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初雪登临,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县大井镇黑山头村哈日乌拉湖面映照出天空的蔚蓝和青松的苍翠,如同一幅精美的水墨画。从之前的饱受风沙之苦,到今日的绿意盎然,百姓安居,对于黑山头村来说,这一切来之不易。
沙退“绿”进 茫茫黄土沙海披绿装
“一天进嘴四两土,白天不够夜里补”,这是黑山头村老百姓早些年经常打趣的话语。据村民毛显民回忆:“大风有时能连吹十多天,等风停了,出门发现推不动门,原因是沙堆把门堵了,那时候真的一点也不夸张,沙堆时不时就能齐墙高,要是再多刮几天风,黄沙一定就把房子埋了。”
90年代前,黑山头村沙漠化严重,只要起风,就遮天蔽日,当地小伙子找不到对象,外地的小姑娘不愿嫁进来,好多村民都居家搬迁,远离这个被别人称呼为“南沙窝子”“西沙筒”的地方。
黑山头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宋艳民说:“治沙是一个久久为功的事,从90年代开始,我们每届村两委都将防沙治沙当做头等大事来做,始终带领群众不懈努力,围绕科学防沙治沙、再到科学用沙,共筛选出治沙植物二十多种,现已恢复绿洲边缘天然植被3万亩,风沙前沿后退15公里。2006年左右,黑山头村树木绿植逐渐多了起来,生态环境逐渐好转,防沙治沙工程取得可喜可贺的胜利。”
黑山头村刚开始栽种树苗抵御风沙,成活率并不高,村两委集思广益,一致认为必须先解决怎么将沙子变成植物能生长的泥土,也就是固沙的问题。经过外出学习借鉴,决定采取草方格种植法。
草方格就是将干草植入到沙子当中,然后再制作成一个个大概1立方米的大方格,这样刮大风的时候,里面的沙土就不容易被吹走,而且,草方格还可以收集降雨,让水分流失大大减少,植物成活率达到了90%以上。
黑山头村正是通过扎草方格把流动沙丘改造成固定、半固定沙地,再在草方格中栽植白柠条,撒播沙蒿等混合种子,逐步恢复植被……生物固沙模式有效解决了风沙侵害黑山头村农田、房屋的问题,为村民生活提供了保障。
如今,俯瞰大井镇黑山头村,多条“绿色长龙”蜿蜒穿越村庄,杨树、沙蒿和白柠条等多种防风固沙绿色卫士在皑皑白雪中成片成堆,显得分外亮眼;野鸡、狍子、狐狸等多种野生动物也频频出现,说明了当地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沙退“金”来 特色产业铺就富民路
“‘山上栽满树,等于修水库’,老一辈的话语真有道理,这连着几年,白天鹅、灰雁等迁徙鸟类都在黑山头村驻足休憩,今年尤其多。这些动物对环境很挑剔,能选择黑山头村停留,证明这里树林旺盛,水资源丰盈,生态环境润泽。”大井镇水利站站长马国东说。
不负青山得金山。随着防沙治沙工程的不断实施,黑山头村逐渐被“绿水青山”覆盖,“金山银山”也来到了家门口。
养牛大户罗海利一脸开心地说:“谁也没想到,漫山遍野的柠条,竟然连叶带花都是牲畜的好饲料,营养价值高,牛羊还都喜欢吃,经过对比,比吃普通草料一个月多涨四五斤膘呢。”
黑山头村内的万亩柠条,一头挑着生态建设重担改善环境,一头实现经济价值护佑民生。既作为“定风丹”阻止了沙尘暴来袭,也被村内养殖户当做喂养牲畜的“定心丸”,备受村民称赞。
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也为黑山头村林下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黑山头村村民于秀华说:“这几年村里树多林密、雨量充足,蘑菇种类多,个头大。周末来黑山头村捡蘑菇,这已经成为林西县尽人皆知的事情,有不少村民都在筹备开农家乐呢。”
茫茫沙海,片片绿洲,曾经令人生畏的沙漠,正逐步转化成“美丽经济”的富矿。过去,黑山头村黄沙漫天、土地贫瘠、降雨量少,村中只能种植玉米,产量不高,无法发展任何产业。现在,黑山头村绿水青山换新颜,天蓝水清,土地地力增强,种植业种类日益丰富,村民们纷纷种植大田蔬菜等农作物,致富增收。
近年来,林西县大井镇审时度势,按照县委“5+6+N”工作部署,依托县万亩环城产业带发展规划,结合黑山头村距离县城较近的区位优势和已有大田蔬菜种植基础,因地制宜将黑山头村和邻近的大川村、大发村统筹规划,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充分释放农业生态潜力,引导三村抱团取暖,发展北方露地冷凉蔬菜栽培产业,打造完善环中心城区大井镇产业带,将其作为推动乡村振兴、增加农民收入的新切入点。
大井镇党委书记李立刚表示:“治沙和治穷是一对‘孪生兄弟’,多年来,大井镇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在黄沙中求绿求富,荒漠化防治取得显著成效,不仅推动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还实现了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多年来,林西县大井镇黑山头村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努力筑牢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使昔日人见人烦的沙窝子变成了“聚宝盆”,走出了一条既能治沙又能致富的双赢之路,用脚踏实地的步伐描绘出一幅绿色的民生画卷。(李晓军 邵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