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探访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走近神秘海昏 领略大汉气象
首页> 地方频道> 文化 > 正文

探访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走近神秘海昏 领略大汉气象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24-02-27 10:27

  用金色印泥在“尽备大福”门贴上“点龙睛”,乘坐汉风马车拍照打卡,收集不同主题的定制五铢钱……今年春节期间,江西南昌汉代海昏侯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人气火爆,精彩展览和丰富活动为广大游客带来难忘的体验。

  汉代海昏侯国考古遗址由海昏侯国国都紫金城城址、第一代海昏侯刘贺墓园、城址西部及南部墓葬群组成,是中国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格局最完整、内涵最丰富的汉代列侯国都城聚落遗址。其中,海昏侯刘贺墓被评为“2015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汉代海昏侯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2020年9月开放,规划范围约12平方公里,包括遗址博物馆区、墓葬展示区、紫金城展示区、考古预留区、入口功能区、历史体验生态休闲区六大功能区。在这里,不仅可以了解海昏侯刘贺的故事,还能走近波澜壮阔的汉代历史,感受繁荣灿烂的汉文明。

  历史之音

  沿着紫金大道进入遗址公园,浓厚的汉文化气息扑面而来。高大的汉式城阙巍然矗立,金色龙辇仿佛穿越历史之门疾驰而来,白色环形的游客中心形似玉璧,象征“瑗璧礼天”,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以刘贺墓出土的龙形玉器为原型建造,好似一条苍劲的虬龙盘卧于山光水色之间。

  走进博物馆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刘贺铜像,背后的巨幅铜版画介绍了刘贺从王到帝、由帝变民、再由民成侯的故事。

  刘贺(公元前92年—公元前59年)是汉武帝刘彻之孙,第一代昌邑王刘髆之子。公元前74年,汉昭帝驾崩,无子。年轻的昌邑王刘贺被拥立为帝,在位27天即遭大将军霍光废黜,回到山东昌邑封地。公元前63年,汉宣帝下诏将刘贺封为海昏侯,在南昌以北的豫章郡海昏县建立侯国。据史书记载,海昏侯国历经四代。东汉永元十六年(公元104年),海昏县被分拆成两县,海昏侯国被废。

  博物馆基本陈列“金色海昏——汉代海昏侯国历史与文化展”分成上下两篇。上篇“豫章海昏”,共有汉豫章郡、海昏侯国、刘贺世家3个单元。下篇“王侯威仪”,分为车辚马啸、礼乐宴飨、衣妆盛饰、堆金聚币、闲情雅趣5个单元。

  在一楼展厅中央独立展柜里,陈列着刘贺墓出土的“南昌”铭文青铜灯,这是迄今在江西发现最早的有关南昌的实物资料。

  汉初,刘邦推行郡国并行制度。公元前202年,在淮南国中分立豫章郡,郡治南昌,下辖南昌、海昏等18个县。豫章郡治取名“南昌”,意指“昌大南疆”“南方昌盛”。

  考古研究确认,位于南昌市新建区铁河乡陶家村西的紫金城城址为汉代海昏侯国都城遗址。展厅里的沙盘模型、鸟瞰图等展示了紫金城的布局。城址平面呈近长方形(东南部内凹),总面积约3.6平方公里,为内外双重城,四周有城墙与护城河(壕)。内城位于外城东城墙内侧,面积约14万平方米,由东城、西城组成,内设宫殿区,城内水路与陆路交错。

  “紫金城城址保存完整,筑城风格独特,为研究汉代侯国都城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管理局党工委书记夏清平介绍。

  汉代盛行厚葬,诸侯王袭爵位不久就会营造自己的墓园。海昏侯刘贺墓园位于紫金城外西南角墎墩山,呈梯形,面积约4.6万平方米。刘贺墓园是迄今发现保存最好、结构最完整、功能布局最清晰、拥有最完备祭祀体系的西汉列侯墓园,也是长江以南地区发现的唯一带有真车马陪葬坑的墓葬。刘贺墓及侯夫人墓坐北朝南,位居墓园中心,周围7座祔葬墓埋葬了刘贺的未成年子女、姬妾,此外还有配套祭祀建筑(祠堂、寝)、吏舍、门阙、园墙、水井等。

  “刘贺墓园自2011年开始考古发掘以来,共出土1万余件(套)文物,包括金器、玉器、青铜器、漆木器、竹简、木牍、陶器等,是汉代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科技水平的真实写照。”夏清平说。

  造物之心

  千年沧海桑田,汉代海昏侯国和墓葬区都沉到了鄱阳湖底,直到清代晚期才逐渐浮出水面。“正是因为这样,海昏侯墓才躲开了天灾人祸尤其是盗墓的侵害,让今人能一窥全貌。”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南昌西汉海昏侯墓考古发掘领队杨军说,“直到现在,我们还在进行海昏侯墓的文物保护修复和实验室考古研究工作。目前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里展出的文物,大概只占出土文物的十分之一。”

  即便如此,目前已经展示的上千件文物,亦如斑斓多彩的拼图,拼接成一幅壮丽的历史画卷。

  博物馆里展出的大量金器让观众叹为观止。据介绍,刘贺墓出土黄金器物总数达478件,其中饼金385件、褭蹏金(俗称“马蹄金”)48件、麟趾金25件、钣金20件,共计约115公斤,是迄今中国汉墓考古发现黄金数量最多的一次,见证了西汉“黄金时代”。刘贺墓中的金币涵盖文献记载的汉代所有金币品种,其中钣金为首次发现。

  褭蹏金、麟趾金是汉武帝根据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发生的祥瑞事件铸造的黄金纪念币,采用花丝镶嵌工艺制作出精美纹饰。这种带有地中海文明色彩的工艺经古丝绸之路传来,融入汉代官铸金币中,见证了东西方文明交流。

  展厅里还有许多玉器、宝石和银器,羱羊纹银马珂、狼形与熊形玉饰、缠丝玛瑙管珠、六棱水晶珠等,体现了古人精湛的工艺和审美情趣。

  在“礼乐宴飨”展区,一对青铜雁鱼釭灯造型巧妙,引人注目。两只曲颈的大雁并立,口中各衔一条鱼,鱼身为灯罩,下为灯盘,一侧附有灯柄,轻轻转动就能控制灯盘,调节灯光亮度。讲解员介绍,燃灯后,烟气顺着鱼腹进入大雁的颈部,再进入腹部,被装在雁腹中的水稀释、过滤,烟气不会外溢。此灯与国宝级文物长信宫灯的功能原理相同,反映了西汉工匠的巧思。

  刘贺墓主椁室西室出土的孔子徒人图漆衣镜堪称“镇馆之宝”。衣镜由镜背、镜体、镜掩(镜盖)、镜架等组成,木质镜背上绘有孔子及其弟子像,画像旁记述了人物的生平事迹。此镜原件目前处于修复阶段,展厅里展示了1∶1复制件,并将图像放大呈现。图像中,孔子身材高大,头戴小冠,身穿深衣长袍,腰部有束带,脚上穿翘头履,面目不清晰,但可见长须。几位弟子形象各异,符合史料中记载的人物性格气质。

  “这是目前发现最早的孔子及其弟子的画像,弥补了《汉书》中绘有孔子像的《孔子徒人图法》两卷亡佚的遗憾。”夏清平说。

  “刘贺墓出土的竹简木牍也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5200余枚竹简中占比最大的是儒家经典及训传,包括《诗经》《礼记》《论语》《春秋》《孝经》等,从中发现了佚失1800多年的《齐论语》,十分珍贵。”杨军介绍,江西省考古研究院与湖北荆州文保中心正在合作进行竹简木牍的保护修复,北京大学出土文献中心正在开展释读工作。

  据悉,一批极具汉代风韵的漆盘、漆耳杯等漆器已完成修复,达到展出条件。不久后,游客能在展厅近距离欣赏这些刘贺使用过的生活器具。

  文化之魅

  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除了展示各种珍贵文物,还运用多媒体和数字技术带给游客丰富多彩的体验。

  在错金神兽纹铜当卢展柜前的电子屏上,交龙、凤鸟、白虎等神兽纹饰动了起来,活灵活现,不仅让人领略到古代工艺的精巧,也能了解汉文化中有关神兽的知识。

  “夜幕降临,未央宫却灯火通明,喧闹声经久不息,长安城在宵禁中渐渐熟睡……”博物馆“遇见海昏”展厅播放的裸眼3D影片以刘贺当皇帝的一天为主轴,带着观众走进大汉王朝,了解汉代的礼仪、文化和娱乐活动。

  “墎墩苑—海昏藏宝”是在刘贺墓园考古遗址上建立的展陈,2023年12月全面开放。展区总建筑面积4255平方米,其中展示墓前祭祀建筑遗迹的半开敞式空间约2000平方米,展示刘贺主墓遗址、车马坑遗址的室内封闭空间约1960平方米。通过原貌展示、场景复原、数字演绎等多种手段,活化历史场景,增强游客的参观体验感。

  走进刘贺主墓上方的环绕式观景台,可以清晰看到整个土圹木椁墓的布局。墓坑上方,360度四面悬吊荧幕展现了刘贺墓园修建过程和汉代列侯丧葬礼仪,南侧墙面的升仙图艺术壁画表现了汉人祈愿死后升仙的观念。四周墙面展示刘贺主墓考古发掘及保护工作、文物保护修复成果等。外藏车马坑还原了考古发掘时的遗迹场景,让参观者仿若置身考古现场。车马坑出土驷马安车的复原模型与车马出行壁画相互映照,再现了汉代王侯出行的赫赫威仪。

  从文物中提取代表性元素设计文创产品,成为传播汉文化的新途径。海昏侯墓中一只镶玉漆樽上的熊形嵌饰,圆眼弯眉,咧开大嘴嬉笑,姿态颇像招财猫。它是古人心中的“招财神兽”,具有吉祥寓意。它被印在考古遗址公园的门票上,也出现在博物馆的墙面上,还被制作成绒布玩偶,深受游客喜爱。

  自汉代海昏侯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开放以来,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管理局便致力于以汉文化为核心,打造文化旅游的新IP。

  在公园邂逅汉服巡游队伍,到海昏食邑体验汉代宴饮礼仪,前往汉风集市挑选具有汉文化特色的精品……“海昏汉文化旅游月”活动已成功举办了三届,对汉代历史文化、饮食礼仪、日常生活等进行生动展示,让游客真切感受到汉文化的魅力。

  今年春节期间,公园接待游客数量创下新高。截至2024年2月17日,汉代海昏侯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累计接待游客超过442万人次,成为南昌文旅的闪亮名片。

  朱 磊

[ 责编:王宏泽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第九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在西安开幕

  • 运城盐湖呈现“调色盘”景观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指出,生物多样性是生命网络的经纬,更是人类文明的基石,而今这张网络正被快速撕裂。联合国也呼吁各国迅速编制与KMGBF目标一致的国家生物多样性战略和行动计划,并纳入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中。
2025-05-22 09:44
自然界中,鱼类能在水流复杂多变的水下灵活游动、避开障碍,主要得益于身体两侧能感知水流变化的侧线系统。
2025-05-22 09:42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离不开对自然资源的高水平保护和高效率利用。保护和利用好自然资源的奋斗路上,有哪些难忘的故事?
2025-05-22 04:35
与大科学装置近距离接触,聆听院士专家讲解科学前沿,沉浸式感受神奇的科学现象……近日,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届公众科学日活动举办,所属135个单位“开门迎客”,
2025-05-22 04:35
从闽北山乡到广袤神州,科技特派员制度历经20余载深耕厚植,已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2025-05-22 03:40
(解读人:王挺,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员,本文原载于《科普时报》)
2025-05-21 17:56
基于全基因组SNP的种群基因组学研究揭示,全球雪豹可划分为两大遗传支系:北部支系和南部支系。基因组水平评估发现,相比雪豹南部支系,北部支系的基因组杂合度和种群遗传多样性较低,这些特征与其演化历史及较小的有效种群大小相吻合。
2025-05-21 09:38
我国的甘肃皋兰什川古梨园系统、浙江德清淡水珍珠复合养殖系统、福建福鼎白茶文化系统三项遗产系统顺利通过专家评审,正式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2025-05-21 09:43
科学家发现,在线辩论中,GPT-4一类的大语言模型(LLM)如能根据对手的个性化信息调整论据,其说服力将比人类高64.4%。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的Francesco Salvi和同事分别将900名美国人与另一个人或GPT-4配对,使双方辩论各种社会政治议题。
2025-05-21 09:40
近日,清华大学李菂团队联合意大利、澳大利亚、德国等多国天文学家,综合“中国天眼”FAST和南非MeerKAT阵列望远镜的优势,对银河系球状星团进行了高精度的脉冲星偏振普查。
2025-05-21 09:37
人形机器人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外形特点,可以在很多工作空间实现与人类相似的工作效能,并能显著提升工作效率。
2025-05-21 09:36
研究团队综合了多种来源的观测和模拟证据,揭示了极地关键气候要素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北极气温以每十年0.68摄氏度的速率升高,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南极和青藏高原也呈现出明显增温趋势。
2025-05-21 09:35
生长素是第一个被发现的植物激素,几乎参与了植物生长发育调控的每个过程。
2025-05-21 09:33
科研人员近日首次公布在我国空间站发现一个微生物新物种,并将其命名为“天宫尼尔菌”,相关科研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上。
2025-05-20 10:24
一项研究首次揭示了肺活量从童年到老年的演变过程。
2025-05-20 10:21
津潍高铁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铁网京沪通道和沿海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5-05-20 10:20
北京大学讲席教授杨荣贵与其在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的团队,制备出一种可大规模生产的多级有序穿孔结构铜网,其散热能力优于已报道方案。
2025-05-20 10:19
按照经典理论,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后,每个子细胞核应当至少获得一套完整的单倍体染色体,以确保细胞正常发育和功能发挥。然而,最新研究却发现,在某些特定真菌中,
2025-05-20 03:55
最新气候数据显示,全球气温仍然极高,2025年将与2024年一道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2025-05-19 10:49
5月17日,江西省首颗自主发射的生态环境监测卫星“南昌航空一号”,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入轨。
2025-05-19 10:4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