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内蒙古鄂托克旗: 翻山越岭建基站,为牧民架起幸福路
首页> 地方频道> 经济 > 正文

内蒙古鄂托克旗: 翻山越岭建基站,为牧民架起幸福路

来源:鄂托克发布2024-09-19 08:52

  开栏语

  一座幸福的城市,必有鲜明的民生底色。2024年,鄂托克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人民关切的宜居、养老、就业等“民生账单”,紧紧围绕惠民、利民、便民目标,出实招、破难题,民生保障水平稳步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不断增强。即日起,鄂托克发布推出《民生实事项目看进展》专栏,全面展示鄂托克旗民生实事“成绩单”。

  海拔高度2149.4米,山路坡度最大可达65度,这里就是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的乌仁都西山,也是鄂尔多斯第一高峰。今天我们要讲述的就是鄂托克旗为解决山下牧民通讯难,在山里建设信号基站的故事。

  这里共居住着68户牧民,以前,他们要想打电话,得从家里走到山坡上,沟通极其不便。直到今年,鄂托克旗委、政府将偏远地区的通讯难问题列入了民生实事项目。

  而在乌仁都西山建设信号基站,成为了农村牧区通讯畅通工程实施以来“一块最难啃的骨头”。

  第一时间摆在大家面前的困难有三个:首先,为保证覆盖效果,基站选址一般要建在山顶或山脊地势开阔处,而这里,通往山顶的路超过了3公里,平均坡度超过了45度。

  其二,在深山里施工,不像在其他地方,大货车、吊车等传统交通工具难以在崎岖的山路上行驶,设备上山更是难上加难。

  第三,长时间爬这样的坡度,对施工人员的考验巨大,即便是两手空空,也比较吃力,更何况他们需要携带工具每天往返,去建5座15米高的信号塔。

  单单是怎样将设备运送上山,就让大家陷入了僵局。山里的牧民自告奋勇:“背!我们可以背上去!”

  “不行,绝对不行!这和你们平时上山背的三四十斤的水不一样,这危险系数太高了!”负责商讨方案的工作人员一口否决。

  为了避免纯靠人力将设施徒步背上两千米海拔的山顶,在经过多次商讨、论证后,大家最终作出决定:坡度较缓的选址,通过先修路,再上车辆运输设备的方式进行,剩余两处,就利用无人机!

  无人机的最大承重是150斤,这就意味着,建设一个信号基站,就需要往返数十次,才能把零件全部送到山顶。然而,这只是在顺利的情况下。

  大风、信号不稳、设备重量过大…任何不良因素都会导致无人机飞行遇困,折返时常发生。

  “由于我们想尽快建成基站,运输的设备就稍稍重了一些,没想到,唉……”在一次无人机连同货物一同掉下来后,工作人员懊悔道。

  可就是这样,所有人没提过一句放弃的话。无人机坏了就修、天气不好就抢抓晴好时机、上下山耗时长,索性就在山上吃饭……

  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山上的5个信号基站从施工建塔基到立铁塔,再到安装设备,仅仅用了10天的时间。

  在基站开通后,记者随信号测试员爬了一次乌仁都西山。从山脚到山顶,在无任何负重的情况下,共耗时2个半小时,而且全程手扒着扶梯,注意力不敢有任何松懈。

  累是真累!佩服也是真佩服!

  再经过两个半小时的下山路程后,记者又来到了牧民家中,问起现在的信号情况,巴图那顺高兴地说,“现在方便的是真多,以前打个电话需要来回找地方,电话打也打不出去,接也接不起来,现在在家就能打出去电话、能接电话,真的方便了!”

  信号通了,幸福生活就会通。

  不只是乌仁都西山,今年,鄂托克旗通讯畅通工程遍布了全旗6个苏木镇,共建设179处信号基站,目前已基本完工。

  民有所呼,全力以应,千家万户的小事就是旗委、政府的心头大事。民生改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一次次坚定的部署,一次次不畏困难的决定,都表达出了旗委、政府的决心:在通讯畅通的道路上,鄂托克旗的每一寸土地都不会落下。

  作者 宋丹丹 毕希日乐图

  编辑| 刘艳玲

  制作| 刘艳玲

  审核| 洪江

  终审| 杨军林

  来:鄂托克旗融媒体中心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主题为“气候变化与农食系统转型”
2024-09-20 13:00
从1994年北斗系统工程立项至今的30年间,几代北斗人栉风沐雨、接续奋斗,坚持自主创新、分步建设、渐进发展,走出一条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有源到无源、从区域到全球的中国特色卫星导航系统建设道路,为更好服务全球、造福人类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力量。
2024-09-20 10:13
金秋九月,丰收的喜悦洋溢在田间地头。无人机、无人驾驶、云计算等“技术活儿”正在神州大地上描绘着一幅绚丽多彩的“现代耕耘图”,让大国粮仓更丰盈。
2024-09-20 10:09
9月1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新中国75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四。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2024-09-20 10:06
多模态地理科学大模型“坤元19日正式发布,这是全球首个多模态地理科学大模型,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联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等单位共同研发。
2024-09-20 10:05
卡塔尔威尔康奈尔医学院科学家通过分析391名志愿者的血液、尿液和唾液样本中的数千种分子,绘制出人体及其复杂生理过程的分子图。
2024-09-19 09:43
(记者付丽丽)世界气象组织(WMO)近日发布的最新通报显示,今年9月至11月出现拉尼娜现象的概率为55%,而今年10月至明年2月出现拉尼娜现象的可能性会增加至60%,厄尔尼诺现象在此期间再次发展的概率微乎其微。
2024-09-19 09:43
在中国加入国际原子能机构40周年之际,我国决定面向世界各国开放12个核科研设施和实验平台。
2024-09-19 09:35
我国目前海拔最高的人工影响天气观测平台——中昆仑山顶人工影响天气云水资源综合观测系统平台日前已完成验收,正式投入使用。
2024-09-19 03:35
日前,清华大学戴琼海团队在《细胞》上发表最新工作成果,宣布新一代介观活体显微仪器RUSH3D系统的问世。
2024-09-19 03:35
中央宣传部日前追授杨士莪同志“时代楷模”称号,集中宣传了他的先进事迹。 “时代楷模”发布仪式上,宣读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追授杨士莪同志“时代楷模”称号的决定》,播放了反映他先进事迹的短片。
2024-09-20 10:07
将为我国下一代星地海量数据传输体系规划和我国新一代卫星地面站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2024-09-18 18:36
9月上中旬,本报派出多路记者参与“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雪域高原焕新貌”调研采访活动,记录下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的西藏实践。
2024-09-18 03:15
“水库总库容22.49亿立方米,相当于360个西湖。”站在160多米高的大坝上,中核集团新华发电新疆叶河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孟涛一脸自豪。
2024-09-18 02:55
记者从中国气象局获悉:中国气象局能源气象重点开放实验室已于近日正式启动。实验室依托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三家单位组建,并设有学术委员会。
2024-09-18 09:59
眼下,在红河哈尼梯田元阳核心区的阿者科村,梯田即将迎来收割,不时能听到村民们在家里磨镰刀的声音。梯田红米、稻田鱼、鸭蛋等当地绿色特优产品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高,产业的发展让世界遗产品牌惠及当地群众。
2024-09-18 09:54
一项新研究称,海洋鱼类的灭绝风险远高于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初步估计,从2.5%增加到12.7%。法国蒙彼利埃海洋生物多样性、开发和保护部门研究人员称,IUCN撰写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覆盖了超15万个物种,指导全球各地保护最受威胁的物种。
2024-09-18 09:52
记者17日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了解到,该台恒星物理研究团组和天文技术实验室近期基于机器学习,合作开发了快速计算恒星—行星系统潮汐演化的方法。
2024-09-18 09:34
在知识产权保护的基础上,发展中部地区地理标志特色产业,对于促进当地乡村全面振兴,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2024-09-14 09:43
据《全国科技小院发展报告(2024)》显示,自2009年第一个科技小院成立以来,科技小院数量快速增长、参与主体愈加丰富,目前全国已建成1800多个科技小院,157个研究生培养单位参与其中,参与专家达2700余名、入驻研究生1万余名。科技小院发展模式日益成熟,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组织力量。
2024-09-14 09:4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