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坚持“三个聚焦”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首页> 地方频道> 经济 > 正文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坚持“三个聚焦”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乡村振兴局2023-12-20 14:14

  今年以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坚持“三个聚焦”,紧盯责任、政策、工作、成效巩固“四个方面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聚焦“监测帮扶” 筑牢防返贫底线

  集中帮扶力量,通过组织驻村干部、帮扶责任人走访入户,对“十类”重点人群,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家庭进行重点排查,通过“看”生活状况、“询”政策落实、“算”家庭收入等方式了解重点农牧户家庭情况。对家庭成员组成、教育、医疗、饮水安全、住房安全、家庭收支变化,以及各类政策落实情况逐一进行综合核实。做到排查问题数据准,底子清,情况明,确保监测摸排工作过程扎实、结果真实。

  2023年,为扎实巩固脱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推进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收入测算工作落地落实,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乡村振兴发展中心以“三个强化(强化组织保障、强化数据核实、强化结果分析)”为重点突破口,对全旗414户脱贫人口和22户监测人口进行收入采集工作,扎实筑牢返贫防线,有效助力乡村振兴。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通过 “三强化”使脱贫人口及监测对象工作有效得到落实。2022年度脱贫户人均纯收入为28723元,2023年脱贫户人均纯收入为30610元 ,与上一年度对比增幅6.6%。

  聚焦“户厕改革” 提升村民幸福感

  通过开展“提质年”系列行动,聚焦重点问题、紧盯薄弱环节、强化规范管理,推动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和工作作风进一步改进,推进问题厕所扎实整改、新建厕所质量过硬、长效管护机制建立健全、各级财政资金使用安全有效、农牧民群众参与度、满意度明显提高,把农村改厕工作作为整治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抓手,补齐生态文明短板,推动乡村振兴。

  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日常工作常态化开展农村改厕“回头看”,将户厕问题摸排整改作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点工作,重点排查农村改厕模式是否合理、质量是否达标、室内外是否连接、用水是否正常、群众是否满意等,对原改厕质量较差、标准较低且不具备无害化效果的问题厕所,督促各苏木镇有序进行改造提升。并组织人员实地抽查在建厕所技术模式是否适宜、施工过程是否规范、建设质量是否达标、群众参与是否充分和“首厕验收制”,“户户把关制”是否落实等,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下达整改通知、提出明确要求,严把新改厕质量关。联合市场监管部门,联系有资质的检测机构对县内安装的化粪池、便器等厕具产品,依据相关标准规范对产品外观材料、物理性能、技术参数等进行质量检测。

  通过制作农村改厕政策“明白卡,进村入户做好沟通宣传。向有改厕计划的农户发放改厕“明白卡”,明确技术模式、施工内容、资金补助形式及农户在改厕过程中的权利与义务等,明确户厕管护须知,标注清掏管护有效联系方式和改厕问题监督电话,做到施工前后“双确认”,农牧民确认同意才能施工,确认满意才能验收合格。

  聚焦“光伏项目” 夯实增收基础

  光伏扶贫作为乡村振兴重点项目之一,鄂托克旗在棋盘井镇石勒凯村争取乡村振兴资金建设户用光伏发电站项目,该项目通过“集体经济建设、农牧民联结分红”的模式运营,与农牧户合作,建设户用式光伏电站,在项目并网收益后,其中牧户占30%,村集体占70%。该项目申请乡村振兴衔接资金200万元,自筹20万元,建设户用式光伏电站400千瓦(11户),目前基础设施建设现已全部完工,准备验收并网。按照有效日照6小时左右计算,2023年400千瓦光伏项目将为石勒凯村居民和村集体增加收入25万元左右(1度电收入0.2829元,国家规定,不享受国家补贴0.03元)。

  石勒凯村2023年建设20千瓦光伏电站10组,其中并网收益3组,平均20千瓦每组年发电量38000千瓦时,每组月均收益900元,全年10800元,现已增加村集体收入32400元,剩余7组正在并网中。

  2023年石勒凯村争取乡村振兴资金建设户用光伏发电站项目,该项目通过“集体经济建设、农牧民联结分红”的模式运营,与农牧户合作,建设户用式光伏电站,在项目并网收益后,其中牧户占30%,村集体占70%。该项目申请乡村振兴衔接资金200万元,自筹20万元,建设户用式光伏电站400千瓦(11户),目前基础设施建设现已全部完工,准备验收并网。按照有效日照6小时左右计算,2023年400千瓦光伏项目将为石勒凯村居民和村集体增加收入25万元左右(1度电收入0.2829元,国家规定,不享受国家补贴0.03元)。

  光伏项目以脱贫户为主要帮扶对象,实现“造血”与“输血”的路径兼顾。立足部分农牧民“无资金、无劳动能力、无技能”的特点,形成了兼顾针对性与高效性的帮扶体系。

  同时,加强志智双扶,通过创新运用“积分制”,“清单制”工作方式,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以积分为载体,坚持循序渐进不断创新激励理念,形成农牧民品德积分管理机制,实现积分项目全覆盖,积分对象全参与,积分过程全公开。充分激发群众内生动力,逐步养成优良生活习惯,着力形成健康文明新风,充分激发困难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升“斗”志,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锦上添花。(赵慧阳 陈媛 高凤义)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香港“非遗月”处处有“非遗”

  • 江苏南通:“第二现场”观赛区 城市“全域”看“苏超”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四大家鱼,即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占淡水鱼类养殖总量的“半壁江山”,尤以长江流域所产鱼品质最优。但人工养殖久了,鱼类品质逐渐下降,需要捕捞野生鱼种来更换,确保鱼类种质“基因库”稳定。
2025-06-30 04:50
FAST如今每天观测时长接近24小时,每年总观测时长超过5300小时,持续不断地为科学家提供宝贵的数据。
2025-06-30 09:52
华南农业大学积极探索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速育种创新,“华航香银针”就是创新成果之一。
2025-06-30 09:51
在近日落下帷幕的第十五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中,一位特殊的“考生”吸引了人们目光。
2025-06-30 09:51
6月29日,在海南文昌卫星超级工厂项目建设现场,各方正全力以赴加快工厂投产进程。
2025-06-30 09:51
作为一所工科见长的大学,近年来,山东科技大学涌现出一批热衷文化艺术的学生:材料学院研究生庄英赞受邀参加《声声入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首届京剧票友大会》节目;
2025-06-30 04:50
今年“三夏”生产,该农场配备无人驾驶系统的收割机和拖拉机、气吸播种机、精准水肥轮灌系统、自动巡田无人机等智能化装备大显身手。
2025-06-27 10:25
6月24日,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2.5米大视场高分辨率太阳望远镜”(WeHoST)在四川稻城启动建设配套项目,预计2027年望远镜完成装调并投入试运行。
2025-06-27 10:24
古生物研究表明,包括早期犬齿兽在内的一些远古动物,脑袋为一个没有左右脑半球区分的整体,而现生哺乳动物和典型的进步颌兽类则有左右两个脑半球。
2025-06-27 10:18
6月26日21时29分,经过约6.5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二十号乘组航天员陈冬、陈中瑞、王杰密切协同,在空间站机械臂和地面科研人员的配合支持下,圆满完成既定任务。
2025-06-27 10:17
北京大学马丁教授团队26日凌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一项开创性研究,成功将复杂难处理的混合废塑料变废为宝,为根治全球塑料污染顽疾提供了新的思路。
2025-06-27 10:16
近日,一组“清华学生戴头套看演出”的照片在网络引发热议。脑机接口技术的应用还面临社会伦理与隐私保护方面的争议,如何平衡科学技术创新与社会伦理、监管要求等仍是难题。
2025-06-27 10:15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根据计划安排,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将于近日择机实施第二次出舱活动。目前,空间站组合体运行稳定,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在轨工作已满两个月,身心状态良好,已做好出舱活动各项准备工作。
2025-06-26 09:48
6600万年前,希克苏鲁伯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非鸟类恐龙灭绝,而就在撞击点附近,一种神秘的夜蜥蜴可能是唯一幸存下来的陆生脊椎动物。白垩纪末期,一颗巨型小行星撞击了墨西哥尤卡坦半岛附近的区域,形成了一个直径超过150公里的陨石坑,导致全球大多数动植物物种灭绝。
2025-06-26 09:47
在全球面临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之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傅伯杰等提出了一个衡量人与自然共同繁荣程度的全球框架。论文合作作者、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报告办公室主任Pedro Conceicao表示,面对当今严峻的地球系统变化,我们必须把人与自然健康、互惠的关系纳入发展愿景。
2025-06-26 09:46
黑土地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这项调查系统查清了我国东北典型黑土区地表基质资源“家底”,实现了东北黑土地地表基质层的首次系统调查与深度解剖。
2025-06-26 09:41
记者邱玥25日从中国海油获悉,我国首个自营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二期项目全面投产。 目前,“深海一号”大气田已经达到最高产能设计状态,年产气量有望超过45亿立方米。
2025-06-26 09:40
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能源部支持的薇拉·C·鲁宾天文台,首次捕捉到的太空景象呈现出一场由恒星“托儿所”及邻近星系的密集星团构成的粉蓝视觉盛宴。鲁宾天文台的科学团队还开发了面向公众的工具“天空查看器”,用户可通过平移和缩放功能探索这些超高分辨率图像中的恒星和星系。
2025-06-25 09:46
中国海油25日宣布,公司在南海水域的“深海一号”大气田二期项目全面投产,标志着我国最大海上气田建成。“深海一号”大气田分一期和二期开发建设(一期于2021年6月投产),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超1500亿立方米,最大作业水深超1500米,最大井深达5000米以上,是我国迄今为止自主开发建设的作业水深最深、地层温压最高、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深水气田。
2025-06-25 09:33
2017年启动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为新一代草地植被图的绘制提供了新的契机。“我们共识别出65种主要草地类型,其中高山嵩草草甸、紫花针茅草原、矮生嵩草草甸、垂穗披碱草草甸和线叶嵩草草甸这5个群系分布最广。
2025-06-25 09:3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