空军航空大学“红鹰”飞行表演队展翅珠海,以独特的方式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成立75周年。
2024-11-12 09:06
在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教授钟柏昌看来,用信息化手段为水火箭这类跨学科教学项目“赋能”,是开展科普教学创新的有效尝试。
2024-11-11 09:39
今年的滑雪季即将到来,全国冰雪资源何处多?日前,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综合多种气象指标发布了冰雪资源数据,为滑雪爱好者和滑雪场经营者打造了一把“冰雪资源量尺”。
2024-11-11 04:05
受今年第22号台风“银杏”影响,预计11月11日至12日,海南省中部及东南部将有中到大雨,万泉河、昌化江及沿海部分河流将出现小幅涨水过程。
2024-11-11 04:05
这一研究成果区分了BLA向同侧和对侧大脑半球投射在情绪和相关记忆形成中的不同作用,发现了BLA到对侧NAc神经投射在编码负性情绪和引发逃避行为中的关键作用,揭示了跨脑半球神经连接的一个重要功能。
2024-11-11 04:05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大国间竞争形成叠加态势,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与风险挑战并存的时期。
2024-11-11 04:05
收获时节,走进浦城县仙阳镇的谢华安院士工作站,种粮大户钟安森没有下田,而是在大屏幕前查看农田的各项数据。
2024-11-11 04:05
11月4日,科学技术普及法修订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这是科学技术普及法自2002年公布施行以来的首次修订。
2024-11-08 09:59
为了种出茁壮可口的生菜,这群来自中国农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农科院、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等高校院所的年轻人使出浑身解数。最终,产量高、品质好、能耗低、花费少的队伍将会胜出。
2024-11-08 09:57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张军团队首创片上光谱复用感知架构,自主研制了全球首款百通道百万像素高光谱实时成像器件,光能利用率创造世界纪录。
2024-11-08 09:55
11月6日,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转化“融合点”行动首场活动在北京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举办。该活动以“焊牢科技与产业融合点,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主题,旨在通过供需精准对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2024-11-08 09:55
北京时间11月6日8时50分,正在执行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2”号穿越赤道进入南半球。
2024-11-08 09:53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先进阿秒激光设施(西安部分)”建设正式启动。该设施由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承担建设,建设周期5年。
2024-11-07 03:50
近邻宜居行星巡天计划(以下简称“CHES计划”)观测策略日前在国际期刊《天文学杂志》发表。研究人员还模拟了目标恒星HD 88230周围宜居带存在一颗类地行星的情形,并进行了仿真观测与数据拟合。
2024-11-07 09:51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吴凯丰、副研究员杨阳团队制备了具有优异光学性能的低毒性蓝光胶体量子点,并以其溶液为光增益介质,实现了高度稳定的液体激光输出。
2024-11-07 09:5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