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一座历史丰碑 一条正确道路
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1951年元旦,云南普洱专区各族群众在党的民族政策感召下,毅然决然作出听党话、跟党走的抉择,用盛大庄重的仪式表达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衷心拥护,以盟誓许以最高、最郑重的承诺:“从此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
1950年12月27日,赴京参加新中国成立一周年盛典的代表和来自普洱专区各地的傣、佤、彝、拉祜、哈尼、布朗等26个民族(含支系)的首领、头人、群众代表,以及专区党政军领导共300余人,在宁洱召开普洱专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会议,共商民族团结大计。其间,经商议,主席团一致同意,按照佤族的传统习俗举行仪式,盟誓建碑,把跟共产党走的誓言记录下来。1951年元旦,佤族代表拉勐在宁洱红场剽牛,党政军领导和各族代表在红纸上用本民族文字签名,后篆刻为碑。碑文誓词:“我们廿六种民族的代表,代表全普洱区各族同胞,慎重地于此举行了剽牛,喝了咒水。从此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此誓。”图为现安放于普洱市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民族团结园内的民族团结誓词碑。陈飞摄
民族团结誓词碑见证了党领导各族人民走上社会主义康庄大道的历史,孕育了各族人民一心一德跟党走的初心,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石,被誉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新中国民族工作第一碑”。
图为宁洱各族群众在民族团结誓词碑前跳起团结舞。中共普洱市委办公室供图 许时斌/摄
70多年来,云南省委、省政府始终弘扬民族团结誓词碑优良传统,坚持“在云南,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的指导思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带领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云南特点的民族工作路子。云南民族工作的光辉历程充分证明,民族团结誓词碑不仅是一座历史丰碑,更是对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积极探索和成功实践。
这是一条一心向党
忠诚不渝的信念之路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此我们一心一德”的誓言,是民族团结誓词碑最鲜明的特质,昭示了各族人民“永远跟党走”的共同信念。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及云南省委坚持“团结第一、工作第二”的方针,派出访问团、工作队到民族地区“做好事、交朋友”,实施“和平协商土改”、“直接过渡”等政策,引导各族群众共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平等。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采取“一山一策、一族一策、一族多策”等特殊举措,缩小民族地区发展差距,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这是一条手足情深
命运与共的团结之路
“团结到底”、“大家庭”的誓言,是民族团结誓词碑最根本的价值追求,昭示了各民族团结一心、命运与共的共同意志,体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孜孜以求,融汇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历史进程。
大理永平北斗乡九年制学校,学生跳民族舞,唱民族歌当做课间操。陈飞 摄
创新实施“枝繁干壮”工程,2015年以来实施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项目1802个、少数民族文化精品项目371个。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20个、教育示范学校304所,有73所高校开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
创新实施“石榴红”工程,“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文旅品牌成为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交”的重要引擎,在全国率先启动体育促“三交”工作,在易地搬迁中推行“插花”安置,积极构建互嵌式社区,各族群众互嵌融居格局不断深化。
图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大理州洱源县三营镇郑家庄村。中共大理州委办公室 供图
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137个,数量居全国第2位,涌现出洱源县郑家庄“七个民族一家亲”、普洱市“宾弄赛嗨”团结互助机制、腾冲市司莫拉村等示范典型。
金平县者米乡兴发岭村。付庭赏 摄
今天的云岭大地,多民族共居一个村寨、共读一所学校、共组一个家庭的情况更加普遍,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云南是边疆多民族省份,26个世居民族亲密融洽,是祖国统一多民族大家庭的“缩影”。图为各族群众在临沧市耿马县甘东瀑布公园载歌载舞。耿马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艾青 摄
这是一条共建家园
共享荣光的幸福之路
誓词碑中“平等自由幸福”的美好愿景,彰显了云南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和对实现现代化的共同追求。这一向往和追求,始终激励着云南各族群众团结奋斗、砥砺前行。
怒江州立足优美风光,依据地方优秀传统建筑风貌特色,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乡村旅游发展结合起来,打造了一批特色村寨,以文旅融合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图为位于怒江州泸水市上江镇百花岭自然村的傈僳音乐小镇。高玉生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地区发展,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支持力度,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沪滇协作等东西部协作、企业对口帮扶、兴边富民行动等,确保脱贫、全面小康、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少。
曼烈村街道。勐腊县委宣传部 供图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2023年实现人均纯收入8500元以下且有劳动能力的脱贫户和监测户动态清零;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短板逐步补齐,2015年至今,自治州通高铁或动车的数量从实现零的突破到增至6个,民族自治地方通航运营机场由5个增加到11个;全面建成374个现代化边境幸福村,2023年沿边行政村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631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4270元,人口数较2019年增加1.6万。2023年,民族自治地方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15年分别增长121.3%、135.4%、98.49%,各族群众摘“贫”字、贴“福”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共同迈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
民族团结之花盛开拉祜山乡。澜沧县委宣传部 供图
这是一条担当作为
接续奋斗的奋进之路
“奋斗”是誓言的落脚点,是实现“平等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惟有奋斗,才能主动担负起新的历史使命。
云南70多年来的发展史,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谋发展、谋幸福的缩影。从建立人民政权到开启社会主义建设,从改革开放到迈入新时代新征程,云南各族群众大力弘扬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勇于担当、敢于斗争,实现了边疆民族地区的历史性跨越。在这一辉煌的奋斗历程中,锻造出“不怕苦、不怕死、不怕亏”的老山精神,“搬家不如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涌现出高德荣、朱有勇、张桂梅、鲍卫忠等一批时代楷模。一座座精神丰碑,一位位先进模范,“奋斗”始终是其鲜明底色,与民族团结誓词碑优良传统一脉相承,成为我们接续奋斗、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力量源泉。
云南各族群众团结一心阔步向前。陈飞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