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江西:把“大道理”讲到学生心坎上丨各地教育成就巡礼
首页> 地方频道> 教育 > 正文

江西:把“大道理”讲到学生心坎上丨各地教育成就巡礼

来源:微言教育2024-08-23 17:21

  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是党中央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殷切期盼的“国之大者”。教育系统牢记嘱托,砥砺奋进,奋力书写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日前,教育部新媒体矩阵推出“奋进在教育强国大路上——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砥砺前行”专栏,展示教育系统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生动实践。

  今天,“奋进在教育强国大路上——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砥砺前行”专栏之“各地教育成就巡礼”系列,通过一个视频、一组大图、一篇报道介绍江西如何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

  组图带你看

  从2018年起,江西在全省教育系统持续开展“诵读红色家书 讲述英烈故事”巡演活动。图为活动现场。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支月英和孩子们在一起。

  江西职业教育课程实行“一课双师”,由企业工程师和学校教师组成搭档,向学生们传授知识和技能。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江西中医药大学教授刘红宁(左三)在指导学生团队实验。

吉安市遂川县禾源中心小学学生在开展体育活动。江西省教育厅供图

  报道带你看

  江西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

  把“大道理”讲到学生心坎上

  在井冈山革命遗址,井冈山大学的实践队员在一处处实物前沉思,感悟井冈山精神;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段),九江学院“爱江护豚”小分队通过调研、实地走访等活动,坚定了以实际行动助力打造长江“最美岸线”、共迎绿色未来的决心……

  今年暑假,江西的大学生有点“忙”,他们奔赴村庄、社区、企业,围绕“山、河、江、村、社、企、校、瓷”8个关键词,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考察江西的足迹串联起来,结合全省高校“一线课堂”“红色走读”“万名大学生进千站”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行动等教育活动,在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中了解社情民情,增长知识才干,厚植家国情怀。

  近年来,江西省聚焦办好思政课关键课程,不断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通过打通教学难点、堵点,将“大道理”转化为“小故事”,锻造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用好立德树人“大课堂”。现如今思政课建设实现了从课堂到社会实践、从高校到全社会的深刻变革,构建起“大思政”育人格局。

  “问题清单”打通教学难点堵点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抬头率不高、点头率不高……高校思政课建设存在不少难点堵点。”在江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吴永明看来,讲好思政课,关键要创新思政课的讲授方式,把“大道理”讲到学生心坎上。

  如何聚焦难点,打通堵点?江西省创新路径,通过挖掘问题、构建专题、组建团队跨校授课等方式,积极推进高校思政课“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改革”。

  2019年,思政课教学改革试点启动。

  “成立由省委常委担任组长的推进小组。省级领导干部听思政课、讲思政课、调研思政课建设达百次之多。设立专项经费,每年拨付2000万元用于高校思想政治课建设,特别是2024年增加至2400万元,5年累计投入1.04亿元。”江西省委教育工委宣传部部长、省教育厅社政处处长王宣海介绍。

  江西一方面向学生征集了2000余个问题,形成了包含38个专题、128个问题链的教案课件;另一方面由5所省内综合性高校各牵头一门课程,通过挖掘问题、构建专题、组建团队跨校授课的方式,打破教材原有体系,将教材体系转化为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教学体系,打造前后衔接又相对独立的问题式专题。

  “以问题导向引导,思路打开了,逻辑明晰了,不怕课上不好了。”在参加完江西省教育厅组织开展的“千人同备一堂思政课”后,一位高校思政课教师说。通过建立“省级+片区+校内”的“三级备课”责任制、“一专题一备课”、集体备课观察员等制度,提升教研合力。

  “以我校承担的‘思想道德与法治’为例,最终凝练出53个问题链。”南昌大学思政课教师蒋田鹏介绍,在这个过程中团队化教学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南昌、九江、抚州等地18所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部),组建了江西省最大的思政课教学改革共同体,常态化开展各项教研活动。

  “除了共同体内的学校,我们还经常跨区域、跨课程组织‘课堂练兵’和‘课堂教学竞赛’,不断在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资源开发、教学机制完善方面出实招。”南昌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陈始发教授说。前不久,南昌大学组织来自武汉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南昌职业大学、南昌大学附属学校的50余名专家学者、骨干教师,围绕“爱国主义”这一主题分别展示了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师如何有针对性、有侧重性地进行教学和专题研讨。

  书本上难懂的“大道理”转化为一个个“小故事”,借事说理,以理说事,大学生对思政课的整体满意度不断提高。

  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按下“加速键”

  江西师范大学青年思政课教师王钰鑫展示的一张巨幅图片引起学生们的思考:PPT上只有一大片未收割的稻田,而时间落款为12月份。

  “这难道不浪费吗?有没有人知道原因?”“提示一下,图片拍摄地是鄱阳湖。”越来越多的学生随着王钰鑫的话语,抬起头,参与讨论。

  经过一番讨论,学生们得出了结论——是当地政府出台粮农补偿政策,保留了部分水稻作为候鸟越冬的食物。

  “以前觉得思政课很无聊,但问题式教学真的很鲜活,学习的劲头一下就起来了。”一名学生评价道。

  在江西师范大学,王钰鑫的思政课是学生们争抢的“金课”。可2018年他刚到江西师范大学时,时常为学生们心不在焉的听课状态烦恼。

  在一次次的比赛磨砺和集体备课的交流碰撞中,他逐渐意识到,只有发现学生的关注点、兴趣点和兴奋点,才能打通思政课的痛点、难点和堵点;不绕着问题走,甚至奔着难题去,才是年轻人喜欢的课程打开方式。

  为此这位“85后”教师用尽浑身解数:收集学习资料,建立资料“厨房”;保持读新闻的习惯,手机上安装了10多个新闻资讯客户端;将交响乐与党史相结合推出“党史百年与交响乐”,变一名教师一讲到底为“一课多师”“双师课堂”“师生同台”……

  如今王钰鑫已经是学校的“网红教师”。

  在江西的各大高校,“网红思政课”和“网红思政课教师”还不少。

  办好思政课,离不开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为了让有组织的教研成为常态,江西省组织高校思政课专职教师全员“晒课”、学生“评课”、媒体“寻课”,一大批优秀教师凭实力“出圈”,一大批优秀教案、课件涌现出来。

  同时,江西建立片区课程统一协调、师资统一调配机制,打造了116个“专职教师+特聘教授+兼职教师”共同参与的“一课多师”团队,采取一人一讲、多校联动等方式,让学生近距离享受“别人家的课堂”,覆盖师生已达89万人次。探索“双师同堂”教学模式,思政课教师与优秀党员干部、革命先烈后代等共谈政策、共话成就、共议热点,创新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悄然间,思政课改革创新的一池春水在赣鄱大地上涌动起来。

  师资短缺曾是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短板。增加数量、提高保障,近年来,江西省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按下“加速键”。

  在江西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高位推动下,江西省印发系列文件,要求各地完善编制保障,严格按要求配齐思政课教师,在绩效工作总量内设立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岗位津贴项目。建立思政课教师常态化、动态化配备机制,思政课教师配比达到1∶303。

  此外,江西省以服务思政课教师成长为导向,出台职称单列计划、单设标准、单独评审政策,保障思政课教师各项待遇落实,增强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荣誉感,让思政课教师有看得见、摸得着、够得到的关怀。

  越来越多的“85后”教授、博导和“90后”教学名师也正在凭实力“出圈”。

  红色传承让思政课有了跨越时空的魅力

  用红色故事、红色朗诵、红歌教唱、红色剪纸教学,带领学生沉浸式体验红色文化。6月5日,来自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美术学院、音乐学院和大学生融媒体中心的师生代表以“轻骑兵”形式走进南昌红岭学校,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红色文化课。

  红色是江西最深沉的底色。江西的每一段红色足迹都凝结着革命先辈艰苦卓绝、荡气回肠的动人故事,值得深入挖掘、广泛传扬。

  编写红色教材、打造红色精品课程、举办红色文化创新赛事、推进红色艺术精品巡演……为发挥资源优势,江西大力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在全省高校开展“红色走读”,在全省中小学开展“追寻红色足迹”研学实践和“诵读红色家书讲述英烈故事”巡演活动,培育红色基因传承示范校、红色班级、红色文化精品课,构建特色鲜明的红色文化育人品牌,红色资源成了串联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生动教材与纽带。

  江西通过全省层面改革教研组织,重构五大课程组、划分14个教学片区,形成5个省级高校思政课教学协同创新研究中心,常态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教研活动。

  为了把红色资源转化为生动课程、转化为育人力量,江西一体推进大中小幼红色文化课程建设,连续3年举办红色文化课程师资培训班,红色文化课不但开足开齐,形式还因地制宜,创意十足。如今,江西省创建高校“红色班级”27个、“红色文化优秀团队”15个、大中小学校“红色基因传承示范校”199所。赣州、景德镇等地还结合红色文化课打造“红军小学”“少年军校”。

  红色传承,思政课有了“灵魂”和“生命力”,也让思政课有了跨越时空的魅力。

  今年6月,上海、江西、湖南、贵州、陕西、河北、北京等七地教育行政部门相关领导来到红土地,签署合作备忘录,发出《关于建设全国红色文化育人共同体的倡议书》。

  现如今的赣鄱大地,从井冈山上的挑粮小道到于都河畔的长征小道,从上饶集中营革命烈士纪念馆到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成了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大学生们现场实地走读体验的大课堂。

  文字 | 甘甜

  来源 |《中国教育报》、育见新闻视频号

[ 责编:孙琦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第九届福建艺术节福州开幕

  • 贵州剑黎高速建设进入收尾阶段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记者21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了解到,由该院孵化的中科永安(安徽)科技有限公司实施的新一代智能化环保型压缩空气泡沫高效灭火技术工程化研发项目,近日通过安徽省重大科技成果工程化研发项目验收。该技术通过优化泡沫生成与喷射系统,可应用于各类复杂火灾场景中高效灭火,尤其对锂电池灭火具有显著效果。
2024-10-22 11:09
近日,香港城市大学(以下简称港城大)成功研发出新型器件结构,可大幅提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稳定性和效率,并简化生产工序、降低成本。研究显示,团队在改善二氧化锡层的氧空位缺陷后,器件的能源转化效率已超25%。
2024-10-22 11:09
记者21日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我国首个暗能量射电探测实验项目——天籁实验阵列,成功被平方公里阵(SKA)大射电天文台组织认证为SKA探路者项目,将为SKA提供新的科学探索机遇。
2024-10-22 11:08
科研工作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更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持之以恒的毅力。
2024-10-22 11:07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铸牢科技支撑力,要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2024-10-22 11:06
我国建成了由7.6万余个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409个海岛站、120个高空气象观测站、2架高空大型无人机、546部天气雷达、9颗在轨风云气象卫星等组成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
2024-10-21 09:55
全球水经济委员会17日发布的一项新报告指出,人类“有史以来首次”打破了全球水循环的平衡。报告警告称,全球近30亿人口和一半以上粮食都位于干旱地区或水资源总量不稳定地区,若不采取行动,到2050年,水危机将使全球一半以上粮食生产面临风险。
2024-10-21 09:54
10月16日至19日,来自全国各地科研机构、高校和文博单位的近500名专家学者齐聚甘肃敦煌,在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上,探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
2024-10-21 09:52
走进阳高县华联设施农业科技示范中心,各种颜色的“太空彩椒”引人注目,形态各异的“太空南瓜”“太空蛇瓜”等令人大开眼界。
2024-10-21 09:49
进入新时代以来,广大林草科研工作者始终胸怀“国之大者”、潜心科研攻关,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助力农牧民增收致富,推动乡村走向振兴,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快速发展,林草领域的科技创新力度不断加大。
2024-10-21 09:47
新产品销售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为37.02%,比上年提高0.89个百分点,较2018年提高6.32个百分点,比非专利密集型产业高15.85个百分点。
2024-10-18 09:12
王方定利用各种机会,不厌其烦地为年轻人作报告。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内,只要是与年轻人相关的学术会议、交流会以及座谈会,王方定都一定参加。
2024-10-18 09:12
在河北省张家口市142个路口,早高峰的红绿灯时长与平峰时不同。算法赋予信号灯“大脑”,让以往的“车看灯”变成“灯看车”。经测算,每个路口的通行效率可以提高13秒。
2024-10-18 05:25
为了更准确检测出亚硝酸盐的存在,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固体所能源材料与器件制造研究部蒋长龙、杨亮研究团队设计出一种新方法,制备出了针对亚硝酸盐的荧光可视化快检技术,在实时同步可视化检测亚硝酸盐领域取得新进展。
2024-10-18 05:25
10月8日,世界经济论坛公布最新一批“灯塔工厂”名单,“人工智能”是这份名单背后的关键词。
2024-10-18 02:35
据了解,在空间科学实验方面,中国将统筹利用首次载人登月前的飞行试验以及载人登月的任务机会,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
2024-10-17 07:15
“祥云”AS700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首个按照适航规章自主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载人飞艇。
2024-10-17 07:14
王贻芳说,江门中微子实验已吸引17个国家和地区、74个研究机构的750位科研人员参与,采取经费投入分担、技术共同研发、科研成果共享的方式推动全球中微子研究共同进步。
2024-10-17 07:14
中国科普研究所调研发现,当前一些领导干部、企业家等对如何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仍有困惑。因此,开展有关新质生产力的科普工作,有利于领导干部、企业家增强对新技术、新动能、新模式的认知,把握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大趋势,更好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点和发展规律,促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4-10-17 03: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