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支撑高校教育高质量发展
首页> 地方频道> 教育 > 正文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支撑高校教育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文化报2024-07-29 09:0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受到高度重视。现阶段,高校教育正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凭借深厚的内涵底蕴与广泛的现实基础,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教育资源。然而,纵观当前高校教育实践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如受应试思维、就业形势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在教育理念层面不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受知识本位影响,在课程安排与内容设置层面尚未形成完善体系;受传统思维影响,教学方式较为滞后、教师教学方式相对传统等,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融入。对此,高校应从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等方面入手,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荣誉感,从而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传承,推动高校教育高质量发展。

  转变思想观念

  彰显以文育人

  文化育人,理念为先。教育理念是指教育主体在具体教育实践中形成的有关教育问题的理性认识,对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使得高校教育的传统发展模式发生明显改变。针对当前高校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的问题,高校需要先转变思想观念,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与地位,立足自身发展树立“以文育人”的教育理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有机融入。

  以教育部门为引领,提升高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近年来,在建设文化强国进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备受重视。高校作为培养现代化高素质人才的主要阵地,应深刻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推进大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体化建设。这意味着高校需要主动承接中小学教育,培养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探究能力。各级教育工作部门党委与教育行政部门应充分发挥宏观层面的组织领导作用,制定相应的评价机制与督导机制,动态监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情况。

  以高校教师为主体,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研究。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实施者,其教育理念直接影响高校教育教学效果。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教育工作而言,高校应通过开办专题讲座、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等形式,引导教师切实转变思想观念,真正在内心深处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同时,鼓励教师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专题研究,为高校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与学理支撑。由此,以坚定的文化教育理念引导教师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创新教育活动。

  完善课程体系

  推动文化融入

  文化育人,课程为基。课程体系是高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内容总和,是学生学习的载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教育的必要渠道。可以说,课程的完善程度直接关系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效果。

  基于课程整合理念,实现精准融入。所谓“课程整合”理念,即基于育人视角,寻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已有课程之间的契合点,进而实现二者有效融合。以高校思政教育为例,以往的思政教材与课堂教学或多或少涉及传统文化内容,但细究发现,其内容比较局限,同时停留于表面堆砌,未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制约着课程建设步伐。对此,高校应立足整体性思维对思政教材中的各个模块进行分析,利用现代大数据技术精准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选择适合的文化要素融入其中。例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一节的教材编写中,在“天下为公”儒家文化的基础上,融入指向一致的革命文化、红色文化等。

  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优化课程结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庞大、内涵丰富,能够充分满足当代大学生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因此,在课程建设方面,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科课程以外,还可以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开设专门的文化课程,实现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有机结合。高校需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意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群体的教育作用,构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参照高中阶段提出的“学习任务群”理念,在课程建设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划分为不同课群,如价值课群、学理课群、学术课群、艺术课群等。其中,价值课群由能够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立场与价值认知的传统文化组建而成,有利于深化学生文化认同、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学理课群由能够体现家国情怀、社会运行规则等的传统文化组建而成,有利于提高学生明辨是非、以史为鉴的能力。这两类课群可以作为必修的通识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学术课群侧重于以跨学科思维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各学科、各门类知识;艺术课群则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感悟、理解与品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风范与精神内涵。这两类课群可结合具体的文化类别设置为选修课程,满足学生需求。

  创新教学方法

  提高教育实效

  文化育人,教法为本。教学方法是教师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效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为高校教育提供了新机遇,使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得以丰富,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也亟待创新。

  以学生为主体,落实以学生为本。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渠道,但在以往教学实践中,教师习惯以灌输式教学方法为主。对此,教师应不断探索新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拉近学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对于已经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科课程而言,可围绕学科知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共通点,开展专题讨论、文化导读、研学活动等,以多样化教学形式调动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对于专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而言,在教学方法上要更加重视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度,以打破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刻板印象。例如,引导学生开展项目式学习,使学生在主动查阅资料、准备方案、分享成果的过程中,切实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运用情境教学法构建多重角色体验;与专题讲座、文艺表演、艺术展览等实践活动结合,帮助学生直观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

  以现代技术为手段,拓展教学深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积淀中产生一些较为抽象、意蕴深刻的内容,高校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新教学方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数智化,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一方面,加强在线教学平台建设。依托慕课、学习强国、超星学习通等公开在线学习平台,以动态化、立体化形式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中,便于学生随时随地学习相关知识。另一方面,营造真实的课堂教学情境。教师应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将难以理解的文化内容,以更加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语言展示给学生;借助VR虚拟技术创设与之相关的仿真文化环境等,强化学生学习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效果。

  培育教师队伍

  提升综合素养

  文化育人,教师为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具有价值性与文化性的内容体系,对于高校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高校教师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引路人,其综合素养关系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进程。因此,高校应致力于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教师队伍,提升教师综合素养,从而为高校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主体力量。

  在内容上,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针对性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高校应遵循“学古而不泥古”的原则,结合教师实际发展需要,挖掘并深度加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为教师综合素养提升提供明确的学习资源。具体来说,大致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分为以下三种: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我国漫长而艰辛的奋斗历程中、在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形成无私奉献、开拓进取、爱国主义等思想信仰,为高校教师养成高尚师德提供重要借鉴,同时与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相契合。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囊括几千年来圣人先贤们的智慧,流传至今的中华经典更是教师提升自我修养的重要源泉。以典型的“四书”为例,可以帮助高校教师明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教育目的,掌握“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学习“吾日三省吾身”的学习态度等,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同时,针对不同学科知识,经典著作有助于教师知识水平的提升,如地理名著《水经注》、数学专著《九章算术》等。三是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师不应仅局限于传统固化的理论讲解,应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意味着教师需要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对此,高校应结合当地条件组织教师参加传统节庆活动、民间习俗等,为开展实践教学积累经验。

  在方式上,营造全方位的学习环境,进行常态化培养。高校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可利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数字化整理与储存。同时,搭建线上教师成长平台,以便教师根据自身需要主动学习提升。同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教师日常工作中。例如,在党建活动与例会活动等常规活动中组织教师共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师教研活动中组建专门的项目小组或学习共同体;鼓励教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灵活融入课堂教学中;打造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班级文化等,以此帮助教师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认知与合理运用。

  综上所述,在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历史演进中所诞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内涵底蕴。在文化多元化的当下,高校作为培养高质量人才的主要阵地,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大学生民族认同感、文化认同感与文化自信心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凭借独特的精神内涵与广泛的现实基础具有重要教育价值,是高校教育高质量发展中不可替代的教育资源。因此,高校要从革新教育理念出发,逐步完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培育教师队伍等,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奠定良好基础。

  (作者:郝红梅,系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讲师)

[ 责编:邱晓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黑龙江开行首趟民族非遗文化列车

  • 西部科学城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国家癌症中心研究团队通过对全球胃癌流行病学进行系统分析,发现早发性胃癌呈上升趋势,年轻人群的患病风险日益增加。这一疾病模式的转变对全球胃癌防控策略提出了新挑战。
2025-01-10 09:25
9日,记者从中北大学获悉,该校孙友谊教授团队利用胶体化学体积排斥作用,并结合二维片状纳米材料剥离新方法,实现了石墨烯高效宏量制备。相关成果日前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2025-01-10 09:21
2024年,气象部门共建成27个国家气候观象台和8个国家大气本底站,实现气候关键区全覆盖;累计建成7.6万余个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实现全国乡镇全覆盖,地面站网布局不断优化。
2025-01-10 09:15
天津大学教授胡文平、王雨、吴煌与诺贝尔奖得主詹姆斯·弗雷泽·司徒塔特教授合作撰写的论文《动态超分子扭棱立方体》1月9日在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文章介绍了他们在光电功能的手性阿基米德多面体的构筑上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
2025-01-10 09:14
9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教授陈春飞携手长江大学教授刘勇胜、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教授斯蒂芬·福利等科学家,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
2025-01-10 09:13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医用光谱质谱研究团队发展多培养基方法,研究并获得了肺癌细胞可重复的特征挥发性有机物,有望用于肺癌闻诊新技术开发。
2025-01-09 10:19
大模型通常具有高度的通用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已经在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和语音识别等众多领域大放异彩。
2025-01-09 10:10
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推动下,该局联合各省地勘单位和矿业企业,于全国范围内展开找矿集中攻坚行动,在四川、新疆、青海、江西、内蒙古等地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锂辉石型、盐湖型、锂云母型锂矿新增资源量均超千万吨,使我国锂矿储量全球占比从6%提升至16.5%,排名从世界第六位跃升至第二位。
2025-01-09 03:10
《自然》1月9日发表的一项研究评估了淡水动物群的灭绝风险,涵盖了2.3万多个物种,发现被研究物种中约24%面临灭绝风险。
2025-01-09 09:59
随着数字技术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文化传承与创新迎来了新机遇。
2025-01-09 02:05
过去一年,怀柔科学城进入“运行为主”新阶段。2025年,怀柔科学城将持续做好“科学、科学家、科学城”三篇文章,加速形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效应,“十三五”时期布局的29个设施平台将全部试运行。
2025-01-08 09:43
屈膝、下蹲、从托盘上稳稳夹起6公斤的物料箱平举至胸前,倒退、转身、小步走向左后侧的无人物流车拖车旁,精准对位,低头、屈膝、弯腰,将物料箱放在拖车上,然后转身回到托盘前,继续搬运……
2025-01-08 09:36
基础设施是城市的骨骼,是城市安全与发展的“生命线”。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2025-01-08 09:35
天寒地冻的小寒时节,攀西大裂谷却是另一番景象。四川省攀枝花市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阳光灿烂,中午的气温超过20摄氏度。
2025-01-08 09:31
1月7日,记者在2025年全国知识产权局局长会议上获悉,2024年我国知识产权量质齐升。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达到475.6万件,成为世界上首个突破400万件的国家。
2025-01-08 09:30
褚智勤团队联合香港大学教授林原、北京大学教授王琦、南方科技大学助理教授李携曦,开创了一种金刚石剥离技术,可获得超薄且超柔韧的金刚石膜——它就像一张纸一样可以卷起来。
2025-01-07 09:56
科技创新是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唯有高效、顺畅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才能让知识资本真正成为发展的不竭动力。
2025-01-07 09:51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6日发布消息,该校研究人员领衔编撰的《2024年全球水监测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气温再创纪录,全球水循环出现变化,导致更多极端天气、严重洪水与干旱。
2025-01-07 09:50
安徽工业大学教授曾杰、教授刘明凯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教授李洪良合作,验证了一种通过界面锚定策略精准调控单原子之间距离的通用方法。
2025-01-07 09:47
全球质量最高的现代栽培种甘蔗高度复杂基因组被绘制,为今后甘蔗功能基因的挖掘提供了重要基础性支撑。
2025-01-07 09:4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