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地方频道> 要闻 > 正文

滹沱河“蝶变”

来源:新华社2023-10-30 10:38

  这是一条流淌的“水脉”:它自黄土高原东穿太行峡谷,奔流数百公里汇入渤海,滋润燕赵沃土,参与缔造华北平原。

  这也是一条绵延的“文脉”:它蜿蜒串起石家庄城建起点、历史文化名城正定和享有“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美誉的西柏坡。

  风沙源、纳污坑、垃圾带,曾经,滹沱河的“疮疤”让人扼腕叹息。后花园、发展轴、新空间,如今,滹沱河的“蝶变”令人心旷神怡。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滹沱河“新生”画卷徐徐铺展。

  滹沱胜景历经“坎坷”

  “霞明深浅浪,风卷去来云。”“一鞭晓色渡滹沱,芳草茸茸漫碧波。”西出太行,东流入海,与太行山山前大道交会的滹沱河,是千百年来北上南下必经之地,从古人吟咏之中可以想见滹沱河昔日胜景。

  发源于山西繁峙县太行山区的滹沱河全长580余公里,属海河流域子牙河支流。滹沱河流经石家庄市平山、正定等区县,是石家庄最大、最主要的河流。

  滹沱河石家庄城区段(2023年7月1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 摄

  深秋时节,沿滹沱河石家庄城区段而行,只见秋水映照蓝天,水鸟悠然嬉戏,两岸层林渐染,怡人风景如诗如画。市民游客徜徉其中,欢声笑语,惬意休闲。

  游客在石家庄正定县塔元庄同福智慧农场观光游览(2023年7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 摄

  沿河而居的正定县塔元庄村民,依托优美的滹沱河景观,发展起现代农业、旅游、康养等产业,乡村振兴迈上快车道,全村年人均收入超过3万元。“真没想到,世世代代守望的滹沱河,在今天让我们吃上了生态饭、旅游饭。”塔元庄村党委书记尹计平高兴地说。

  夕阳下的滹沱河石家庄段(2023年7月1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 摄

  可谁能想到,滹沱河也曾经历污水横流、沙坑遍布、植被退化的“伤痛”。

  随着上游来水减少,城乡生产生活用水增加,滹沱河黄壁庄水库以下河道一度干涸、断流,鱼鸟难觅踪影。在较长一段时期里河床盗砂猖獗,成为石家庄市区主要风沙源。垃圾倾倒,工厂污水直排,大大小小的污水坑,让过往行人无不皱眉掩鼻,匆匆逃离。

  过度索取和破坏使得滹沱河一度变成河北省各大河流中,环境承载能力最差、水污染最严重、污染防治最为紧迫的河流之一,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石家庄河段,也沦为横亘在城市北部的“生态疮疤”。

  滹沱河石家庄藁城段(2023年6月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 摄

  河畅水清岸绿景美

  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北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石家庄市把滹沱河生态修复作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具体实践,纵深推进滹沱河治理。

  自2017年起,石家庄市累计投资180多亿元,分三期对黄壁庄水库以下109公里河段实施系统修复。防洪优先、生态恢复、布局业态、营造景观,投资之多、规模之大、标准之高,如此生态修复工程在石家庄史无前例。

  “遵循河流自然形态,因地治河。”石家庄市滹沱河生态工程运维服务中心主任康文忠说,主城区段“扩河为湖”营造连续大水面,其余河段通过溪流串联水面,营造“溪流湿地河道+小型湖面”交替的湿地型河流。沿岸则以荒田和河漫滩为基底,以洲岛、水塘、林地、公园等为斑块,构建可持续河流生态格局。

  2021年滹沱河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完成,累计营造生态水面2680多公顷,沿岸新建、提升绿地1万多公顷,形成一条光彩亮丽的生态景观带。上游水库和南水北调中线多次生态补水后,滹沱河初步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目标。

  滹沱河生态修复工程石家庄藁城段廉州湖(2023年6月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 摄

  “治理后河道行洪能力明显提升,今年迎战‘杜苏芮’强降雨过程中滹沱河安全行洪,为流域整体防洪作出了贡献。”石家庄市水利局办公室副主任康晓亮说。

  断流多年的滹沱河石家庄段恢复滔滔百里胜景,沿河两侧10公里范围内地下水位显著回升。曾生产“贡米”的正定县曲阳桥镇周家庄村,恢复了多年不见的水稻种植。“我们正依托稻蟹共生模式发展特色产业,推动乡村振兴。”周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张宁宁说。

  “经常能看到白鹭、赤嘴潜鸭、小天鹅,越来越多的鸟儿在这里落脚栖息,安家育雏。”这两年,摄影爱好者徐东坡总喜欢沿着滹沱河把水鸟翩跹、绿树花海的美景摄入镜头,他欣喜地看到,重现生机的滹沱河正在成为“百鸟天堂”。

  贯通水脉接续文脉

  旭日东升,晨光照射西柏坡纪念碑上的五角红星和碑下的岗南水库湖面,熠熠生辉,依偎在滹沱河臂弯里的革命圣地,迎来游客熙攘的一天。

  西柏坡纪念碑与岗南水库(2023年10月18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 摄

  “西柏坡、不算大,这里发生的红色故事震山河……”伴随清脆快板声,西柏坡纪念馆讲解员闫文彦向参观游客讲起红色经典。当年西柏坡一带的滹沱河两岸土地肥沃,稻麦两熟,物产丰富,群众基础好,成为党中央指挥革命战争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

  西柏坡纪念馆外景(2023年10月18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 摄

  滹沱河曾经造就了西柏坡的“米粮仓”,如今,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山河美景,让老区百姓捧上了“旅游碗”。闫文彦说,西柏坡村九成以上家庭从事旅游服务业,村民们搞民宿,经营农家院,开观光车,日子越过越红火。

  石家庄平山县西柏坡镇西柏坡村村民齐红宝在经营的酒店里摆放餐具(2023年10月18日)。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 摄

  夜幕降临,灯光映照高大宽厚的古城墙和巍峨矗立的古楼古塔,流光溢彩,坐落滹沱河北岸的正定古城,开始了一天最为热闹的时刻。

  “夜游正定古城”已融入石家庄市民日常:或漫步闲谈于城墙之上,或歌舞游戏于阳和楼下,或端详沉思于古寺古塔旁,或欢聚在古街市井的烟火里。

  与正定古城遥相呼应的滹沱河南岸,则是正在分期建设的东垣古城遗址公园。始建于战国时期的东垣古城遗址,是石家庄市区内最古老的城垣遗址,也是石家庄城建历史的肇始地。

  游客在石家庄正定古城游览(2023年4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朱旭东 摄

  “遗址公园建成后将成为石家庄城市文化绿心,成为展现城市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的精彩窗口。”石家庄旅投集团董事长王晓辉说。

  贯通“水脉”,接续“文脉”。在修复滹沱河生态的同时,石家庄市沿河打造文旅大道,连接起正定古城、东垣古城遗址、中山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西柏坡等文化地标,串珠成链,形成一条文脉景观轴。

  如今,沿滹沱河上下,品味古城,参访圣地,揽胜太行,已成为京津冀文旅经典品牌。

  水城相融和谐共生

  20世纪初,正太铁路动工兴建,为避免在滹沱河上架桥,减少成本,正太铁路起点由正定改为石家庄。加上此前在此设站的卢汉铁路,两条铁路的历史性交会,让乡野小村石家庄逐步嬗变为一座华北重镇。

  如今,大河向东,城市向北,曾迫使铁路改站的滹沱河,正在成为城市生长的“新轴线”。

  不久前,石家庄复兴大街市政化改造项目重要节点工程——滹沱河特大桥,顺利通车。2208米长南北跨越滹沱河的特大桥,长龙卧波,气势如虹,进一步拉开了石家庄城市框架,密切了滹沱两岸联系。

  石家庄滹沱河特大桥(2023年9月28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 摄

  修复治理后的滹沱河,不仅成为城市新的“景观长廊”,也为石家庄构筑一条拥河发展的经济带提供了生态支撑。近两年,石家庄市委、市政府提出实施“拥河发展”战略,以拉开城市框架、提升城市品位、拓展发展空间。

  滹沱河与其支流太平河交汇处,拔节生长的石家庄太平河城市片区日新月异。这里北望正定古城,南接东垣古城,滨水资源优越,空间资源充足,是“拥河发展”的起步区和引领区,正在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数字新城发展主轴带、省会文旅产业核心区。

  “依河而生”“迎河而立”“拥河而美”“因河而兴”,太平河城市片区规划中心的展厅主题,向人们呈现着城与河交融共存的沧桑历史,昭示着城与河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

  石家庄市将引导城市新兴功能向滹沱河沿线聚集,布局数字经济、现代服务业、现代都市型农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滹沱河区域生产、生活、生态相互融合协同发展,打造高水平经济带、景观带、生态带。

  太行巍巍,滹沱滔滔,山水相映,水城共融。在“两山”理念滋润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滹沱河的“新生”故事未完待续。

  文字记者:李凤双、闫起磊、齐雷杰

  视频记者:岳文婷、邹尚伯

  海报设计:赵丹阳

  编辑:郝静、徐亮、程昊、胡碧霞

  统筹:王洁、黄小希

[ 责编:丁玉冰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温故丨“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

  • 帕米尔高原上的蒲公英老师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第137届广交会第三期“美好生活”5月1日开幕,12043家企业参展。
2025-05-01 17:55
BEST装置,紧凑型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
2025-05-01 17:52
杨永修有多个头衔,“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中国一汽首席技能大师……五一前夕,他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2025-05-01 17:41
“当患者因我们的药多了一份生活的希望,那所有辛苦的日夜就有了意义。”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质量工程师高娅琴在接受采访时说道。
2025-05-01 17:40
21世纪初始,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全国各地的建筑高度被一再打破。如何在保证超高建筑结构安全的同时提高建造效率,成为业界亟待破解的难题。
2025-05-01 17:32
美国的政策变化不仅影响本国科研,也导致许多国际科研项目中断或面临中断风险,对全球科研合作造成重大伤害。
2025-05-01 17:28
“对服装面料而言,防水和透气本是矛盾体,但我们采用高分子膜贴合技术,做到了既防水又透气。包括上述小程序在内,柯桥织造印染产业大脑已集成190多个应用,入驻企业4000多家,注册工程师11万多人,接入生产核心设备3万多台套。
2025-04-30 09:00
轻舟,顾名思义,以个头小、重量轻为最大特点。轻舟货运飞船副总设计师吴会英告诉记者,轻舟重量约5吨,目前的上行运力为1.8吨以上,下行为2吨。装载容积约9立方米,货物舱的体积为27立方米,可搭载航天员生活物资、科学实验设备、科学载荷等。
2025-04-30 05:10
4月29日4时10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远征二号上面级,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3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4-30 05:10
近日,我国天都一号通导技术试验星成功完成白天强光干扰条件下的地月空间激光测距技术试验,在国际上首次打破地月空间卫星激光测距仅能在夜晚作业的时间限制,标志着我国在深空轨道精密测量领域取得技术新突破。
2025-04-30 05:10
搭载该模型的AI手机、智能屏幕、陪伴机器人“AI智伴小熊”等产品,为用户带来更加个性化、智能化的生活体验。
2025-04-30 09:04
(夏婷,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创新环境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2025-04-29 12:58
北京正推进“超高清入户行动”,推进有线电视超高清机顶盒全面置换,“计划于6月底完成标清机顶盒的置换目标”。
2025-04-29 09:10
脂肪组织中隐藏着一群脂肪细胞祖细胞,它们负责制造新的脂肪细胞。更令人惊讶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APC还会进化成一种更为强大的“超级工匠”——年龄特异性定型前脂肪细胞(CP-A)。
2025-04-29 09:51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质标所”)农业环境污染物研究室成功研发出全球首套面源污染智能监测系统。
2025-04-29 09:50
一位老人站在秧田里,大喊一声“拔秧哦”,弯腰拔起第一把秧苗。众人齐声应和,大声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秧田里,一排人将秧苗拔起,担到打过格子的稻田里,整整齐齐插好。
2025-04-29 06:30
2024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环境安全形势保持稳定,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达91.24%,连续4年超过90%。
2025-04-29 09:07
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青春才会绽放绚丽光彩。
2025-04-29 09:2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