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乡村振兴在行动|安徽长丰:良种“链”出新图景
首页> 地方频道> 要闻 > 正文

乡村振兴在行动|安徽长丰:良种“链”出新图景

来源:新华网2024-01-19 14:37

  新华网合肥1月19日电(汤阳周雨濛)元旦前后,安徽本地产草莓开始陆续上市热销。在长丰县罗塘乡花塘村产业园的草莓大棚内,采摘、分拣、称重、包装……果农们忙得热火朝天。经过数十年发展,长丰草莓已形成36万吨的年产量,产业效益和品牌价值迈上“双百亿”台阶。

  长丰草莓“乘”车远销。张忠建 摄

  良种选育,草莓经济“遍地开花”

  从零星种植,到成为全国设施草莓种植第一大县,草莓产业扎根长丰已有50余载。然而,作为全国优质草莓生产基地,“长丰草莓”声名远扬的背后,还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插曲。

  2008年,由于当时的主导草莓品种性状退化,长丰草莓的产销量一度陷入低谷。长丰草莓协会会长夏世祥见状,带队辗转全国开展考察,最终拍板引进“红颜”新品种。

  也正是这次品种引进,让草莓种植“老把式”夏世祥意识到,“草莓品种没有‘常胜将军’,要保证质量,就要不断选育优势品种。”为了筛选出最适宜长丰当地种植的草莓品种,提高果实品质,长丰县草莓种质资源圃应时而生。

  水湖镇艳九天草莓园内,工作人员正在育苗。孔根龙 摄

  “这款‘红玉’香味浓、口感佳,亩均产量较‘红颜’高出300多斤。”长丰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经作站技术员何艳一边展示着手中的草莓,一边介绍。“它是我们与省农科院历经8年联合培育的新品种,其亲本是从草莓种质资源圃内精挑细选出来的。”

  何艳表示,就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长丰红玉”已进入全面推广种植阶段。目前,该县草莓种质资源圃已经培育出4个新品种,正在开展“长丰红玉”二号试种和示范。

  一颗颗脆甜爽口的草莓,不但受到了市场和消费者的青睐,而且还扮“美”了乡村,带“富”了村民。种植农户超8万户、亩均年收益近3万元,产业效益和品牌价值迈上“双百亿”的“长丰草莓”,成为了当地乡村振兴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

  科技赋能,解锁种业“关键密码”

  创制6000多份育种资源,拥有植物新品种权32项,研发并推广蔬菜新品种超400个……经过二十多年坚持不懈的深耕,位于长丰县吴山镇的安徽江淮园艺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在西瓜、南瓜、甜瓜、辣椒及番茄五大品类核心种质资源创新领域,实现了关键性突破。

  技术人员正在进行种子纯度检测前的加样处理。受访企业供图

  “我们是国内最早应用分子育种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之一,以瓜果蔬菜的良种研发为核心,开展种源关键技术攻关。”安徽江淮园艺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淮园艺)实验室副经理戴乔玲介绍,企业目前在国内外拥有超50个育种展示基地,采取育繁推一体化的模式,一边研发一边推广,持续提升皖字号品种的自育率和竞争力。

  在江淮园艺科研中心大楼负一层,储存着近7000份瓜菜种质资源,每年还在不断补充库容。“种质资源是瓜菜育种的基础和核心,为下一步品种选育和创新奠定了基础。我们将持续攻关,选育更多适合市场需求的优质瓜菜新品种。”戴乔玲说。

  江淮园艺科研中心内的脱毒组培苗。受访企业供图

  江淮园艺在良种选育方面结出的硕果,离不开长丰县种业振兴行动的助力。近年来,该县依托种业龙头企业,通过强化种业创新、加大种业基地建设,同时以科创平台建设为支撑,聚力种业企业引育和育繁推体系建设。

  目前,长丰县已集聚12家大型作物育种育苗企业,正加速推进“智慧农业谷、中国菌物谷、智能育种加速器、合成生物创新中心、中试城”五大平台建设,以彻底打通良种选育产学研用全链条。

  做好“土特产”文章,“链”出振兴新图景

  在保护种质资源、不断练好“内功”的同时,长丰县也因地制宜,在延伸产业链、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方面下功夫。

  位于罗塘乡樊祠村的安徽徽芡生态农业科技公司加工厂内,一颗颗芡实果在自动化生产线上进行分选、剥壳和分离,加工完成的芡实产品下线包装后被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

  芡实采摘。杨忠铭 摄

  “芡实一身是宝,不仅具有食用和药用价值,果壳还可以制成餐具、燃料以及建筑材料等。”安徽省徽芡生态农业科技公司生产厂长何仁永表示,芡实对水质要求较高,瓦埠湖畔的樊祠村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适合种植。

  2022年,樊祠村引入徽芡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流转1200多亩地种植芡实,利用“沉睡”多年的闲置场地办起加工厂。自投入运营以来,芡实产业基地已吸纳周边近300人就近就业,人均月收入4000元左右,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金豆子”。

  随着特色农业项目不断涌现,长丰不仅培育出“徽芡”芡实、“化合丰”稻虾米、“四墩面粉”等一系列本土农产品品牌,大田作物、草莓、奶业、碧根果、稻虾等5条农业全产业链也在加速升级,一幅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变美的乡村振兴新图景正在变成现实。

  莓都采摘游。张忠建 摄

  “2024年,我们锚定‘两新一示范’目标定位,以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为引领,紧抓耕地、种子‘两个要害’,实施好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种业振兴行动,同时做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畜头肉尾’增值文章,努力打造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县的长丰样板。”该县农业农村局党委书记、局长庞良旭表示。

[ 责编:杨煜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浙江杭州:电报业务即将退市 通信爱好者排队发报

  • 雄商高铁河北段架梁施工全部完成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雨水浸入土壤,导致土壤中的氧气骤减,蚯蚓爬出地面吸取新鲜空气;大雨过后枯枝落叶、微生物等有机物增加,也为蚯蚓提供了更多觅食机会  这几天,南方多地降雨。蚯蚓因无专门的呼吸器官,其呼吸依赖皮肤与土壤孔隙中的氧气进行交换,雨水浸入土壤后往往会占据大部分孔隙,导致土壤缝隙里的氧气骤减。
2025-04-28 10:08
2011年初,团队成员、硕士研究生周何乐子参与塑料及其复合材料数字化成形项目研发。周何乐子和年轻的团队成员没有因此退缩,历经5年攻关,最终攻克了塑料及其复合材料数字化成形的一系列关键智能技术。
2025-04-28 10:02
早上7点,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黄松准时踏进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工作。目前,黄汝怡在上海海洋大学攻读蛇类学博士学位,“现在连她导师的办公室都成了她的‘养殖场’”。
2025-04-28 10:01
4月的鼎湖山,清晨还带着寒意,黄忠良已经走进了林子。1956年6月30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前身)在广东肇庆建立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是中国首个自然保护区,也是唯一隶属中国科学院的保护区。
2025-04-28 10:01
160年前,欧洲生物学家孟德尔通过杂交实验研究豌豆的花色、果荚颜色等七大性状的遗传变异,发现了遗传学三大基本规律中的两个——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奠定了现代遗传学的基础。
2025-04-28 09:30
新质生产力推动县域经济绿色发展体现在环境保护上,体现在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就业机会和经济收益上。
2025-04-28 09:27
体重管理已成为当下我国公共卫生的重要议题。为此,各地应建立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鼓励医院开展体重管理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推动全民参与、人人受益的体重管理良好局面形成。
2025-04-28 09:26
4月25日,中国科协印发《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组织推选2025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启动全国性学术团体推选院士候选人工作。
2025-04-27 09:36
4月23日,在上海张江,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将中法天文卫星正式交付给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投入使用。
2025-04-27 09:35
从“东方红一号”到神舟二十号,55年间,中国航天书写了从地球走向浩瀚宇宙的壮丽诗篇。
2025-04-27 09:30
六合区是南京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2025-04-27 09:16
工厂化育秧选良种、精培育,提高秧苗成活率,减少农药使用,正成为越来越多农户的“心头好”。
2025-04-27 09:13
“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嫦娥七号还将搭载来自埃及、巴林、泰国、意大利、瑞士等国的载荷飞往月球。”郭嘉昆介绍。
2025-04-25 16:45
国家航天局对外发布嫦娥五号任务月球样品国际借用申请结果,同意6个国家的7家机构的申请。
2025-04-25 10:16
目前,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专利的最大拥有国,在全球的占比达到60%。
2025-04-25 10:15
水利部近日印发《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启动实施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
2025-04-25 10:11
这些看不见的技术迭代,正为中国探索更遥远的宇宙空间铺就更坚实的“天梯”。
2025-04-25 10:09
《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我国排名提升至第11位,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数量达到26个,连续两年位居世界各国之首。
2025-04-25 10:08
搭载着3名航天员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直冲云霄,熊熊尾焰映照着千年胡杨,也照亮了中国载人航天的崭新篇章。
2025-04-25 10:07
从老人登山有了“赛博外挂”,到“养老机器人”成为热词,今年以来,机器人相关话题持续升温。
2025-04-24 09:4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