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最近的生意特别好!一屉12个的小笼馒头,有时候一个早上能卖出去四五百份!”在江苏省常州市经开区牌楼巷,六角亭包子铺开了27年,包子铺老板、76岁的蒋兴荣明显感觉到了最近这条老街人气的变化。
如今走进他店里的人,大多都怀有一份牌楼巷的情怀,有慕名而来的游客,有寻找记忆的老市民,还有在附近施工的工人师傅……这家藏在牌楼巷深处的包子铺,见证了运河老街的岁月变迁。
店里店外的热闹
27年来,六角亭包子铺从戚大街的知名小店,逐渐成长为戚墅堰的“老字号”和网红包子店,温暖了一代戚墅堰人的胃。然而,很长一段时间,包子铺只是流传在老戚墅堰人心目中的“独角兽”,变化要从两年前开始说起。
2022年,戚墅堰“牌楼巷美食街区打造工程”开始,蒋兴荣的包子铺被穿上了“新衣裳”。街道给店铺做了古色古香的牌匾和门头,保留了牌楼巷老街旧巷、古建故宅等传统风貌,新建了景观步道、便民停车场,还引进了张隆兴麻糕、米酒坊、书画铺等特色商铺,为老街注入新生机。
如今,牌楼巷内一片繁忙景象,蒋兴荣体会最深的就是包子铺的人流量:光凭早餐,一天就能卖出去500份小笼包。
早上6点,江苏书法艺术家、中国民盟盟员周小兵准时来到包子铺。老街改造完工后,周小兵第一时间把书画工作室搬到了巷子里,开设公益书法课。今年暑假,戚墅堰的孩子们跟着他从基础开始练起,体验传统书法的魅力。
从一条街到一个片
早上8点,包子铺的人流迎来巅峰。
“就是这家店!”张海彬带着工友们来到包子铺。离开戚墅堰20年后,如今借着戚墅堰老小区改造项目的机会,这位游子终于回到了家乡。
张海彬给工友们一人点了一份小笼包,大快朵颐后,自己又拿起手机,咔嚓咔嚓对着店里店外一通拍摄。“味道没变,这条街变了。咱们11区今年也要开始改造了,父老们放心,我一定带着同事们好好干。”
在戚墅堰上班的李敏,曾经的家与六角亭包子铺就隔了2条小路。大学四年,李敏在苏州读书,每当快放假时,总会跟老妈点餐——要吃一吃六角亭的小笼包。
5年前,李敏回到戚墅堰工作,她的回归似乎也开启了闺蜜几人的奇妙缘分,曾经离开的人也陆续回到了老牌楼附近,大家畅谈变化,畅想未来。
“这里改造得更明亮了,但是人情味还在。去年开街可热闹了,舞狮、集市,那些烟火气都回来了。”李敏说,因为工作关系,她经常会路过老牌楼,每次到这附近总会放慢脚步,用脚丈量这方土地,用心感受这里的发展。
早上10点,包子铺的早餐档打烊。坐在椅子上休息的蒋兴荣看到了一则新闻:包括工房西九区在内,戚墅堰街道今年将对工房十区、十一区和十三区等13个小区实施改造提升,为常州经开区本年度改造小区数量最多的板块。
在戚墅堰老城复兴的版图上,牌楼巷的改造仅是一个“点”。一支名为老城新貌的画笔正从此处着笔,将沿运河的光芒引向戚墅堰腹地,勾画起一幅复兴的画卷。(李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