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我和园区的故事|土地老爷请留步
首页> 地方频道> 文化 > 正文

我和园区的故事|土地老爷请留步

来源:苏州日报2024-10-30 20:29

  1994年10月某天,园区筹委会的小白楼照例人来人往。我正埋头根据工委会议精神整理下午要用的新闻发布稿,斜塘镇文卫助理老沈进了我的办公室,咋咋呼呼地叫:“旺墓村西头的老庙是古物,不能拆啊!”

  我问:“它进入国家文物保护系统了吗?”

  老沈急了:“村窠里的一座老破庙,哪有这资格!”

  开发建设初,筹委会人手短缺,我曾奉命在做好新闻宣传的同时,协助一位老领导兼管新划归园区管辖五个乡镇的文、教、卫。这位老领导的主要工作是“借鉴新加坡经验”,权重比我大得多,所以我得主动多挑担多跑腿。五个乡镇的文、教、卫事务一大堆,既要确保顺畅交接,又要确保照常运行,而我们居然还能顶住大半年没出事。园区筹委会项目方方面面的筹备工作也都这样。现在细说起来,还真没人信。我没有三头六臂,常用的办法,就是常与各乡镇的老站长们、老校长们、老院长们在一起开小会,有难题,大家商量着解决。交道打多了,就都成了朋友。斜塘文卫助理老沈,是我倚仗最多的乡镇干部之一。

  但此刻,老沈来得有点不是时候,因为现在园区项目从无到有已经初步站稳了脚跟,机关人手从十来人增加到好几十人,分工也在细化中,“筹委会”上升为“管委会”已指日可待。新闻宣传本是我的主业,我正开始有意识地一步步脱离兼管的乡镇“文教卫”,还瞅准时机,把抽屉里的那枚“社会事业专用章”也交了上去。但“首问负责制”,是筹委会的一项内部严令,基层机构、中外企业,甚至老百姓个人,但凡有事找上门,机关人员“事不关己”或“一推了之”是绝对不允许的。这是园区创业之初就立下的一条铁律。即使不清楚某事该由谁管,第一个接手人也必须先把事情弄明白,然后向上汇报,交领导协调。于是,我请老沈先回去,说好等下午开完记者会,一定去现场看看。

  待我赶到斜塘,再由老沈他们领着来到独墅湖边的旺墓村,天已黄昏。

  落日挂在天边,那座古庙静静地卧在村舍间,周围是荒草和少数枯树。老沈说,这是座土地庙,自古以来都是村民逢年过节祭拜土地老爷的圣地。虽然在特殊时期它一度做过学校,甚至做过饲养场,但无论怎么潦倒,逢年过节来自周围几十个村子数万村民的香火从来就没有间断过。

  那庙不大,因年久失修,部分墙体有坍塌。单檐歇山顶结构,总高不过六七米。屋檐离地面才一人高。正殿是东西向三间,向北伸出一段五六米长的廊,构成一个“丁”字。梁柱都特别粗,柱漆虽然都已脱尽,但本色原木很有沧桑感。那几组斗拱更是硕大粗壮,好有气势,而且还不失精致。

  从布局看,庙门不寻常,竟是朝北开的,这真有点怪。庙四周有着蛮大一片基座,在乱草里可找到几组圆鼓鼓的础石,它们对称排列,可以想见小庙昔日的规模当比现在还要大些。

  庙里供奉的神像被移走看来已有年头了。老沈说,有人把这庙叫作“福德庙”。福德,是传说中周武王时代的税务官,他公正廉明,爱护百姓,造福地方,被看作土地之神。全国各地都拜福德庙,老百姓都把福德庙称作土地庙,总是来此求丰收,保平安,去病消灾。据说无不灵验。

  空落落的神坛上积着厚厚的烟灰,散落着一簇簇的香头。老沈摸了些烟灰在指上,轻轻地捻着,说:“神像泥胎不在了,但土地老爷其实一直都是在的,在老百姓心里呢。”

  我对祭祀习俗、对古建筑知道得远不如老沈多,但此时身在庙中,的确能感受到乡亲们故土难离的惆怅和对未来生活的迷茫。我明白了,这事不仅涉及文物保护,更事关人心。

  这次我来得匆忙,又完全没想到村窠里藏着这么一座神奇、神圣,且还精致的土地庙,没带只照相机,很有些可惜。

  折返时,天已擦黑。我们绕出村来,驶上机场路,要穿过8平方公里的园区首期开发区。建设工地上灯火通明,机声隆隆,与周边寂静的乡村比,完全是另一番景象。远远近近到处桩机林立,冒气的气锤举高落下、举高落下,把一根根巨大的桩柱硬生生往地下岩层插进去。大地伴随着气锤的击打声颤动。千年古城的东郊,一座现代化新城正在诞生,这就是我们正在干的大事。用新加坡同事的话来说,这里的建设“如火如荼”,每次经过,都令人热血偾张。

  一路上,运土方的、运桩柱的,各种大型工程车吼鸣着来回穿梭,我们小小的桑塔纳在其间穿行很是艰难,末了还是被“卡”住了。卡久了,驾驶员小郑要下车找那些开工程车的司机论理,我阻止了他:“人家心急火燎,争分夺秒,是任务在身,而我们只是下班回家。你有充分的理由吗?”

  倒不是我怕事,实在是,我一路上都在想着保住斜塘小庙的充分理由。仅凭一己浅见、一时感动,怎么挡得住滚滚向前的工程车?为了小庙承载的那份沉沉的乡愁,我向上反映时必须要理由充分。而充分的理由,很可能是在老沈说的“文物保护”中。

  经过几天的辗转打听,我终于走进了苏州市文物保护委员会的权威专家王仁宇的办公室。

  虽未经预约,但我是有备而来,讲了情况,并出示了自己凭印象画的小庙草图,王仁宇听得很认真,这使我看到了一些希望。但末了,他喃喃的一句话,又叫我把心提了起来:“之前,市里对园区规划涉及区域的文物遗存是做过摸底的,但清单里怎么没见提到过它呢?”

  王仁宇还是如约来到了园区。没想到的是他老先生出城做野外调查还打上了领带,更没想到他还带来了市博物馆的两位专家钱公麟和陈嵘,阵容老大了。我领着专家们直奔斜塘旺墓村,老沈在那里与我们会合。

  果不其然,那座埋没在荒草丛中的破败小庙,使得专家们一见就两眼放光,兴奋不已。

  专家们说,从单檐歇山顶和梁柱结构看,这庙的确是很有年头的。他们也特别注意那几组连接梁柱的斗拱,认为这样壮硕又精巧的斗拱形制,只见于宋代建筑。他们共同得出判断:这是约800年前南宋木结构建筑的遗存,即使是在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很少见的,而且在中国建筑史上也值得写上一笔。

  专家们的眼光又停留在土地庙附近的一座三跨石板桥上。村民立刻摇来小船。凑近细看,专家们认为,小桥的石板为宋代常用的武康石。榫接结构、石条中间厚两头薄、打磨细致、两侧有雕花,也都是宋代的典型做法。桥北侧刻的文字,说明此桥在明朝正统八年有过一次重修,而它的结构和用材,无疑都是南宋留下的基础。所以专家们判断,小桥和土地庙当是一个相得益彰的精美组合。

  保住古庙,这下可有了充分的理由。当时,这些理由还只是专家们彼此间的片言只语,但它们瞬间不胫而走,惊动了村里所有的父老乡亲,围观的人越来越多。村长把专家们请进一间空屋。被允许跟进屋的,只有村里的几位长者,其他人等只能在外头隔着门窗听热闹。我注意到,外面有些妇女是特地戴上花头巾,穿上传统的水乡盛装赶来的,这与今天王先生下乡实地勘察还打上领带,刚好不谋而合。

  还好,我这次带了只相机。我拍下了专家和村民代表讨论“庙门为啥朝北开”的热烈场面。这只相机有自动记录时间的功能,在照片上留下了“1994-11-12”的记录。

  此后不久,我从五乡镇文教卫的工作中完全解脱了出来。有关旺墓村土地庙的情况报告,连同现场照片,都一式数份,放在了筹委会几位主要领导的桌上。事情交出去了,就不便再多过问,但这庙和这桥,一直挂在我心里。

  1997年,旺墓土地庙和小石桥依原样重修。工人们在原有地基的土石中,发现了一些宋代士兵配备的军用水壶的碎片!这进一步证实了专家们的判断。

  重修完成,旺墓村已经隐入了历史,昔日的老乡都搬进了不远处的新楼群。土地庙和小石桥,静卧在中科大研究院楼群的怀抱中,但仍旧是开放的,不收门票,不收停车费,香供也是任人随意领取。这里整天香烟缭绕,游人如织。逢年过节,天刚亮就会有人赶来等着“烧头香”。土地老爷已经金身重塑,被供奉在正殿中,还配上了土地婆婆像。两位老神仙白须白发,慈眉善目,好暖人心!

    2002年,斜塘土地庙和永安桥竖立起“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石碑,堂堂正正进入了国家文物保护的正册。

    (作者 李巨川 袁轩)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香港“非遗月”处处有“非遗”

  • 江苏南通:“第二现场”观赛区 城市“全域”看“苏超”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四大家鱼,即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占淡水鱼类养殖总量的“半壁江山”,尤以长江流域所产鱼品质最优。但人工养殖久了,鱼类品质逐渐下降,需要捕捞野生鱼种来更换,确保鱼类种质“基因库”稳定。
2025-06-30 04:50
FAST如今每天观测时长接近24小时,每年总观测时长超过5300小时,持续不断地为科学家提供宝贵的数据。
2025-06-30 09:52
华南农业大学积极探索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速育种创新,“华航香银针”就是创新成果之一。
2025-06-30 09:51
在近日落下帷幕的第十五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中,一位特殊的“考生”吸引了人们目光。
2025-06-30 09:51
6月29日,在海南文昌卫星超级工厂项目建设现场,各方正全力以赴加快工厂投产进程。
2025-06-30 09:51
作为一所工科见长的大学,近年来,山东科技大学涌现出一批热衷文化艺术的学生:材料学院研究生庄英赞受邀参加《声声入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首届京剧票友大会》节目;
2025-06-30 04:50
今年“三夏”生产,该农场配备无人驾驶系统的收割机和拖拉机、气吸播种机、精准水肥轮灌系统、自动巡田无人机等智能化装备大显身手。
2025-06-27 10:25
6月24日,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2.5米大视场高分辨率太阳望远镜”(WeHoST)在四川稻城启动建设配套项目,预计2027年望远镜完成装调并投入试运行。
2025-06-27 10:24
古生物研究表明,包括早期犬齿兽在内的一些远古动物,脑袋为一个没有左右脑半球区分的整体,而现生哺乳动物和典型的进步颌兽类则有左右两个脑半球。
2025-06-27 10:18
6月26日21时29分,经过约6.5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二十号乘组航天员陈冬、陈中瑞、王杰密切协同,在空间站机械臂和地面科研人员的配合支持下,圆满完成既定任务。
2025-06-27 10:17
北京大学马丁教授团队26日凌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一项开创性研究,成功将复杂难处理的混合废塑料变废为宝,为根治全球塑料污染顽疾提供了新的思路。
2025-06-27 10:16
近日,一组“清华学生戴头套看演出”的照片在网络引发热议。脑机接口技术的应用还面临社会伦理与隐私保护方面的争议,如何平衡科学技术创新与社会伦理、监管要求等仍是难题。
2025-06-27 10:15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根据计划安排,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将于近日择机实施第二次出舱活动。目前,空间站组合体运行稳定,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在轨工作已满两个月,身心状态良好,已做好出舱活动各项准备工作。
2025-06-26 09:48
6600万年前,希克苏鲁伯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非鸟类恐龙灭绝,而就在撞击点附近,一种神秘的夜蜥蜴可能是唯一幸存下来的陆生脊椎动物。白垩纪末期,一颗巨型小行星撞击了墨西哥尤卡坦半岛附近的区域,形成了一个直径超过150公里的陨石坑,导致全球大多数动植物物种灭绝。
2025-06-26 09:47
在全球面临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之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傅伯杰等提出了一个衡量人与自然共同繁荣程度的全球框架。论文合作作者、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报告办公室主任Pedro Conceicao表示,面对当今严峻的地球系统变化,我们必须把人与自然健康、互惠的关系纳入发展愿景。
2025-06-26 09:46
黑土地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这项调查系统查清了我国东北典型黑土区地表基质资源“家底”,实现了东北黑土地地表基质层的首次系统调查与深度解剖。
2025-06-26 09:41
记者邱玥25日从中国海油获悉,我国首个自营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二期项目全面投产。 目前,“深海一号”大气田已经达到最高产能设计状态,年产气量有望超过45亿立方米。
2025-06-26 09:40
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能源部支持的薇拉·C·鲁宾天文台,首次捕捉到的太空景象呈现出一场由恒星“托儿所”及邻近星系的密集星团构成的粉蓝视觉盛宴。鲁宾天文台的科学团队还开发了面向公众的工具“天空查看器”,用户可通过平移和缩放功能探索这些超高分辨率图像中的恒星和星系。
2025-06-25 09:46
中国海油25日宣布,公司在南海水域的“深海一号”大气田二期项目全面投产,标志着我国最大海上气田建成。“深海一号”大气田分一期和二期开发建设(一期于2021年6月投产),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超1500亿立方米,最大作业水深超1500米,最大井深达5000米以上,是我国迄今为止自主开发建设的作业水深最深、地层温压最高、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深水气田。
2025-06-25 09:33
2017年启动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为新一代草地植被图的绘制提供了新的契机。“我们共识别出65种主要草地类型,其中高山嵩草草甸、紫花针茅草原、矮生嵩草草甸、垂穗披碱草草甸和线叶嵩草草甸这5个群系分布最广。
2025-06-25 09:3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