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北京轨道交通一体化发展历程与成就
首页> 地方频道> 要闻 > 正文

北京轨道交通一体化发展历程与成就

来源:北京规划自然资源2023-11-13 14:33

  北京是中国地铁发展的起点,也是轨道与城市一体化发展探索的先行者与引领者。近60年来,北京轨道交通经历了从简单满足交通的单一需求,到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一体化发展的转变,有效落实了“城市跟着轨道走”的发展要求。2003年,北京地铁4号线、10号线、奥运支线等一批线路的陆续开工建设,标志着北京地铁正式步入了一体化发展时代。经过多年的探索与积累,北京轨道一体化工作已经初步做到了政策有依据、规划有方法、设计有指引、实施有抓手,为首都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支撑。

  如今,轨道交通已成为了北京市民出行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乘坐轨道交通,我们看大兴机场喜迎世界访客,我们看西单的百年商圈面貌一新,我们看CBD(中央商务区)的高楼鳞次栉比,我们看副中心的日新月异,我们看北辛安-新首钢的工业传承与复兴。面向未来,我们憧憬着一个更加综合、绿色、安全、智能的城市轨道交通。

  北京正以轨道为引,以空间为基,构建轨道上的城市生活。

  纵观北京轨道一体化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具体包括:

  1 理念研究和模式探索阶段(2003-2012年):车站地下空间与车辆基地开发一体化的初步探索

  21世纪伊始,北京申奥成功,为兑现奥运承诺和促进城市发展,开始大规模建设轨道交通。这期间,北京共开通10号线一期、5号线、13号线、首都机场线、奥运支线等5条轨道交通线路,共计144公里,北京轨道交通发展的骨干框架基本形成。同一时期,为提升轨道服务水平,强化用地使用效率,保障居民出行的便利性,结合轨道交通的建设,市规划自然资源委会同市区两级相关部门、轨道投资建设主体,基本按照一事一议的方式不断创新探索轨道交通场站地上、地下与周边的一体化发展模式。我们耳熟能详的动物园站地下商业街、常营站长楹天街购物中心、海淀五路居停车场上盖琨御府等都是创新模式下的建设成果。

北京轨道交通一体化发展历程与成就

  2 实践积累与政策形成阶段(2013-2018年):综合开发与一体化建设加快推进,政策支撑逐渐形成

  随着《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调整(2007-2016年)》和《北京市城市轨道交第二期建设规划(2015-2021年)》的陆续批复,北京轨道交通建设持续推进。2014年底,北京地铁票价开始实行计程制,也为地铁的建设质量与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时期,北京在前期探索的基础上推动形成了一批以东坝车辆基地为代表的综合利用项目和以城市副中心站为代表的综合交通枢纽建设项目,积累了丰富的综合开发建设经验,也为一体化政策的出台奠定了基础。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更是在国内率先实现了在城际铁路正上方进行综合开发,是国内站城一体化发展的代表项目之一。

北京轨道交通一体化发展历程与成就

  2018年,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简称“总规”)为指引,北京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强轨道交通场站与周边一体化规划建设的意见》,提出在轨道交通车站周边打造微中心,要求对轨道交通场站与周边用地进行一体化建设和综合利用,促进轨道与用地规划的紧密衔接、有机融合,形成轨道与城市的协调发展机制,提升城市综合服务水平。北京轨道一体化正式从“一事一议”迈入了“有章可循”阶段。

  3 全面推进和深度实施阶段(2019年至今):以一体化和微中心为抓手,政策支撑进一步完善,发展模式持续创新

  北京市政府先后于2020年、2022年批复发布了《北京市轨道微中心名录(第一批) 》与《北京市轨道交通场站与周边用地一体化规划建设实施细则(试行)》(简称《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了轨道一体化实施的抓手,增强了政策的支撑,给北京轨道一体化工作赋予了新的动能。

  轨道微中心建设加快实施。在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与一体化工作专班的统筹调度下,北京71个微中心正在加快实施。各区政府与轨道建设主体从站点周边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一体化规划设计方案编制、用地储备和供地等方面多维度、多层次共同推动以微中心为抓手的一体化建设工作。不久的将来,五线换乘丽泽城市航站楼综合体将成为北京市国际交往新的展示窗口和交通门户;市郊铁路霍营综合交通枢纽将带动回龙观地区存量更新和活力再造;东风站与东坝区域本底统筹,共筑特色城市单元;未来科学南站与写字楼和商场“三合一”,形成产业配套新场景。舒适的空间环境、多元的城市功能、有温度的城市服务将伴随着一个又一个微中心的建成成为轨道周边的主旋律。

北京轨道交通一体化发展历程与成就

  轨道一体化规划走深走实。以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为思路,以《实施细则》等相关文件为依据,以三期轨道线网为载体,轨道一体化规划工作逐步走深走实。目前,1号线支线在前期研究工作中已深入融合一体化相关要求,以轨道走廊为依托统筹布局产业、居住、公服等城市功能,引导要素集聚、混合用地功能、培育线路客流,推动轨道交通及沿线地区高质量发展。今后,在一系列新政策的指导下,我们建设的每一条轨道、每一个站点都将有一体化的身影。未来,乘坐轨道交通,我们休闲娱乐享受生活,我们奔赴岗位挥洒青春,我们燕雀回巢归家团圆, “轨道上的城市生活”将让我们感受得越来越真切。

北京轨道交通一体化发展历程与成就

  城市空间品质持续提升。以轨道站点为牵引,以城市更新为工具,持续提升城市空间品质。通过既有车站一体化带动周边低效用地更新,保护老城风貌,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激发城市活力。当下,我们见证了西单站更新激发商业活力、前门站与北新桥站更新延续历史风貌、宣武门站盘活周边公共空间。将来,随着如菜市口站、崇文门站、北海北站等城市更新项目的不断落地实施,将不断赋予市民出行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北京轨道交通一体化发展历程与成就

  轨道交通之于北京,如血脉之于体魄,是保障大国首都健康高效运行的脉络。一体化之于轨道,如穴位之于经络,是依托轨道交通站点组织城市功能、激发城市活力的关键。北京轨道交通一体化的发展是首都建设“四个中心”、履行“四个服务”的重要支撑,是助力北京迈向“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关键举措,是给予市民城市温度、彰显首都美好的城市内功。

  轨道交通,拥抱城市,让城市生活更加美好!

  本内容由轨道交通规划管理处、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提供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载人航天工程代表团在香港举行媒体见面会

  • 世界首例墩顶双转体曲线钢桁梁斜拉桥转体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国家现代化建设为年轻人提供了广阔舞台,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如何把握历史机遇、勇攀科技高峰,以十年磨一剑的韧劲,以“一辈子办成一件事”的执着,成就有价值的人生?本期带您走近五位科技工作者,在他们矢志创新、勇攀高峰的故事里感受浩浩凌云志、巍巍报国心。
2023-11-29 02:55
11月底的北京,寒风凛冽,北京顺义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内人流如织,热闹非凡。11月28日,首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以下简称“链博会”)在北京正式开幕。
2023-11-29 02:55
日前,南京理工大学庆祝建校70周年科技成果展暨首届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南京理工大学专场”活动举行,共展出200余项“硬科技”“黑科技”成果,吸引了近5000人次参观。
2023-11-29 02:55
“活化石”植物保存了从形态学到DNA的完整信息,是认识植物进化中间环节的重要研究材料。
2023-11-29 09:57
11月28日,由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以下简称“战略咨询院”)、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与科睿唯安联合举办的2023研究前沿发布暨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2023-11-29 09:56
一个技术创意,从萌发到论证、技术攻关再到实际应用,需要多长时间?
2023-11-29 09:54
快捷方便的数字电商,成为新时代国际贸易的驼铃、帆影,“丝路电商”持续推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特色优质产品“触网”。
2023-11-28 09:31
该院历时3年成功开发出我国首套电力电子小步长仿真测试平台(REsim),解决了大规模新能源并网电力电子装备小步长实时仿真测试的难题。
2023-11-28 09:30
针对电子废弃物种类变化,应及时调整《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目录》,对现有持证资质拆解处理企业建立企业动态评估机制。
2023-11-28 09:30
我们要运用好以5G、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数字科技,更好激发“一带一路”人文交流的潜力和活力,进一步增强共建国家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2023-11-28 05:35
11月24日至25日,国家文物局在京举行全国文物科技工作会议,会上介绍了近年来我国在文物科技领域的新进展,这些成果为文化遗产的永久保存和永续利用提供了重要保障和坚实支撑。
2023-11-28 05:35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就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育造就一大批科技领军人才和优秀团队,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2023-11-28 04:20
”近年来,随着科普传播平台越来越丰富,为了贴近更多的年轻人,刘嘉麒把科普阵地搬上年轻人喜爱的视频网站。卸任中国科技馆馆长职务后,王渝生成为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的一员,应邀为全国各地中小学生作科普报告。
2023-11-27 09:44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技创新成为人类共同应对风险挑战、促进和平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2023-11-27 09:33
近期,全国多地遭遇寒潮天气,气温骤降,呼吸道疾病进入冬季高发时期。国家卫健委26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就冬季呼吸道疾病热点问题,回应社会关切。
2023-11-27 09:32
近日,中宣部、文旅部、国家文物局等13个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文物科技创新的意见,旨在破解制约文物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问题,补强文物科技短板,支撑引领文物事业可持续发展。
2023-11-27 09:32
粮食安全,不只与广袤田野上的劳作和丰收有关,还与节粮减损这块“无形良田”密不可分。
2023-11-27 09:31
谢明明说,为了提升工作人员积极性,科技馆除将日常工作表现纳入考核外,还想方设法为科普辅导员创造成长条件。”孟永祥介绍,在继续做好“馆校合作”同时,还希望进一步做好校内、校外资源的融合衔接,激发科学教育社会大课堂的潜力。
2023-11-24 10:08
匡廷云在莫斯科大学学习时留影。这让匡廷云对农业研究产生了兴趣……  1952年,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匡廷云毅然选择了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前身)土壤农业化学系。投身科学事业六十余载,匡廷云始终用热爱与奉献书写着自己的人生篇章,并将这份情怀传递给更多的人……
2023-11-24 10:06
23日18时,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3-11-24 04: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