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内蒙古鄂尔多斯乃日:让传统艺术在民间遍地生花
首页> 地方频道> 文化 > 正文

内蒙古鄂尔多斯乃日:让传统艺术在民间遍地生花

来源:光明网2023-12-28 13:02

  近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草原蓝色乐队在全国文艺交流活动桂林站、2023桂林文化艺术交流汇演上大放异彩,其表演的鄂尔多斯乃日节目《牧民歌唱共产党》荣获金奖。但很少有人知道,在二三十年前,非物质文化遗产鄂尔多斯乃日曾濒临消失。

内蒙古鄂尔多斯乃日:让传统艺术在民间遍地生花

  艰难的复兴

  走进草原蓝色乐队创始人那音太的家,三弦、四胡等乃日表演传统乐器的合奏声久久不绝,推开那扇门,那音太老师正在辅导当地的农牧民学员表演鄂尔多斯乃日。这项工作他已坚持了30多年,从1985年乐队成立开始,到1996年乐队被自治区音乐节协会命名为“草原蓝色乐队”,再到今天,他始终坚持着对乃日的热爱。排练室里,他一边调着音,一边喃喃道,现在的乐器是真的好,那时候自家做的“乐器”简直没得比。说着,他便缓缓讲起过往:“我们那时候,老一辈都不演奏乃日了,偶尔有人家办事也只演奏仅有的一两种乐器。那时候我们没有老师,更没有闲钱去买乐器,所以就自己做呗。”说到这里,那音太似乎回想起了什么,脸上泛起笑容。

内蒙古鄂尔多斯乃日:让传统艺术在民间遍地生花

蓝色乐队记忆墙

  “第一把三弦是我们自己在家做的,琴鼓是用装肉的罐子改造的,琴杆更是简单,我们用烧热的铁棍在木杆子上戳了洞,从那把弦穿出来,固定好了一弹,诶嘿,能弹出音调!这就是第一把乐器。拿着这把三弦,我们几个人就开始了最初的鄂尔多斯乃日表演。”他说。

内蒙古鄂尔多斯乃日:让传统艺术在民间遍地生花

  说起往昔,另一位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有着和那音太相通的记忆,他叫芒来巴特尔,是内蒙古自治区乃日文化传承人的典型代表,曾与著名歌唱家拉苏荣同台参加中央电视台“民歌世界”节目,以电视直播的形式向全球53个国家和地区展示鄂尔多斯乃日的风采。如今,他担任着鄂托克旗“鄂尔多斯乃日”传承保护基地的校长,为全市200多名乃日爱好者提供演奏方面的辅导。但用他自己的话讲,放在二三十年前,真的很难想象鄂尔多斯乃日会有如今的盛况。

内蒙古鄂尔多斯乃日:让传统艺术在民间遍地生花

鄂尔多斯乃日传承基地实景

  “1961年到1971年那会儿,所有的鄂尔多斯乃日表演都停止了。但我喜欢乃日呀,我从六七岁就接触鄂尔多斯乃日了。但那个时候家家户户都穷,每天家里的活都干不完,乐器又特别贵,所以家里大人根本不让练习乃日,我们就只能自己做乐器,躲在羊棚里偷偷练习。那时候也没有老师,一个苏木镇能有三五个人会乐器就不错了,所以都是自学,也不知道谱子,所有的曲调全凭感觉。”芒来巴特尔说。

内蒙古鄂尔多斯乃日:让传统艺术在民间遍地生花

  蓬勃的昨日

  谈起昔日的艰辛历程,鄂尔多斯乃日的第一批学员们同样感触很深,但在他们眼中更多的是骄傲与自豪。

  阿尔宾格希格作为那音太乐队的第一批队员,如今也有了近30年的乃日演奏经验。谈起乃日,他总有说不完的话。

内蒙古鄂尔多斯乃日:让传统艺术在民间遍地生花

草原蓝色乐队演出实景

  “那音太老师刚成立乐队时整个乐队只有三五个人,那时候整个鄂托克旗会乐器的人都不多,所以宴会、婚嫁的时候都缺少这种助兴的表演。我和那音太老师第一次相遇就是在一场宴会上,他在宴会上演奏的乃日曲目吸引了我。正好我会一点扬琴,他就邀请我和他们一起演奏,我就这样加入了草原蓝色乐队。这么多年来,我见证了乐队从几个人到几十个人。前段时间去桂林表演,我也在现场,我们的演出非常成功,获得了全场各民族代表队的掌声,那一刻我们真的很骄傲、很自豪。”他说。

内蒙古鄂尔多斯乃日:让传统艺术在民间遍地生花

鄂尔多斯乃日亮相2023年全市文博会

  和阿尔宾格相比,芒来巴特尔的学员杨达来与鄂尔多斯乃日相处的时间并不算太长,但作为鄂托克旗“鄂尔多斯乃日”传承保护基地的第一批学员,他亲身经历了传承保护基地的蓬勃发展。

内蒙古鄂尔多斯乃日:让传统艺术在民间遍地生花

  “我们这个鄂尔多斯乃日传承基地开办于2017年5月,那时候学员并不多,芒来老师那时还带着鄂托克旗文化馆和鄂托克旗第一小学的民乐演奏课,但他仍旧坚持开办了这个传承基地。那时候,我们在这个前面(现在的校舍)有三个蒙古包当教室,条件很艰苦,但大家的积极性都很高。芒来老师的学员大多都是农牧民,普遍都像我一样之前没接触过鄂尔多斯乃日表演,但大家心里想的都是一样的,那就是要把我们本民族的好东西、好文化保存下来,不断向下扎根,更好地传给下一代。”杨达来说。

内蒙古鄂尔多斯乃日:让传统艺术在民间遍地生花

  崭新的今天

  当草原蓝色乐队演唱的《牧民歌唱共产党》飘扬在鄂托克草原,当乃日传承基地的学员搬进崭新的校舍,所有艰辛的过往已成为故事,鄂尔多斯乃日崭新的今天已在眼前。

内蒙古鄂尔多斯乃日:让传统艺术在民间遍地生花

鄂托克旗2023年那达慕千人乃日表演

  近年来,鄂托克旗持续发力推进文化大繁荣、文旅大融合,深入挖掘鄂尔多斯乃日这一民族文化资源,推动形成原生态展示、市场化运作的发展格局,推动鄂托克旗对外知名度、美誉度进一步提升。目前,全旗打造了全自治区首例以乃日文化为基础的,集文化保护、传承教学、创作表演为一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基地1处,培育“乃日”文化户128家、“乃日”乐队182支,牧民演员人数2000多名,年演出量达1000余次。鄂托克旗不仅坐稳了“乃日之乡”的名号,更将这里打造成一座爱乐之都,但这只是鄂尔多斯乃日传播新的开始。

内蒙古鄂尔多斯乃日:让传统艺术在民间遍地生花

鄂尔多斯乃日传承基地学员展演

  用芒来巴特尔的话讲,现在平均每个嘎查村都有三五个会演奏乃日乐器的农牧民。然而,因为个人兴趣的原因,演奏时的乐器种类还不够丰富,相信终有一天,每个嘎查村都会有自己的乃日队伍。“民间艺术是一切艺术的基础,打个比方讲,专业的艺术、新颖的艺术都是漂亮的花,那民间艺术就是它的根,只有保护好根,才能让上边的花更绚烂。”他说,民间的艺术要用民间的方式演绎,所以一定要把民间艺术广泛的传播给广大人民。(边新泽 毕希日乐图)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各地迎来“五一”假期出行高峰

  • 坚守岗位的劳动者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第137届广交会第三期“美好生活”5月1日开幕,12043家企业参展。
2025-05-01 17:55
BEST装置,紧凑型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
2025-05-01 17:52
杨永修有多个头衔,“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中国一汽首席技能大师……五一前夕,他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2025-05-01 17:41
“当患者因我们的药多了一份生活的希望,那所有辛苦的日夜就有了意义。”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质量工程师高娅琴在接受采访时说道。
2025-05-01 17:40
21世纪初始,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全国各地的建筑高度被一再打破。如何在保证超高建筑结构安全的同时提高建造效率,成为业界亟待破解的难题。
2025-05-01 17:32
美国的政策变化不仅影响本国科研,也导致许多国际科研项目中断或面临中断风险,对全球科研合作造成重大伤害。
2025-05-01 17:28
“对服装面料而言,防水和透气本是矛盾体,但我们采用高分子膜贴合技术,做到了既防水又透气。包括上述小程序在内,柯桥织造印染产业大脑已集成190多个应用,入驻企业4000多家,注册工程师11万多人,接入生产核心设备3万多台套。
2025-04-30 09:00
轻舟,顾名思义,以个头小、重量轻为最大特点。轻舟货运飞船副总设计师吴会英告诉记者,轻舟重量约5吨,目前的上行运力为1.8吨以上,下行为2吨。装载容积约9立方米,货物舱的体积为27立方米,可搭载航天员生活物资、科学实验设备、科学载荷等。
2025-04-30 05:10
4月29日4时10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远征二号上面级,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3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4-30 05:10
近日,我国天都一号通导技术试验星成功完成白天强光干扰条件下的地月空间激光测距技术试验,在国际上首次打破地月空间卫星激光测距仅能在夜晚作业的时间限制,标志着我国在深空轨道精密测量领域取得技术新突破。
2025-04-30 05:10
搭载该模型的AI手机、智能屏幕、陪伴机器人“AI智伴小熊”等产品,为用户带来更加个性化、智能化的生活体验。
2025-04-30 09:04
(夏婷,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创新环境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2025-04-29 12:58
北京正推进“超高清入户行动”,推进有线电视超高清机顶盒全面置换,“计划于6月底完成标清机顶盒的置换目标”。
2025-04-29 09:10
脂肪组织中隐藏着一群脂肪细胞祖细胞,它们负责制造新的脂肪细胞。更令人惊讶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APC还会进化成一种更为强大的“超级工匠”——年龄特异性定型前脂肪细胞(CP-A)。
2025-04-29 09:51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质标所”)农业环境污染物研究室成功研发出全球首套面源污染智能监测系统。
2025-04-29 09:50
一位老人站在秧田里,大喊一声“拔秧哦”,弯腰拔起第一把秧苗。众人齐声应和,大声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秧田里,一排人将秧苗拔起,担到打过格子的稻田里,整整齐齐插好。
2025-04-29 06:30
2024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环境安全形势保持稳定,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达91.24%,连续4年超过90%。
2025-04-29 09:07
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青春才会绽放绚丽光彩。
2025-04-29 09:2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