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内蒙古推动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聚焦“十四冬”)
首页> 地方频道> 要闻 > 正文

内蒙古推动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聚焦“十四冬”)

来源:人民日报2024-02-26 11:40

  核心阅读

  冰雪资源“热”起来,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迎来新机遇。以筹办、举办“十四冬”为契机,内蒙古各地因地制宜,多措并举,积极促进文体旅多业态融合,推动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

  正值元宵佳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的内蒙古冰上运动训练中心“十四冬”(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特许商品零售店人头攒动。吉祥物“安达”“赛努”及带有“十四冬”元素的文创产品琳琅满目,十分畅销。

  扎兰屯市吊桥公园,六大主题的花灯绚丽多彩,焰火秀、舞龙表演精彩纷呈,吸引不少市民、游客打卡拍照。

  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居力很镇红心村,村口的滑雪场人气旺,带动村民就业,拓宽农副产品销路,老百姓的“冰雪饭”越吃越香。

  “十四冬”在内蒙古自治区各赛区火热进行,比赛气氛热烈,围绕冰雪赛事展开的群众性文体活动也火爆异常。人们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情进一步激发,文体旅融合发展的画卷徐徐展开。

  假日生活文化味更浓

  全国冬季运动会恰逢新春佳节,“中国红”与“冰雪白”扮靓呼伦贝尔市大街小巷。从机场、高铁站到酒店、公园,“十四冬”元素的装饰、标语随处可见。

  “十四冬”是体育竞技的舞台,也是文化交流的平台。在乌兰察布市凉城赛区,紧张激烈的比赛结束后,秧歌队队员身着盛装,伴着欢快的锣鼓声翩翩起舞,向观众拜年。在呼伦贝尔市海拉尔赛区,比赛开始前,呼麦表演营造出浓浓的观赛氛围。

  冬运文化还延展到赛场之外。在呼伦贝尔市美术馆,主题油画作品展大受欢迎,80幅作品涉及体育运动、民族风情等题材,为观众带来美的享受。“为‘十四冬’营造浓厚的氛围,美术馆春节期间也没有闭馆,春节以来已经接待了观众3万多人次。”美术馆展览部主任其布日说。

  夜幕降临,呼伦贝尔市往日时光音乐厅歌声飞扬、掌声阵阵,一场演出让八方宾客感受到“十四冬”东道主的热情。《鸿雁》《莫尼山》……额尔古纳乐队精心演奏了20多首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曲目,其中蕴含的冰雪、草原等元素,与精彩赛事相呼应。“很高兴用歌声为‘十四冬’助力添彩,欢迎朋友们到美丽的额尔古纳做客。”乐队主唱呼和图拉嘎表示。

  在呼伦贝尔,8场《巡游古城》沉浸式文化演艺活动魅力十足。民族服装服饰展演、马头琴演出、特色舞蹈表演、呼麦、沉浸式舞台剧等节目精彩纷呈。沿街道漫步,31组冰雕作品依次排开,一步一景,美不胜收。

  冰雪旅游吸引力更大

  近日,内蒙古多地气温骤降,但人们嬉冰戏雪的热情丝毫不减。在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莫尔格勒河景区,皑皑白雪和“十四冬”会旗相映成趣。50岁的巴图苏和与合伙人举办了“天天冰雪那达慕”活动,雪地搏克、骑马射箭、“冰地嘎拉哈”、骆驼爬犁等项目吸引众多游客排队体验。

  巴图苏和从事文化旅游业已有12个年头。“接下来准备开发实景演出项目,让远方游客更好地体验蒙古族文化与地域风情。”巴图苏和说。

  冰雪运动的火热,让内蒙古的旅游淡季热闹起来。依托得天独厚的冰雪资源和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呼伦贝尔市发布了10条冬季旅游精品线路,开行12列呼伦贝尔号森林草原列车,“跟着赛事去旅行”“冬运场馆来打卡”等旅游产品广受欢迎。

  “白天欣赏越野滑雪比赛,晚上去泡温泉,中间还抽空去雪场滑了几次雪。”在乌兰察布的五六天,来自上海的游客杨国梁行程排得满满当当。围绕“十四冬”,乌兰察布市积极打造“冬之夜”文旅品牌,培育“冰雪+美食”“冰雪+文化”等多业态产品,让“冷资源”持续释放“热效应”。

  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既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冷资源”,也离不开相关部门提供的“热服务”。呼伦贝尔市将1800多家经营主体纳入“呼伦贝尔市数字文旅平台”,提高动态安全监管能力,努力提升游客的满意度和体验感;乌兰察布市增设冰雪旅游直通车和滑雪公交专线,创新项目,加强住宿、餐饮保障……

  “十四冬”对旅游市场的带动,不只限于举办地。内蒙古各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冰雪活动,并推出多项门票优惠措施。数据显示,春节假期,内蒙古各地接待国内游客3140.5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21.22亿元。

  群众健身积极性更高

  作为北京冬奥会后首次举办的冬季项目全国重大体育赛事,“十四冬”创下多项“第一”,其中一项既立足当下,又着眼未来——第一次在全国冬季运动会上组织群众赛事活动。

  一个月前,近400名冰雪运动爱好者在呼和浩特东河冰场参加速度滑冰、越野滑雪项目比赛,尽享冰雪运动乐趣。如今,免费开放的东河冰场成为当地群众新的冰雪运动场地。

  健身去哪儿?这是人们关心的话题,也是推广普及冰雪运动的突破口。以筹办、举办“十四冬”为契机,内蒙古各地因地制宜想对策、补短板,冰雪运动基础设施建设阔步向前。

  高标准比赛场馆提前布局赛后利用的“下半篇文章”,将公园水域、城市“边角地”打造成群众身边的冰雪场……目前,内蒙古全区共有冰雪运动场地122个,场地面积390.06万平方米,其中滑冰场79个、滑雪场43个,年接待冰雪运动爱好者近400万人次。

  入冬以来,总能在海拉尔冬泳基地看到冬泳爱好者的身影。他们凿开伊敏河上厚厚的冰层,激情畅游。“冬泳是我们的特色冬季运动,既能锻炼身体又可磨炼意志。”海拉尔冬泳协会会长员峰介绍,协会成立20年来,成员由最初的8人发展到80多人,年龄最大的79岁。

  为了满足人们多元化的冰雪运动需求,内蒙古在便民、利民、惠民方面下足功夫,把丰富多彩的冰雪赛事活动办在群众身边,把科学健身指导送到群众身边,助推冰雪运动成为冬季全民健身新风尚。内蒙古自治区体育局局长、“十四冬”组委会副秘书长杜伯军介绍,2023年冬季以来,内蒙古举办“冬运惠民”系列赛事活动共300余场次,辐射带动健身爱好者近500万人次。

  吸引青少年广泛参与,是实现冰雪运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环。呼伦贝尔市从2020年起就设立了每年1000万元的冰雪运动发展专项经费,全市16周岁以下青少年免费上冰上雪,313所中小学校冰雪运动普及率达100%。寒假期间,乌兰察布市凉城县组织全县小学开展“万名学生上冰雪”活动,进一步激发广大青少年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情。

  赛事搭台辐射面更广

  从空中俯瞰,“十四冬”主场馆内蒙古自治区冰上运动训练中心,犹如飘然舒展的哈达,成为当地的新地标。

  更换照明电缆、维修主次干道,城市面貌焕然一新;百余个老旧小区改造全面铺开,居民幸福感满满;“15分钟文化惠民圈”建设成效显著,城市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人人争当志愿者,志愿服务蔚然成风……筹办、举办“十四冬”为呼伦贝尔带来巨大变化,也为“冬运惠民”写下生动注脚。

  红心村的村民对此深有体会。借力“十四冬”,这个只有800多人的小山村在村口建起滑雪场,适时推出多种活动,吸引了来自各地的“冰雪客”。“村里现在有近40人在雪场就业,大家从‘冬闲’变成‘冬忙’,好日子越来越有奔头。”红心村党支部书记李英辉说。

  冰雪资源“热”起来,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迎来新机遇。2023年8月底,呼伦贝尔市提出实施工业品耐冷性测试、冰雪装备制造提档、冰雪文旅产业提质、冰雪运动广泛普及等9项工程,深入挖掘冰雪经济潜力,推动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报记者 李 洋 吴 勇 刘硕阳 翟钦奇

[ 责编:宫辞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河北卢龙:特色农业助力乡村振兴

  • 贵州罗甸:做热“亲水”夏日品牌 促全域旅游发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广东珠海以南海域,一座银灰色的三角形装置随波起伏。这里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台兆瓦级漂浮式波浪能发电装置“南鲲号”,日均发电量可达1万千瓦时,能满足约1500户家庭一天的用电需求。
2025-08-13 10:02
研究发现,在1950年至2020年间,极端高温的加剧导致热带地区陆栖鸟类的丰度下降了25%至38%。研究人员以地球生命力数据库中的全球陆栖鸟类种群数据作为研究起点,未包括水鸟和海鸟。
2025-08-13 10:01
中性原子体系因优异的扩展性、高保真度量子门、高并行性和任意的连接性,成为极具潜力的量子计算和量子模拟平台。审稿人高度评价这项研究工作,认为这一工作是原子相关量子物理领域在计算效率和实验可行性方面的一次重大飞跃。
2025-08-13 10:01
“植物如何整合复杂环境信号是深入理解植物生存智慧的关键,也是创制兼具养分高效利用与逆境抗性的未来作物新品种的理论基础。储成才团队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未来会有更多基于植物“生存智慧”的作物新品种出现,让农业更高效、更环保。
2025-08-13 10:01
8月12日是世界大象日。记者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亚洲象研究中心了解到,从最新一线监测数据看,我国野生亚洲象象群交流频繁、种群结构稳定、生育率稳步提升、
2025-08-13 03:45
团队需要从头开始,设计一款“更适合日本”的机器人:体形小巧,穿行灵活,语音系统换成日语,屏幕上的动画表情还能变换。擎朗智能目前在日本已经设立200多个技术支持点,确保常规故障能在2小时内响应,24小时内修复。
2025-08-12 10:06
夏季天气炎热,很多人喜欢去游泳馆游泳。“游泳可以提高心肺耐力和身体柔韧性,改善体脂率,因此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潘力军说,游泳如果不注意卫生,可能感染红眼病、中耳炎和胃肠道疾病,建议做好如下防护措施:  游泳前,注意自身的健康状况。
2025-08-12 10:03
近日,随着最后一笔数据在青藏高原上录入系统,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完成自然资源确权登记。2019年,《关于统筹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与《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相继出台,“依法确权”成为基石。
2025-08-12 10:02
一般认为,宇宙中的每个星系中心都有一个超大质量黑洞,而更大的星系则拥有更大的黑洞,即超巨型黑洞。Collett表示,恒星运动学被视为黑洞质量测量的“金标准”,引力透镜效应则可以帮助团队“探测到更遥远的宇宙”。
2025-08-12 10:01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杨维慎、彭媛团队开发了一种便捷的触发式界面反应策略,实现了二维金属-有机框架膜(MOF膜)的快速制备及高效气体分离。该研究为面向应用的MOF纳米片和超薄二维MOF膜的定制化制备提供了新思路,可满足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高性能分离需求。
2025-08-12 10:00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科研人员最近在引力波天文学领域取得了突破性发现:双黑洞并合事件可能发生在第三个致密天体的“眼皮子底下”。
2025-08-11 09:56
日前从安徽省林业局获悉,安徽扬子鳄野外种群数量创历史新高。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20日,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扬子鳄产卵超3800枚,扬子鳄野外种群数量超1920条。
2025-08-11 09:53
近年来,我们团队聚焦海洋多场环境耦合机制、多体结构相互作用、多尺度耦合效应等难题,开展深度产学研用合作,研发多款海工装备。
2025-08-11 09:45
在医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实现蛋白质定向进化,使其具有新功能或改进功能至关重要。为此,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的科学家开发了一个可以加速蛋白质进化的合成生物学平台T7-ORACLE。
2025-08-11 09:43
近日,科学信息分析公司爱思唯尔与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发布《传承与创新:解码中医药科学发展轨迹》报告。
2025-08-11 09:41
实验室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摇篮,但里边有不少危险而又昂贵的设备,可能对科研工作者人身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如何织密安全防护网?
2025-08-08 10:2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成功开发出一种可闭环生物回收的纤维素基介电薄膜,能够提高电子器件的循环利用率,从而减少电子废弃物。
2025-08-08 10:16
日前,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团队与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团队合作,在可见光集成光学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成功研制出一套新型可见光矢量光谱分析仪。
2025-08-08 10:12
中国林科院林业所林木细胞遗传研究组近日提出了研究裸子植物生长停滞可塑性的独特模型。这一成果填补了人们对裸子植物发育可塑性认识的空白。
2025-08-08 10:11
8月6日,揽月月面着陆器着陆起飞综合验证试验在位于河北省怀来县的地外天体着陆试验场圆满完成,此次试验是我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器地外天体着陆起飞试验。
2025-08-08 10:0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