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招考新模式拓宽学子成才路——广东省推进高考综合改革纪实
首页> 地方频道> 教育 > 正文

招考新模式拓宽学子成才路——广东省推进高考综合改革纪实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3-10-19 19:26

  ■教育这十年 地方经验

  “我们中职生靠一技之长,也能考到心仪的高校。”张洁仪很感恩这10年的广东高考综合改革,“我偏科特别严重,初中毕业后就去读了中职,通过‘3+专业技能课程证书’考试,我不但考入了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还获得了202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一等奖。”

  在备赛时,张洁仪的技能优势愈加凸显,她主动为团队成员归纳虚拟仿真技术和实训操作要领,带动团队全面提升技能水平,最终帮助团队在大赛上大放异彩。这让张洁仪变得自信,继续在“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道路上奋力向前。

  10年来,广东认真落实国家部署要求,全面系统深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从统一高考分批次划线投档录取,到春季高考、夏季高考分别录取;从“院校+专业”到“院校专业组”的志愿填报形式……广东走出了一条以德引领、以智为基、体美劳强力呼应的高考改革之路,形成了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新模式。

  加大投入力度,拓宽学生高考选科广度

  黄际滢已在高中从教24年,曾带过有近70名学生的班级。由于粤东西北地区经济欠发达,再加上大量随迁人员子女流入珠三角地区,在广东部分学校,“大班额”曾是突出问题。选课走班在这些学校难以推行。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新高考这一系统工程要顺利实施,就要强化政策、资金、师资保障,打赢消除“大班额”这一攻坚战。为此,广东迎难而上,实施薄弱普通高中改造提升工程,全面改善高中学校办学条件。截至2020年底,广东各地普通高中学校建设支出达109.66亿元,新增6.2万个学位。2021年,广东普通高中56人以上大班额,下降至0.75%。

  2016年,投资5亿元建设的河源高级中学投入使用。黄际滢现在该校任教,学校有64个教学班,平均每个班约51人。

  班额大幅下降,生均经费大幅上升。广东持续完善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拨款制度。自2020年起,广东将拨款标准从每生每年500元提高到1000元。省财政将经济欠发达地区分三档,分别按70%、50%、30%的比例予以补助。

  这一降一升,大大拓宽了学生选课走班的选择面。在广州市第二中学,学生一天的在校时间,仅有四分之一是被安排的,自主学习的选择空间大。

  历史、化学、政治,这是周庭宇根据兴趣选出的高考科目组合。在广州市铁一中学整个高二年级,只有她一个人选了这个组合。了解周庭宇的想法后,学校支持她的决定。

  自2019年起,广州市铁一中学就开展了适应新高考改革的选课走班制。学校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选课的需求,即便是只有一个学生的选科组合,学校也将其开齐,并配齐配强师资。

  “我省充分尊重学生自主选择权,以学生高考报名前选定科目为最终科目。”广东省教育厅党组成员、省教育考试院院长欧阳谦表示,广东根据选课走班需要,强化县域内教师统筹。实施“强师工程”,推进教师“县管校聘”管理制度改革,优化学科教师配备。2021年,广东普通高中专任教师达15.74万人。

  在广东,更多优秀的师资开设了高质量的生涯规划课,指导学生科学认知自我。学生们结合高校专业选考科目要求,选出更科学合理的高考科目组合。

  为让学生贯通式地实现“我的发展我做主”,华南师范大学等省内高校主动对接新高考改革,调整优化专业设置。“我校引导学生在填报专业时,依据自身兴趣、志向、优势,成效明显。”华南师范大学校长王恩科发现,新高考以来,学校新生知识结构和所学专业的匹配度更高,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更足,自主学习能力更强。

  积极探索“一年两考、一考两用”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一直是我的目标,之前想通过高考来实现,但现在凭借大赛荣誉,我如愿来到了深职院。”庄帝豪是广东省东莞市电子科技学校无人机操控与维护专业学生。2021年9月,他参加了春季高考。因获得广东省技能院校“无人机创新与应用”比赛一等奖第一名,庄帝豪被深职院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免试录取,“我将继续在无人机应用技术方面深耕,争取多用一些荣誉证明自己的技能,作为升本科的‘门票’”。

  近年来,深职院等广东省内部分高职院校用好“中职技能大赛免试”这一政策红利。中职学校学生在校期间,获得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一等奖及以上奖项,或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三等奖及以上奖项,就可获得深职院免试资格。深职院根据考生的获奖项目、报考专业组织面试,面试合格者就可入读。

  广东还积极探索“一年两考、一考两用”。欧阳谦介绍说,广东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分为合格性考试和选择性考试。选择性考试为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等6门科目,仅限当年广东省夏季高考的考生参加,成绩当年有效,作为夏季高考招生录取的依据之一。而合格考覆盖高中14个科目,既是学生毕业依据,又是春季高考招生录取依据。

  春季高考已成为广东高职院校录取主渠道。广东安排高职院校将70%以上的招生计划,投放于春季高考。为了让具有不同禀赋和特长的学生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广东还着力推进高职院校面向中职毕业生、退役士兵等进行分类考试招生。

  如今,番禺职院分类考试招生不但有面向中职生的自主招生,还有中高职贯通培养三二分段试点、现代学徒制试点等类型。2012年,学校分类考试招生规模约占当年招生计划的18%,今年已提升至70%。

  如何让考试招生改革更精准地服务经济发展主战场?10年来,广东引导高职院校积极对接广东“双十”产业集群,聚焦粤港澳大湾区重点产业、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需求,不断优化调整分类考试招生专业。番禺职院就将新增的分类考试招生专业,重点向大湾区经济建设急需、社会民生领域紧缺、技术技能培养要求高和就业质量好的专业倾斜。该校分类考试招生专业覆盖率已从2013年的24%,提升至今年的88%。

  坚持公平公正深化招生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从幼儿园到高中,庄娴看着教师在讲台上放光芒,也想当一名教师,帮助偏远地区的孩子成长成才。但以她的学习成绩,考入华南师大有点困难。

  庄娴家在广东省潮州市庵埠镇,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为3.5万元,而潮州约为2.5万元。

  在粤东西北等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资源相对薄弱,如何让这里的孩子享有公平的高考升学机会?广东实施地方专项计划,统筹安排华南师大等省属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规模。华南师大地方专项和教师专项计划也应运而生。

  得益于此,庄娴通过教师专项,被华南师大小学教育专业录取。“每年有2万元补助,这解除了我们这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后顾之忧。”庄娴说。她打算毕业后投身乡村教育,去汕尾的海丰县工作。广东实施地方专项计划以来,共录取1.3万人,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与全省农村地区学生上重点高校的人数,基本持平。

  阳光给欠发达地区的考生温暖,更给予所有考生公平公正。欧阳谦表示,广东深入实施阳光招生,规范管理特殊类型招生,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及时公布投档录取情况、享受照顾考生相关信息。省属各高校全部成立了招生委员会,增加教师、学生及校友代表。广东还举办高考评卷媒体公开日,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广东确保“阳光招考”的努力,还体现在“一个都不能少”。2021年高考,是广东省新高考的“首秀”,也是与本土疫情的“遭遇战”。面对困难,广东有针对性地制定高考疫情防控方案和考务组织方案,将全省按疫情严重程度分为3类地区,将涉考人员分为7类人群,进行分区分类管控。

  在疫情中高风险地区,广东严格做到“两个不交叉”,分医疗救治场所考点、隔离考点、普通考点“3种考点”。广东加强考点管控,做到了不因疫情影响高考、不因高考引发疫情传播,不因疫情落下一人、不因特殊放弃一人。

  一名考生顺利应考的背后,是一群人的全力守护。今年6月9日上午7点12分,深圳南山区教育局接到桃园街道通报,该小区一人员核酸检测呈阳性。街道紧急管控该人员所在楼,楼中有一名社会考生参加今年高考。南山区教育局立即启用南山区隔离考点深圳博伦职校,紧急调派备用试卷,安排考试。

  今年高考,深圳在49个普通考点的基础上,增设31个特殊考点,每个区均设置1个备用考点、1个专用隔离考点、1个隔离酒店考点。深圳还在市第三人民医院,设立1个医疗救治场所考点。

  今年高考结束以后,深圳大学附属中学党委书记、校长刘为基引用今年高考作文题中的“本手”“妙手”,为考生新的人生“答卷”送上祝福:“十年寒窗练就‘本手’,高考考场牛刀小试;厚积薄发‘妙手’自成,人生路上行稳致远。”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的高考改革也经历了“十年寒窗”,在今年与广东省的高考考生一起,交出了“妙手迭出”的答卷。(本报记者 刘盾 通讯员 黎鉴远)

[ 责编:邱晓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载人航天工程代表团在香港举行媒体见面会

  • 世界首例墩顶双转体曲线钢桁梁斜拉桥转体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国家现代化建设为年轻人提供了广阔舞台,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如何把握历史机遇、勇攀科技高峰,以十年磨一剑的韧劲,以“一辈子办成一件事”的执着,成就有价值的人生?本期带您走近五位科技工作者,在他们矢志创新、勇攀高峰的故事里感受浩浩凌云志、巍巍报国心。
2023-11-29 02:55
11月底的北京,寒风凛冽,北京顺义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内人流如织,热闹非凡。11月28日,首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以下简称“链博会”)在北京正式开幕。
2023-11-29 02:55
日前,南京理工大学庆祝建校70周年科技成果展暨首届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南京理工大学专场”活动举行,共展出200余项“硬科技”“黑科技”成果,吸引了近5000人次参观。
2023-11-29 02:55
“活化石”植物保存了从形态学到DNA的完整信息,是认识植物进化中间环节的重要研究材料。
2023-11-29 09:57
11月28日,由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以下简称“战略咨询院”)、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与科睿唯安联合举办的2023研究前沿发布暨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2023-11-29 09:56
一个技术创意,从萌发到论证、技术攻关再到实际应用,需要多长时间?
2023-11-29 09:54
快捷方便的数字电商,成为新时代国际贸易的驼铃、帆影,“丝路电商”持续推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特色优质产品“触网”。
2023-11-28 09:31
该院历时3年成功开发出我国首套电力电子小步长仿真测试平台(REsim),解决了大规模新能源并网电力电子装备小步长实时仿真测试的难题。
2023-11-28 09:30
针对电子废弃物种类变化,应及时调整《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目录》,对现有持证资质拆解处理企业建立企业动态评估机制。
2023-11-28 09:30
我们要运用好以5G、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数字科技,更好激发“一带一路”人文交流的潜力和活力,进一步增强共建国家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2023-11-28 05:35
11月24日至25日,国家文物局在京举行全国文物科技工作会议,会上介绍了近年来我国在文物科技领域的新进展,这些成果为文化遗产的永久保存和永续利用提供了重要保障和坚实支撑。
2023-11-28 05:35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就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育造就一大批科技领军人才和优秀团队,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2023-11-28 04:20
”近年来,随着科普传播平台越来越丰富,为了贴近更多的年轻人,刘嘉麒把科普阵地搬上年轻人喜爱的视频网站。卸任中国科技馆馆长职务后,王渝生成为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的一员,应邀为全国各地中小学生作科普报告。
2023-11-27 09:44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技创新成为人类共同应对风险挑战、促进和平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2023-11-27 09:33
近期,全国多地遭遇寒潮天气,气温骤降,呼吸道疾病进入冬季高发时期。国家卫健委26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就冬季呼吸道疾病热点问题,回应社会关切。
2023-11-27 09:32
近日,中宣部、文旅部、国家文物局等13个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文物科技创新的意见,旨在破解制约文物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问题,补强文物科技短板,支撑引领文物事业可持续发展。
2023-11-27 09:32
粮食安全,不只与广袤田野上的劳作和丰收有关,还与节粮减损这块“无形良田”密不可分。
2023-11-27 09:31
谢明明说,为了提升工作人员积极性,科技馆除将日常工作表现纳入考核外,还想方设法为科普辅导员创造成长条件。”孟永祥介绍,在继续做好“馆校合作”同时,还希望进一步做好校内、校外资源的融合衔接,激发科学教育社会大课堂的潜力。
2023-11-24 10:08
匡廷云在莫斯科大学学习时留影。这让匡廷云对农业研究产生了兴趣……  1952年,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匡廷云毅然选择了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前身)土壤农业化学系。投身科学事业六十余载,匡廷云始终用热爱与奉献书写着自己的人生篇章,并将这份情怀传递给更多的人……
2023-11-24 10:06
23日18时,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3-11-24 04: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