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中国梦·大国工匠篇|柳祥国:匠心筑梦,锌电解领域的创新先锋
首页> 地方频道 > 正文

中国梦·大国工匠篇|柳祥国:匠心筑梦,锌电解领域的创新先锋

来源:中国青年网2024-09-29 16:00

  中国青年网常宁9月28日电(记者 高蕾 实习生兰钦)“我做梦也没想到,经过二十年的努力,自己能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技艺精湛的工匠,成为车间里的劳动模范。”每当谈及自己的工作经历,中国五矿首席技师、湖南有色株冶集团公司锌电解厂职工柳祥国就有说不完的感慨。

  柳祥国说话时,鼻边的两道伤疤若隐若现。那是从前作业条件艰苦时,汗水和酸雾经年累月地渗入口罩、腐蚀面部留下的疤痕。工作多年来,柳祥国有60余项创新成果。从1993年起,多项创新成果得到应用,每年为公司创造经济效益1.2亿元以上。他本人则获得中华技能大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第十届技术能手、湖南省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

  作为基层一线成长起来的全国劳模,这些年来,柳祥国充分发挥劳模示范引领作用,不仅在本职工作中当好模范表率,带领车间同事努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勇于创新攻关,还在湖南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醴陵市陶瓷烟花职业技术学校、渌口工业园区设立了劳模创新工作室和技能大师工作室,积极开展“劳模精神进校园、园区”和“劳动教育进课堂”等活动,希望引导更多的年轻人、各行各业劳动者崇尚劳动、热爱劳动。

  20岁时,柳祥国被株冶招用为正式工人。入职后,柳祥国每天在40多摄氏度高温的电解槽上摸索工艺,练习装槽、出槽、巡检、剥锌……上百个锌电解槽,分成多列排开,槽内贮满酸液,沸腾翻滚着。这里的铁扶手布满黄色腐蚀物,有些工人鼻子两边都被酸雾腐蚀出两条溃烂伤疤。回想起刚进厂那段经历,柳祥国说:“工作环境不是很好,现场温度很高,一不小心就会烫出水泡。刚开始工作时,那一批进去的37个人,一年后,只剩下我一人。”即使如此,柳祥国也没有退缩半分。

  握手只用三分力,这是柳祥国谨守的分寸。“我不是天生力大,是做工练出来的。”他说。柳祥国是醴陵人,小时候,当工人的父亲每月挣回几十元,养活一家五口人。他最崇拜父亲,内心藏着当工人的梦想。父亲常说:“不劳动者,不得食。”从小就在这句话的影响下,高中毕业的柳祥国在一线工作岗位上一干就是30多年。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有色冶金产业逐渐走上节能降耗、低碳环保的绿色发展之路。柳祥国一方面加紧学习文化理论知识,一方面立足岗位大胆创新,不断探索锌电解降电耗的新路子和新方法。“现在厂里作业环境比过去好太多了。”柳祥国告诉记者,2019年厂房搬迁后,全部使用了新工艺和新设备,不但工作环境明显改善,同时还提升了产能。企业实现产品量质齐升,也与柳祥国用心进行岗位技术创新密切相关。柳祥国说:“技术创新的诀窍就是对岗位工作细节用心。”

  如果说吃苦耐劳是成为大国工匠的“刚需”,那么细致创新则是大国工匠的“标配”。别人按部就班上工,柳祥国却细心观察,悄悄做起比对试验,他总结的一套锌电解先进操作法,被株冶以柳祥国的名字命名,一举突破了几十年的旧工艺,每年可创造经济效益6000万元。为了解决阴阳两极导电不均问题,柳祥国探索出了“八系列阴阳两极吻合式搭接法”,可节约阴阳两极板28%以上;为解决阴阳极板使用寿命短问题,柳祥国提出“导电片螺丝移位增加阴阳极导电搭接面法”,创造了数千万元的经济效益。

  技术再新,用好在人。柳祥国主动带过二十多个“落后班组”,他倾注真心真情,让这些“问题班”蜕变为“明星班”。2000年,柳祥国任班长的班组产量落后、人心涣散。他安排工作任务时,有人唱反调、有人不配合,更有甚者出言讽刺:“厂子又不是你的,那么较真干什么?”柳祥国默默带头示范,自行加班抢着干活,他坚持因人而异,拟定化解班员不良情绪的对策办法……班组面貌悄然发生变化:脏活、累活有人干了,工作气氛变和谐了……一个月后,班组产量上来了,班员收入提高了,全组人心更齐了。柳祥国说,“你想让队伍成为什么样,你就先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种用真心带班的信念得到了全厂的认可。

  柳祥国认为,“工匠精神就是把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是一份责任,是责任成就了我的梦想,让我拥有成长的机会。无论是工匠还是劳模,都不是一个抽象的称号,更重要的是要传承责任和担当的精神。”他说,国家要培养他为“大国工匠”,他就要对得起这份责任。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我国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低轨卫星

  • 走进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现场体验区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夏婷,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创新环境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2025-04-29 12:58
北京正推进“超高清入户行动”,推进有线电视超高清机顶盒全面置换,“计划于6月底完成标清机顶盒的置换目标”。
2025-04-29 09:10
脂肪组织中隐藏着一群脂肪细胞祖细胞,它们负责制造新的脂肪细胞。更令人惊讶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APC还会进化成一种更为强大的“超级工匠”——年龄特异性定型前脂肪细胞(CP-A)。
2025-04-29 09:51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质标所”)农业环境污染物研究室成功研发出全球首套面源污染智能监测系统。
2025-04-29 09:50
一位老人站在秧田里,大喊一声“拔秧哦”,弯腰拔起第一把秧苗。众人齐声应和,大声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秧田里,一排人将秧苗拔起,担到打过格子的稻田里,整整齐齐插好。
2025-04-29 06:30
2024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环境安全形势保持稳定,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达91.24%,连续4年超过90%。
2025-04-29 09:07
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青春才会绽放绚丽光彩。
2025-04-29 09:28
人形机器人是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的高级载体。
2025-04-29 09:14
基本建成国家语言文字大数据中心,初步建成国家关键语料库和国家战略语言资源信息库。
2025-04-29 09:13
“让学生在自然中领悟生命科学的魅力,在实践中锤炼强农兴农的本领。”
2025-04-28 16:42
雨水浸入土壤,导致土壤中的氧气骤减,蚯蚓爬出地面吸取新鲜空气;大雨过后枯枝落叶、微生物等有机物增加,也为蚯蚓提供了更多觅食机会  这几天,南方多地降雨。蚯蚓因无专门的呼吸器官,其呼吸依赖皮肤与土壤孔隙中的氧气进行交换,雨水浸入土壤后往往会占据大部分孔隙,导致土壤缝隙里的氧气骤减。
2025-04-28 10:08
2011年初,团队成员、硕士研究生周何乐子参与塑料及其复合材料数字化成形项目研发。周何乐子和年轻的团队成员没有因此退缩,历经5年攻关,最终攻克了塑料及其复合材料数字化成形的一系列关键智能技术。
2025-04-28 10:02
早上7点,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黄松准时踏进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工作。目前,黄汝怡在上海海洋大学攻读蛇类学博士学位,“现在连她导师的办公室都成了她的‘养殖场’”。
2025-04-28 10:01
4月的鼎湖山,清晨还带着寒意,黄忠良已经走进了林子。1956年6月30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前身)在广东肇庆建立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是中国首个自然保护区,也是唯一隶属中国科学院的保护区。
2025-04-28 10:01
160年前,欧洲生物学家孟德尔通过杂交实验研究豌豆的花色、果荚颜色等七大性状的遗传变异,发现了遗传学三大基本规律中的两个——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奠定了现代遗传学的基础。
2025-04-28 09:30
新质生产力推动县域经济绿色发展体现在环境保护上,体现在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就业机会和经济收益上。
2025-04-28 09:27
体重管理已成为当下我国公共卫生的重要议题。为此,各地应建立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鼓励医院开展体重管理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推动全民参与、人人受益的体重管理良好局面形成。
2025-04-28 09:26
4月25日,中国科协印发《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组织推选2025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启动全国性学术团体推选院士候选人工作。
2025-04-27 09:36
4月23日,在上海张江,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将中法天文卫星正式交付给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投入使用。
2025-04-27 09:35
从“东方红一号”到神舟二十号,55年间,中国航天书写了从地球走向浩瀚宇宙的壮丽诗篇。
2025-04-27 09:3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