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万千气象看中国·北疆绿潮奔涌】治沙的“磴口模式”
首页> 地方频道> 要闻 > 正文

【万千气象看中国·北疆绿潮奔涌】治沙的“磴口模式”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2024-06-19 14:43
【万千气象看中国·北疆绿潮奔涌】治沙的“磴口模式”

《北方新报》(2024年6月19日04版)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磴口县与阿拉善盟交界处的刘拐沙头,是沙漠与黄河“握手”之地。如今,这里是磴口县乌兰布和沙漠大会战的“一号高地”。站在沙丘高处眺望,只见绵延的沙地里,一排排草方格向远处延伸,形成一张巨大的网络,锁住了流动的沙丘。

  治沙工人贾树清和同伴们已经在这里工作了几个月,他要将干麦草撒在沙地上,再用工具将其嵌入沙地形成一个个方形的格子,这就是固沙的草方。等固定住流动的沙丘,就可以在草方格里栽种植物了。

【万千气象看中国·北疆绿潮奔涌】治沙的“磴口模式”

贾树清在种草方格

  “这里的沙漠寸草不生,沙头大,风更大。一刮大风,沙丘就像翻跟头似的,一个接一个翻进黄河。”贾树清向记者讲述了生活在乌兰布和沙漠里的体验。“三天不刮风,不叫三盛公。”这是曾流传于磴口县的俗语,也是上世纪50年代初河套地区老百姓真实的生活写照。

  磴口县位于黄河“几字弯”顶端,是西沙东移的主通道和华北、京津等下风口地区沙尘暴的尘源地之一,也是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北方防沙带”及乌梁素海流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境内有乌兰布和沙漠426万亩,占县域总面积的77%。可以说,磴口县是守沙要塞,更是治沙前沿。上世纪50年代,磴口县全县森林覆盖率仅为0.04%,被称为“无木之地”。因饱受流沙侵害,当地村民被迫迁徙外地、背井离乡。

  “向沙漠进军!”面对风沙肆虐、掩埋农田、沙逼人退的威胁,磴口县第一任县委书记杨力生带领群众,展开了一场全县动员、全民动手,有计划、有组织、有措施的群众性大规模防沙造林行动。

  几十年的不懈努力,磴口县在沙地里摸索出治沙的真本事。75年来,磴口县建成了闻名全国的308华里防沙林带,参与了京津风沙源二期工程、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内蒙古西部荒漠综合治理等项目。

【万千气象看中国·北疆绿潮奔涌】治沙的“磴口模式”

沙漠里种植了肉苁蓉

  从黄沙漫漫到绿意葱茏、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一代又一代防沙治沙人锲而不舍,持续推进产业治沙、生态富民、绿色发展,形成“一种精神传承、两山理念引领、三生共赢发展、四方主体参与、五域系统施治”的防沙治沙“磴口模式”。

  “沙区林草覆盖率由过去的0.04%提高到现如今的37%以上,重度沙化土地减少78%,向黄河年输沙量降低94.7%。过去,乌兰布和沙漠每年向黄河输沙量7700万吨,现在减少至370万吨左右。”磴口县防沙治沙局党组书记、副局长韩应联介绍说。

  近年来,磴口县大力发展“光伏+沙漠+农业”“光伏+沙漠+林草”等“新能源+”生态治理模式,积极打造磴口县乌兰布和沙漠千万千瓦级光伏能源基地,实现固沙面积35万亩,走出一条乌兰布和生态光伏治沙的新路子。

  2021年,磴口县成为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为全国荒漠化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巴彦淖尔经验”。2023年7月,《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关于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的决定》中提出,“要坚持科学治沙,推广磴口模式及光伏治沙模式等治理模式”。

  截至目前,磴口县沙产业年产值突破10亿元,累计吸引社会资金75.5亿元,完成生态治理面积80多万亩,在210万亩的乌兰布和沙漠上写下了生态建设的华美篇章。

【万千气象看中国·北疆绿潮奔涌】治沙的“磴口模式”

磴口治沙的最前沿

  如今,巴彦淖尔市还与鄂尔多斯市、乌海市、阿拉善盟等毗邻盟市开展联防联治,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工程,合力打造世界荒漠化防治与绿色发展样板。

  防沙治沙与系统治理、光伏产业、有机奶业、特色农业、全域旅游五大工程,使一个全民接力、全民治沙、项目治沙、产业治沙到科技治沙、光伏治沙的新时代防沙治沙“磴口模式”见行见效。

  磴口县,正努力创造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打造治沙新样本。

  文·摄影/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首席记者 查娜牛天甲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网络法治建设高质量发展 中国网络法治三十年大事记三

  • 第八届中国—亚欧博览会开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Open-ST平台为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精度。
2024-06-27 10:33
25日至26日,以“空间智能 新质引擎”为主题的2024空间智能软件技术大会在北京举行。
2024-06-27 10:31
26日,全球首列用于商业化运营的碳纤维地铁列车“CETROVO 1.0 碳星快轨”,在青岛正式发布。
2024-06-27 10:30
如何统筹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贵安新区数据中心集群积极探索,走出一条绿色节能低碳之路。
2024-06-27 10:29
OpenAI当天发表声明说,原计划6月底向ChatGPT付费用户小范围开放语音助手功能,但现在认定仍需一个月才能“达到发布门槛”。
2024-06-27 10:25
6月24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作物高光效功能基因组创新团队,揭示了位于水稻籽粒细胞内的河马信号通路联合介体激酶模块调控水稻籽粒大小的新机制。
2024-06-26 10:35
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研究团队报告称,韦布望远镜的数据揭示了5个星团,每个大小约1秒差距(约3.26光年)。研究团队总结说,这些发现表明星团形成和反馈可能塑造了再电离时期的星系特性。
2024-06-26 10:34
6月25日,嫦娥六号安全回家。中国电科为嫦娥六号配备了系列测控及卫星通信手段和搜索定向设备等,为“嫦娥”旅途安全和月球样本安全保驾护航。
2024-06-26 10:30
6月24日上午,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
2024-06-26 10:28
嫦娥六号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月球背面采样返回,是我国建设航天强国、科技强国取得的又一标志性成果。
2024-06-26 10:27
这次大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科技盛会。
2024-06-25 09:45
今年6月25日是“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原院长邓稼先诞辰100周年。
2024-06-25 09:50
北斗导航系统辅助智能农机自动驾驶,网约农机平台对接种植户和农机手需求,节水灌溉应对持续高温干旱天气……
2024-06-25 09:49
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科技自立自强。
2024-06-25 09:48
与会代表表示,新征程上,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增强做好科技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只争朝夕、埋头苦干,一步一个脚印把科技强国战略目标变为现实。
2024-06-25 09:4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