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千里北疆,横亘天地间。西辽河水,源远流长。流经之地有了花朵芬芳、有了草原无垠、有了西辽河文明的根脉,有了草原人民交往交流交融史上最为厚重的印记。
近年来,内蒙古通辽市宣传战线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在民族团结进步宣传工作中以多角度、多方位、多形式的“花样”话筒,持续讲好通辽民族团结的好故事,传播通辽民族团结的好声音,在辽阔的通辽大地唱响了一首首来自辽河两岸,带着新鲜泥土气息的民族团结进步的欢歌。
政策引领小广播 传播通辽民族团结好声音
通辽是中华文明三大发祥地之一西辽河文明的核心区域,自古就是多民族互助共生、和谐相融的热土,43个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各民族亲如一家的文化根基,不仅繁荣了中华文化,更丰润了通辽各族人民的精神血脉。
年初以来,市委宣传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的部署要求,注重政治引领的宣传教化作用,将政治理论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党性修养提升等工作融入民族团结进步学习宣传工作中,深入开展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课宣讲和主题党日活动,真正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到每一个基层党组织、落实到每一名基层党员干部中。
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纳入《2024年全市县处级以上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重点内容安排》,纳入市委理论中心组专题学习计划,以政治学习活动促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深入开展,有力推动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落实。为使民族团结进步政策宣传全覆盖、无死角,市委宣传部充分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大喇叭”广播站等,常态化组织分众化、对象化理论宣讲。在城乡基层,开展线上线下宣讲6000余场,受众近20万人次,通过“大喇叭”广播站切实将民族团结的时代强音,响彻广袤的科尔沁草原各族群众心坎上。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纳入社科重点课题,以西辽河文化为重点,大力实施北疆文化研究工程,成为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又一举措。目前,已经完成《通辽市打造北疆文化品牌的实践路径研究》等4项重点课题成果,推出历史文化传承创新课题成果14项,中华文明起源研究2项课题获批自治区社科基金立项。编纂《北疆文化品牌的华彩乐章——西辽河文化》《草原丝绸之路》《通辽地名文化》《通辽市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录》等,在中华民族探源,民族交往融合、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等方面不断加深研究。
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置于高位推进,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宣传思想文化各项工作有机结合,创新举措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在广播《972帮你问》栏目对《内蒙古自治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分众化宣传手册(此手册分为党员干部篇、城镇居民篇、农牧民篇、青少年篇、问答篇)进行播读,已播读35期。
思想政治引领的学习宣传犹如一个小广播,将党的民族团结进步好声音送达到了每一个基层党组织,传播到了每一名党员的心坎上,促使通辽各族群众进一步坚定了对党的信心、对党的认同,始终坚定不移地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广开言路大宣讲 讲好民族团结的好故事
广袤草原,游客们醉心于民族特色歌舞、服饰表演、非遗技艺展示,近距离感受民族风情;
繁华城市,“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宣传及各种文化活动随处可见;
偏远牧区,马背宣讲队成员策马奔腾在草原上,为牧民送去最新的民族理论和政策知识;
……
讲好民族团结的故事、讲好通辽多民族团结进步的故事,关系到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对促进民族团结和长治久安也具有重大历史意义。为此,市委宣传部以分众化的宣讲助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他们从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民营企业、农村牧区基层干部群众等各行业以及获评的先进典型中,挑选宣讲员组成一支各有所长的宣讲“大军”,深入农户家中、房前屋后、田间地头,开展点对点、面对面微宣讲。目前,这支队伍已经发展到7322人。
按不同的受众群体有针对性地选派宣讲员,常态化组织开展“七进”宣讲,是通辽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工作的又一举措。“宣讲+理论”“宣讲+政策”“宣讲+文艺”“宣讲+志愿服务”……通过不断丰富宣讲形式,为机关干部送理论,为企业职工送政策,为基层群众送文化、送服务。截至目前,全市上下共开展各类理论宣讲14293场次,受众54万人次。
教师讲给学生听,既有宏观又有微观、既讲故事又讲道理,为学生上了一节深入浅出的思政课。机关干部讲给干部听,在工作中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拥护“两个确立”、践行“两个维护”并将所见所闻、所想所感讲给大家听,用故事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信念、自觉践行。街道社区工作者和镇村干部用朴实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向广大基层群众传递党的政策,让群众真切感受党的政策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在一次次生动的宣讲中,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植入骨髓、嵌入灵魂,增强了各族群众对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认同和对祖国大家庭的热爱。
为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市委宣传部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客户端等多种媒体、多种形式,持续开设《石榴花开别样红 籽籽同心一家亲》《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深走实》《共育团结花 共享幸福果》《石榴花开同心筑梦—通辽全力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等专题专栏,讲述一个个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生动感人故事,传播通辽民族团结进步的好声音的同时,也产生一批优秀新闻作品,年初以来,各专栏平台共推出《凝心聚力齐奋进 美美与共话团结》《民族融合的多彩画卷》等相关稿件3380篇。其中520余篇报道在人民日报、新华社、央广网、内蒙古日报等上级媒体刊发。通过外部媒体的宣传,通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形成了连点成线,串线成面,向各领域拓展,向全社会覆盖的良好局面。
为凝聚强大的精神动力,市委宣传部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建设“好人之城”“诚信之城”“书香之城”“志愿之城”。持续推动模范典型进公园广场、街道社区小区、文明实践所站等各类点位1200余处,开展“榜样就在身边”模范典型事迹宣讲活动,扎实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常态化推进群众精神文明建设,组织开展“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用餐”等文明引导行动。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全市累计建“文明团结超市”184个,年初以来运用积分兑换的方式激励嘉许1300余人次,鼓励基层群众参与文明实践活动。宣传贯彻落实《通辽市移风易俗条例》,开展“文明新风进万家”全市农村牧区移风易俗故事汇、好家风好家训征集等活动,引导各民族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
环绕立体声 发出民族团结进步最强音
在辽远而深邃的科尔沁草原,有一种灵魂般的旋律,悠悠回荡在每一寸土地之上,这便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尔沁民歌。炎炎夏日,恰逢“通辽第二届西辽河文化节”,在市民广场上,一曲旋律动人的《四海》,让市民们见证原汁原味的科尔沁民歌的“天花板”。这一场“西辽河文化”擂台赛,也让现场观众亲身体验这份源自民族的艺术魅力。正如内蒙古民族大学的白呼和同学所说:“民族文艺是展示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这个伟大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和深邃的精神世界。”这份源自民间的艺术瑰宝,必将会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绽放光彩,成为连接各族人民情感的桥梁,传承和弘扬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
通辽市委宣传部不仅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到全市群众文化活动中,也深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以细流灌溉式宣传教育,推进民族政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做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有课时、有活动、有教师、有教材“四个落实”,不断夯实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根基。通过民族文化丰富校园文化,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激发师生的民族自豪感,使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有坚实的落脚点,营造了“平等、团结、进取、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如在校园里搭建民族团结雕塑作品,建设象征民族团结的石榴籽园,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长廊、教育园地等,在学校建筑物墙壁、楼道等刷写宣传标语,通过造型设计、作品展示等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宣传,润物无声,久久为功。
以传统文化润心,播撒民族团结的“石榴籽”。通辽市委宣传部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基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挖掘整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实资料,推出图书《文明太阳升起的地方》《西辽河长歌》,推出宣传片《巡礼西辽河》等,全市9支乌兰牧骑编创排演优秀作品67件。同时精心举办了深化“北疆文化”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时代风度—中国美术家作品展”“蒙古马精神颂百米长卷主题书画雕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弘扬北疆文化”群众文化惠民系列活动等,热情讴歌了全市各族群众和睦相处、和衷共济的幸福美好生活。
时间的如椽巨笔,绘写了雄浑壮美的团结画卷;前进的嘹亮号角,鼓舞着勇毅前行的奋斗步伐。一个个齐心聚力、催人奋进的故事还在上演,一声声坚实有力、激情澎湃的足音铿锵不绝。各族群众情同手足、亲如一家。通辽大地,石榴花开繁似锦。这,正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好注脚。
作者:康桂君 何春红
来源:通达融媒
编辑:王星
一审:沙仁图雅
二审:张剑锋
终审:阿力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