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以“迅”制“汛” 备豫不虞——北京规自委平谷分局全力应对今年最大降雨挑战纪实
首页> 地方频道> 要闻 > 正文

以“迅”制“汛” 备豫不虞——北京规自委平谷分局全力应对今年最大降雨挑战纪实

来源:北京规划自然资源2024-08-03 14:34

  7月30日,北京市迎来入汛以来最强降雨过程,自0时至20时,全市平均降雨量为89.4毫米,平谷区平均降水量达146.2毫米,超过100毫米的地质灾害点位19个。12时30分,平谷发布重点乡镇地质灾害橙色预警。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平谷分局始终牢记“人民至上”,深入贯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各项方针和决策部署,坚决扛起防汛救灾抢险的政治责任,落实落细防汛举措,盯紧雨前、雨中、雨后全周期,奋力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雨前”迅速启动响应机制

  有预案

  建立“1+6+16”地质灾害防治应急工作体系,成立以1个地质灾害专班为核心,综合协调转移指导组等11个工作组和明确16个专项任务。发挥“技防+人防”互补互馈作用,抓住重点沟域、重点村分析研判,布控180台监测仪器,实时分析48个地灾隐患点;10名技术调查人员全过程做好技术指导。绘制“人员物资点位图”,调配应急车辆22辆、卫星电话等6台,值班值守人员24小时在岗在位。

  有队伍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成立“防汛应急青年党员先锋队”,40名党员冲在防汛救灾最前沿,全体领导班子成员、规划自然执法所、学习实践班、青年党员干部、责任规划师等80余人参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有调度

  联合市矿产地质研究所等单位,组建8支应急调查队,重点针对去年次生灾害已发生熊南路K2+330-K2+400处进行预防式、体检式、诊断式排查。加强公路、文旅等部门联动,加密山区公路沿线和景区巡查频次,确保设备装备全到位、一线信息全掌握、点上调度全方位。

  分局地质灾害防治应急工作专班组织工作部署

  分局地质灾害防治应急工作专班对图对表研究点位

  “雨中”快速落实转移工作

  提前转移

  夯实转移人口,充分利用“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就近划定安全点位,实现橙色预警乡镇4小时快速转移1566人、未预警乡镇提前完成潜在隐患转移171户313人。结合雨情险情,进行科学分析研判,加强对撤离人员的安置与管理,在险情未解除前,避免人员自行返回。

  提级转移

  抓牢转移避险关键环节,分局领导班子现场督导和协助乡镇落实转移工作,确保台账内全部转移、台账外应转尽转。畅通信息共享机制,采取每小时汇总制度,持续监测地质灾害风险。7月30日晚上11时,经研判暴雨云团不断东移即将危及金海湖镇时,立即组织应急队伍奔赴乡镇协助转移工作,2个小时内提级转移人员244户530人。

  安心守护

  把防汛转移作为党员服务群众、增进群众感情的重要抓手,针对弱势群体提供精细化服务保障。如黄松峪乡“塔洼人家”乡村民宿设置福祉型避难场所,为村民提供休闲空间。本轮降雨期间共完成转移2802人,超转424人,地质灾害防治实现零死零伤零事故。

  应急转移指导组工作人员协助乡镇开展转移

  村民转移到“平急两用”乡村民宿

  “雨后”全面巡查隐患点位

  全面排查

  应急调查队兵分五路出动60余人,统筹属地镇村干部、群防员、网格员、公路养护员,针对降雨量大、人员密集、风险等级较高的隐患点位开展拉网式排查。截至目前已完成全区240个威胁居民的隐患点和7处景区排查工作,暂未发现险情灾情。

  汛后治理

  紧密对接乡镇政府,安排避险转移群众返回原址居住前,严格落实安全评估,做好监测预警等防范措施。对接各有关部门,强化房屋建筑安全、市政基础设施运行保障。

  复盘提升

  坚持问题导向,及时总结复盘,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加快编制韧性城市专项规划,优化“平急两用”防灾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布局,纳入国土空间规划。

  应急调查队排查金海湖河道隐患

  应急调查队排查安全隐患

  应急调查队排查安全隐患

  下一步,平谷分局将时刻紧绷“防汛弦”、紧盯隐患点,继续深化完善应急预案、固化强化应急队伍,打造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新时代首都“灾防人”。

  本内容由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平谷分局提供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广交会参展企业超3.2万家创历史新高

  • 2025湾区半导体产业生态博览会开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高分辨光谱成像芯片“玉衡”,实现了亚埃米级光谱分辨率、千万像素级空间分辨率的快照光谱成像。
2025-10-16 09:50
10月13日至15日,第十四届中国国际专利技术与产品交易会在大连举行。近日,天津市河东区大王庄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了天津市国产九价HPV疫苗的首针接种,而这背后,离不开专利技术的支撑。
2025-10-16 10:06
10月的上海淀山湖波光粼粼,岸边的东方绿舟国防园已万事俱备,只待“2025年全国青少年智能无人系统应用大赛(IUSAC2025)”拉开帷幕。
2025-10-16 09:48
到2027年底,在全国范围内建成2800万个充电设施,提供超3亿千瓦的公共充电容量,满足超过80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实现充电服务能力的翻倍增长。
2025-10-16 09:48
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超高速实时示波器正式发布,其带宽突破90GHz、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标志着全球电子通信产业迎来超高速信号“中国标尺”。
2025-10-16 09:44
在15日举行的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25年年会开幕式上,生态环境部部长、国合会中方执行副主席黄润秋表示,要以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为牵引,深化美丽中国建设推进落实机制,分级分类推进美丽中国地方实践。
2025-10-16 10:02
“经过不懈努力,中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这本身就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巨大贡献。钱毅介绍,目前,我国已经建成粮食储运等5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基地,26个部级粮食技术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以及百余个地方研发创新平台。
2025-10-15 10:49
外交部发言人林剑14日表示,中国机器人正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逐步从实验室走进工厂生产线和各国百姓家。林剑介绍,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此前发布的《2025年世界机器人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在役工业机器人存量突破200万台,居全球首位。
2025-10-15 10:45
约两年前,谷歌旗下深度思维公司宣布,借深度学习技术发现220万种新型晶体材料。科学家期待借助AI,设计出可规模化生产、真正影响日常生活的先进材料,让AI在材料科学领域的价值真正落地。
2025-10-15 10:44
盼望北极熊出现,是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队员进入北极圈后的心愿。午后,按照防熊预案部署,考察队决定使用直升机对其驱离,以保证冰面作业人员安全,快速完成冰上作业任务。
2025-10-15 10:40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已有超6000台无人配送车投入规模化应用,为100多个细分场景用户交付上亿件订单。随着智能技术与现代物流深度融合,在城乡经济循环中,无人配送车有了更多打开方式。
2025-10-15 10:20
不久前的国庆中秋假期,人形机器人俨然成为多地商场、工厂、医院甚至众多家庭的“明星”。这款名为Galbot的人形机器人来自银河通用,已正式“入职”该智慧工厂,承担自动质检、零部件分拣与搬运等复杂任务。
2025-10-14 09:57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印发了《云计算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5版)》(以下简称《指南》)。
2025-10-14 09:56
最长主跨跨径、最高主塔塔高、最大锚碇基础、最大主缆规模、最多车道数量……狮子洋大桥集齐了双层悬索桥的多个世界第一。
2025-10-14 09:55
13日18时0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试验三十一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10-14 09:53
日前从2025龙骨坡遗址学术研讨会获悉,龙骨坡遗址第5轮发掘获得的粪化石中,有几枚被确认为剑齿虎粪化石。
2025-10-14 09:51
十多位国内外医学“大咖”在接受“新华深读”栏目采访时表示:结节检出率升高,核心原因是检查设备精度的显著提升,让过去难以发现的微小结节“无所遁形”。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和体检普及度的提升,甲状腺、乳腺及肺结节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
2025-10-13 10:26
现有将聚合物转化为金属或陶瓷的技术,往往会导致材料多孔、强度不足,而且部件会出现严重收缩,导致变形。这种3D打印工艺实现了从“制造零件”到“生长功能”的跨越,有望为航空航天、生物医疗、机器人等领域带来新的变革。
2025-10-13 10:24
一个国际科研团队在9日出版的《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发表研究称,他们首次拍摄到两个黑洞相互环绕运行的无线电影像。由芬兰图尔库大学天文学家领衔的研究团队,瞄准一个异常明亮的星系核心中心区域名为OJ287的类星体,成功拍摄到其中两个黑洞相互绕行的珍贵画面。
2025-10-13 10:2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