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以东坡文化为纽带 川台青年在眉山相识相知相融
首页> 地方频道> 文化 > 正文

以东坡文化为纽带 川台青年在眉山相识相知相融

来源:中国台湾网2023-10-24 14:09

  中国台湾网10月23日眉山讯(记者陈佳慧)“十年不还乡,儿女日夜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北宋文豪苏东坡的诗词穿越千年,浸润着一代代两岸同胞的心灵。10月21日至22日,2023“两岸一家亲·千里共婵娟”川台青年东坡故里诗词会在四川眉山市举行。两岸年轻人以东坡文化为纽带,相识、相知、相融,留下了许多饱含亲情与友情的温馨画面。

  台湾学生走进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的故居——眉山三苏祠。

  眉山古称眉州,历史文化厚重,是苏东坡的故乡,素有“千载诗书城、人文第一州”的美誉。21日,来自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高校的近20位台湾学生走进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的故居——眉山三苏祠,了解“三苏文化”,感悟苏氏家风、家教和家国情怀。同学们在老师带领下学习传统拓刻,拓印东坡诗词佳句,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手工技艺的魅力。

  台湾同学们在老师带领下学习传统拓刻。

  “在这里,历史的剪影和读书的印象融在一起,感觉很奇妙。”台湾男生杨哲纶今年九月进入四川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因为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杨哲纶对这位既潇洒不羁、才华横溢,又守其初心、心怀家国的文坛巨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参观三苏祠圆了我这个小‘苏迷’的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杨哲纶计划未来抽出更多时间游览大陆名山大川、人文古迹,探寻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

  台湾大学生和四川工商学院学生代表一对一结对。

  在四川工商学院,台湾大学生和该校学生代表一对一结对,共同学习中国传统茶艺,挥毫泼墨领略书法之美,一起动手制作创意文化挂件。

  两岸大学生挥毫泼墨领略书法之美。

  这是四川工商学院学生杜媛紫第一次接触台湾同学,和她结对的谢天逸在四川大学读研二。“第一眼看到天逸以为她是年龄很小的台湾‘萌妹子’,没想到认识了才知道她是个学霸姐姐。”杜媛紫很珍视这次相识,感觉即有趣又加深了彼此的了解,她希望这样的两岸青年交流活动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

  两岸大学生一起制作创意文化挂件。

  就读四川师范大学的台湾学生许庭韦在新朋友张怡的帮助下,制作了一盏精美的“东坡灯笼”。她笑称两人一起做完手工后已经迅速成为了闺蜜。“交流多了,心才会越走越近。”许庭韦认为,两岸的年轻人有责任传承共同的优秀文化,推动两岸同胞交流得更热络。

  四川工商学院同学表演古风小品《博物馆奇妙夜》。

  四川工商学院同学表演了古典舞《清平乐·禁庭春昼》、古风小品《博物馆奇妙夜》、诗词歌曲《定风波》。“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最后,两岸学生合唱由苏东坡名词改编的歌曲《明月几时有》,将活动推向高潮。

  “东坡文化是两岸同胞共有的宝贵精神财富,以东坡文化为载体,扩大两岸同胞尤其是两岸青少年的交流交往,促进心灵契合,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眉山市台办主任潘素梅表示,近年来,眉山市紧紧围绕“以文促融”,连续三年举办“两岸一家亲·千里共婵娟”川台青年东坡故里诗词会。1000多名两岸青少年共唱东坡词、共寻东坡味、共话青春情,用共同的优秀文化托起两岸青少年共同的梦想。(完)

[ 责编:田媛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载人航天工程代表团在香港举行媒体见面会

  • 世界首例墩顶双转体曲线钢桁梁斜拉桥转体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国家现代化建设为年轻人提供了广阔舞台,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如何把握历史机遇、勇攀科技高峰,以十年磨一剑的韧劲,以“一辈子办成一件事”的执着,成就有价值的人生?本期带您走近五位科技工作者,在他们矢志创新、勇攀高峰的故事里感受浩浩凌云志、巍巍报国心。
2023-11-29 02:55
11月底的北京,寒风凛冽,北京顺义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内人流如织,热闹非凡。11月28日,首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以下简称“链博会”)在北京正式开幕。
2023-11-29 02:55
日前,南京理工大学庆祝建校70周年科技成果展暨首届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南京理工大学专场”活动举行,共展出200余项“硬科技”“黑科技”成果,吸引了近5000人次参观。
2023-11-29 02:55
“活化石”植物保存了从形态学到DNA的完整信息,是认识植物进化中间环节的重要研究材料。
2023-11-29 09:57
11月28日,由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以下简称“战略咨询院”)、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与科睿唯安联合举办的2023研究前沿发布暨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2023-11-29 09:56
一个技术创意,从萌发到论证、技术攻关再到实际应用,需要多长时间?
2023-11-29 09:54
快捷方便的数字电商,成为新时代国际贸易的驼铃、帆影,“丝路电商”持续推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特色优质产品“触网”。
2023-11-28 09:31
该院历时3年成功开发出我国首套电力电子小步长仿真测试平台(REsim),解决了大规模新能源并网电力电子装备小步长实时仿真测试的难题。
2023-11-28 09:30
针对电子废弃物种类变化,应及时调整《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目录》,对现有持证资质拆解处理企业建立企业动态评估机制。
2023-11-28 09:30
我们要运用好以5G、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数字科技,更好激发“一带一路”人文交流的潜力和活力,进一步增强共建国家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2023-11-28 05:35
11月24日至25日,国家文物局在京举行全国文物科技工作会议,会上介绍了近年来我国在文物科技领域的新进展,这些成果为文化遗产的永久保存和永续利用提供了重要保障和坚实支撑。
2023-11-28 05:35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就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育造就一大批科技领军人才和优秀团队,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2023-11-28 04:20
”近年来,随着科普传播平台越来越丰富,为了贴近更多的年轻人,刘嘉麒把科普阵地搬上年轻人喜爱的视频网站。卸任中国科技馆馆长职务后,王渝生成为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的一员,应邀为全国各地中小学生作科普报告。
2023-11-27 09:44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技创新成为人类共同应对风险挑战、促进和平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2023-11-27 09:33
近期,全国多地遭遇寒潮天气,气温骤降,呼吸道疾病进入冬季高发时期。国家卫健委26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就冬季呼吸道疾病热点问题,回应社会关切。
2023-11-27 09:32
近日,中宣部、文旅部、国家文物局等13个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文物科技创新的意见,旨在破解制约文物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问题,补强文物科技短板,支撑引领文物事业可持续发展。
2023-11-27 09:32
粮食安全,不只与广袤田野上的劳作和丰收有关,还与节粮减损这块“无形良田”密不可分。
2023-11-27 09:31
谢明明说,为了提升工作人员积极性,科技馆除将日常工作表现纳入考核外,还想方设法为科普辅导员创造成长条件。”孟永祥介绍,在继续做好“馆校合作”同时,还希望进一步做好校内、校外资源的融合衔接,激发科学教育社会大课堂的潜力。
2023-11-24 10:08
匡廷云在莫斯科大学学习时留影。这让匡廷云对农业研究产生了兴趣……  1952年,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匡廷云毅然选择了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前身)土壤农业化学系。投身科学事业六十余载,匡廷云始终用热爱与奉献书写着自己的人生篇章,并将这份情怀传递给更多的人……
2023-11-24 10:06
23日18时,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3-11-24 04: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