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等小贾放学,我准备带她去知耕农场翻土除草、清理垃圾。”9月5日,江苏常州经开区戚墅堰街道河苑社区,六旬退役老兵张春生计划着和志愿服务“搭子”——初二学生贾蕊琦的下次服务内容。社区里,类似的“搭子”还有10多对,皆为“退役老兵+青年学生”组合。
“社区建立早,老旧小区多,又毗邻中吴大道、312国道等主干道,近万名流动人口在此定居、工作。”河苑社区居委会副主任宋丽丽坦言,基层面临“人少事多”“缺钱少物”“力量有限”的困境。
去年,戚墅堰街道被纳入江苏省省级“五社联动”试点单位,以“睦邻融治”品牌为核心,积极探索以社区为平台、社会工作者为支撑、社会组织为载体、社区志愿者为辅助、社会慈善资源为补充的基层治理新路子。
“多个社区已经自发引入社会组织、组建志愿服务队、撬动周边慈善资源,只是没有形成体系。”戚墅堰街道政法和社会工作办公室主任沈伟介绍,结合试点,街道制定了一套培育机制——
启动“扬帆计划”,与常州大学瞿秋白政府管理学院签署校地合作协议,采用室内教学和实地研学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社会工作者培训班;深化“一社区一品牌”模式,因地制宜指导各社区确定服务项目;引入社会组织参与社区调研、承接服务项目……“组合拳”环环相扣,让“五社”同频共振。
作为典型的老城区,戚墅堰街道老年人口占比超30%,他们之中,能人多、素质高、执行力强。“依托特殊的资源禀赋,我们尝试建立‘老友+新友’的志愿者模式,让老年人带动青少年参与社区治理。”沈伟介绍,各年龄段居民既可以是社区的服务对象,也可以成为社区活动的参与者、志愿服务的提供者。
借此契机,河苑社区发出“共治邀约”,得到了不少回应:辖区内退役老兵、“五老”代表主动加入,青少年报名人数激增;社会组织常州知耕自然空间提供场地和服务;常州市湖港物业服务有限公司以及周边商户给予资金支持;戚墅堰街道派出所、常州经开区人民检察院、圩墩公园等外部资源联动共享。
于是,“戎耀童享”“雏鹰飞翔军事体验”等特色主题项目顺势展开,退役老兵与青年学生一对一结成“搭子”,结对的内容也从学习军体拳、体验站军姿等活动,衍生为改造老小区信报箱、打扫楼道、清理农场等社区公共事务。
“原本认为自己做不来,现在感觉力气使不完!”在张春生的引领下,贾蕊琦成为社区“红马甲”,她还想喊上父母,一起参加志愿服务。
目前,各个社区搭平台、畅渠道,呼吁更多“老友”拉动“新友”,常态化在法律援助、扶危助困、法律援助等领域发光发热。
上午在东方广场排练舞蹈,中午去康养中心吃实惠午餐,下午到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学习使用智能手机,东方社区老年居民赵莱娣的“行程”很忙。她还有多重身份:“义务巡逻员”“理论宣讲员”“东方艺术团团长”。
东方社区居委会副主任张广宁告诉记者,社区注重为老服务,一早引入369养老服务有限公司,链接常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常州经开区老年大学等资源,打造康养阵地、开设老年教学点、组织爱心义诊,使得老人愿意与社区“双向奔赴”。
社区治理正在进入良性循环。圩墩社区打造“围墩说事”品牌,戚大街社区搭建“万安议事茶馆”等居民议事平台,花苑社区组建“社区议议生‘花’”服务队……几杯热茶、一张桌子,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居民凑在一起:“咱们居民参加社区志愿服务的越来越多了”“能不能多引入些社会组织……”
如何保障“五社”真正“联”起来、“动”起来?“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我们将制定多项评价指标,包括社工专业能力水平、服务项目开展情况、‘五社联动’成效和社会评价影响等方面,不断进行反馈调整。”沈伟说,未来将协同多方合作,把每一个服务项目都建成“民心工程”。(常戚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