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村里环境变好了,游客变多了。”身为下姜村的一员,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枫树岭镇下姜村党总支副书记姜国炳对旅游带给家乡的变化津津乐道,他是乡村旅游的受益者,也是参与者和助推者。
曾经的下姜村是远在深山的贫困村,20多年来,乘着浙江省“千万工程”的东风,下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像姜国炳一样的村民,在发展乡村旅游的事业中受益。
7月24日,在云南昆明举办的2024年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围绕“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农民主体、农民收益”“因地制宜、突出特色”3个主题,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代表、县域旅游代表、行业专家代表、乡村旅游质量提升行动参与机构代表结合实际工作分享经验、建言献策,表示要聚焦旅游服务美好生活、促进经济发展、构筑精神家园、展示中国形象、增进文明互鉴五大使命,通过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激发乡村内生动力,让乡村更有味道、“乡愁”更有内涵。
融合显生机
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村BA”借着互联网传播火爆“出圈”。热火朝天的篮球比赛盛况,淳朴热情的民风民俗,展现了台盘村村民的奋斗精神。人们透过屏幕看到了中国农村幸福生活的缩影,也看到了乡村振兴的蓬勃生机。
台江县委副书记、县长杨德昭介绍,台江将“村BA”的热度与当地“苗族姊妹节”“苗族舞龙嘘花习俗”“苗族独木龙舟节”等特色民族节庆活动相呼应,不仅让当地群众乐在其中,让游客也能参与其中。台江构建了新型主客共享旅游空间,推动文体旅深度融合发展,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乡村旅游不仅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振兴乡村的特色产业,也日益成为推进文旅深度融合的有生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乡村旅游人次从近8亿跃升到30亿,年均增速超20%,乡村旅游已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兴产业。2024年“五一”假期,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游客共计1.72亿人次,同比增加8.9%。
人才是关键
“住海草房、吃渔家饭、当渔家人”——山东省威海市荣成市宁津街道推出的乡村旅游特色品牌助力荣成2023年接待游客量突破300万人次,带动群众增收2亿元。通过发挥统筹协调职能,整合丰富资源,宁津街道镇村联动实现乡村旅游提质升级,走出了一条以渔家文化为特色的乡村旅游道路。
发展过程中,人才是关键。宁津街道党工委委员鞠伟介绍,当地通过实施“荣归故里”计划,吸引返乡创业年轻人130多人,带动全街道旅游产业就业5000余人;开设“农民大讲堂”,遴选优秀旅游经营户作为培育对象,年开展专业培训100余次,完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训8000多人次;打造2000多人的志愿服务队伍,充分激发群众参与旅游、服务游客的热情。
一批乡村旅游带头人行走在乡村,有力推动当地乡村旅游发展。当前,乡村旅游对全国农民在地就业贡献率超35%。乡村旅游不仅将贫困地区文化自然资源禀赋转化为旅游经济后发优势,还创新打造了深受群众喜爱的旅游产品,让旅游产业成为乡村经济的重要组成,成为凝聚各方力量助力乡村振兴、推进文旅融合的桥梁和纽带。
让农民受益
“有家的地方有工作,有工作的地方有家。”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教授保继刚带领团队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新街镇阿者科村实施乡村旅游扶贫计划——“阿者科计划”,牢牢把握农民是主体、让农民受益的导向,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在保继刚看来,村民是旅游吸引物的创造者,理应把权利还给村民。这一思想不仅体现在保继刚多年的学术研究中,亦在“阿者科计划”的实践中一以贯之。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赵国良介绍,云南积极探索土地流转、入股分红、资产租赁、以工代赈等旅游反哺农业的合作模式,坚持以农民为中心,坚持农民是决策主体、建设主体、受益主体和运营主体,发展培育组织机制、乡村建设机制、经营机制、利益分配机制,把产业增值收益和就业岗位更多留在农村、留给农民,确保脱贫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同时,抓好“万名文旅人才”培养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开展乡村旅游人才培训,近三年来参训人员超37个工种20万人次,为乡村建设了一支懂旅游、留得住、能干事的人才队伍。乡村旅游带动全省农民直接就业65万余人、间接就业458万余人,全省4340个开展旅游接待的行政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534元。
引入新业态
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郑晓燕介绍,乡村旅游强化文化引领、旅游带动、要素聚集、艺术赋能、廊道串联、综合保障,陕西省通过大力实施乡村旅游精品工程,让三秦大地生机盎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覃川表示,清华美院积极响应文化和旅游部乡村旅游艺术提升行动倡议,秉持“为生活而艺术,为民生而设计”的理念,在内蒙古阿尔山、浙江安吉、北京平谷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赋能乡村振兴活动,为乡村旅游不断融入新资源、新业态。数字平台企业联合各地文旅机构,以丰富技术应用场景、提升数字能力素养、促进产品供需对接为目标,让数字提升行动成为各地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升级的重要抓手,为旅游创新发展注入动能。
近年来,全国各地乡村因地制宜,挖掘文化内涵、发挥生态优势、突出乡村特点,开发了类型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以乡村旅游重点村镇、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国际乡村旅游目的地、乡村旅游集聚区为支撑的乡村旅游点、线、面互动发展格局日趋完善,乡村旅游产品供给不断优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服务质量不断提升,以农民为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健全,乡村旅游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独特优势和综合效益不断凸显。“乡村旅游为众多发展受限的乡村找到出路,为百姓找到开启幸福生活的钥匙。”姜国炳说。(本报记者 李 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