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从“沙中找绿”到“绿中找沙”,昔日“风沙源”变为北京“后花园”
首页> 地方频道> 社会 > 正文

从“沙中找绿”到“绿中找沙”,昔日“风沙源”变为北京“后花园”

来源:中国新闻网2023-09-15 21:58

  中新社内蒙古锡林郭勒9月15日电 题:从“沙中找绿”到“绿中找沙”,昔日“风沙源”变为北京“后花园”

  作者 谢雁冰 梁晓辉

  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东南端,浑善达克沙地南缘,多伦湖畔野花遍地、林木葱郁。多伦县距北京直线距离约180公里,凭借着优美的环境,逐步成为北京市民的休闲“后花园”。

  站在多伦湖边远眺,成片的樟子松驻守在山间,形成了一道道天然生态屏障。然而20多年前,这里却被黄沙蚕食。

  近日,记者跟随中华环保世纪行2023年宣传活动走进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多伦县,寻访多伦县从“沙中找绿”到“绿中找沙”,摇身变为北京“后花园”的故事。中华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牵头组织,今年活动的主题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一到春天大风刮得满天都是沙子,根本看不见人”。多伦县村民马云平曾亲眼目睹2000年当地黄沙漫天遍野的荒凉。而当年的卫星遥感监测从高空“看见”,当时全县87%的土地被风蚀沙化,东西走向的三条大沙带已然形成,并有逐渐扩展相连之势。

  从2000年起,饱受风沙之苦的多伦县启动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一手抓禁牧、一手抓种树,采取“飞、封、造、禁、移、调”多措并举对沙化土地进行综合治理。

  也正是从那个新世纪的开始,马云平决定与黄沙作战。在与村里签订了3700亩的承包合同后,他带着干粮和水搬进了荒沙里的简易窝棚,全身心投入到治沙事业中,一干就是20年。

  早出晚归,风餐露宿,重复挖坑、抱苗、放苗培土……在恶劣的环境里,马云平十几年如一日。“刚开始植树治沙时难度很大,经常刚种好的树苗,一场大风就吹没了。”马云平说,后来经询林业部门,先用3米×3米黄柳网格沙障进行固沙,然后再栽种树苗,成活率大幅提升。

  马云平是多伦县治沙人的缩影,在越挫越勇的努力下,他们硬是用双手双脚在茫茫大漠上铺开点点绿意。

  “从2000年到2010年,多伦县的生态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多伦县政府副县长李宝山说。但当地也清楚认识到,生态建设速度相对较慢。于是在林草植被逐渐恢复、流动沙丘趋于固定后,2011年多伦县启动百万亩樟子松造林工程,开启风沙治理的提质增效阶段,计划用5年时间完成以樟子松造林为主的林业生态建设任务130万亩,形成比较稳定的生态防护体系。

  要想荒沙变绿洲,体制机制创新不可或缺。李宝山介绍,多伦县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办法,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发动社会力量,通过花钱买活树的方式,引进区内外30多家绿化企业、组建55个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进行承包造林,工程验收合格后兑现造林补贴。农民、企业、合作社的多元化参与,提高了造林质量,推动了建设速度。

  现如今驱车前往多伦县,满目苍翠。一片片樟子松林错落有致地覆盖在曾经的大片沙丘上,高达七八米的树木将松散的沙土牢牢锁住。

  站在山坡上,指着多伦县生态修复的对比图,多伦县林草局副局长李岩说,二十年间,多伦县413万亩沙化土地中流动沙地只剩下1.72万亩,林地面积由54万亩增加到现在的225万亩,“沙中找绿”到“绿中找沙”的转变让当地林业人自豪。

  “森林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等方面作用凸显。”李岩说,昔日的京津“风沙源”,现在已逐步成为天然避暑地、北京“后花园”。

  近年来,多伦县还先后被授予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全国退耕还林先进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县等称号。

  从黄沙漫漫到绿松如海,绿色已成为多伦县发展的“主色调”,县内多地建起了森林氧吧、农家乐,从京津冀慕名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

  据多伦县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该县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6.7%,累计接待旅游人数2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36亿元(人民币,下同)。

  在离多伦湖景区最近的村庄——曲家湾渔村,当地村民开展起绿色乡村旅游。在百万亩樟子松造林工程的影响下,曲家湾林地面积由2000年的300亩增加到现在的4900亩。

  走进曲家湾渔村,一排排整齐的农家乐在依山傍水中透出古色古香的风韵。民宿曲家大院的主人李玉民说,他从2019年开始做民宿,“如今年收入已经能达到20万元”。

  对比起过去黄沙漫天的生活,李玉民反复念叨着“植树太好了”。“很难想象曾经的不毛之地,变成了如今的‘金饭碗’。希望多伦县继续绿下去。”李玉民说。(完)

[ 责编:王宏泽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科威特王储米沙勒

  • “海巡08”轮在上海列编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9月20日,2023世界制造业大会在安徽省合肥市启幕。大会以“智造世界·创造美好”为主题,包括人工智能、机器人、元宇宙等在内的众多前沿产品让参展者感受“智”造魅力。
2023-09-22 10:43
首创“1+6”一体化数字办赛服务平台、首条5G-Advanced万兆网络走进现实、境外“电子钱包”首次在境内“无缝对接”……即将开幕的杭州第19届亚运会,是史上首届提出智能办赛理念的亚运会,“智能亚运”成为中国尖端数字技术发展的展示窗口。
2023-09-22 10:42
为让更多好项目走出“深巷”,参展高校与各行业企业融合联动,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链条,为专利成果转化按下加速键。
2023-09-22 10:42
今年峰会主题为“建设包容、普惠、有韧性的数字世界——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将围绕全球发展倡议、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人工智能、算力网络、网络安全、数据治理、数字减贫、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等议题举办20场分论坛。
2023-09-22 03:40
“天宫课堂”是一扇连接地球与太空的奇妙之门。这是中国航天员首次在梦天实验舱内进行授课。记者专程来到位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地面课堂,在这里与同学们一起跟随航天员穿越波澜壮阔的星空,展开一场关于宇宙的美妙旅程。
2023-09-22 03:50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9月21日在北京市调研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情况。他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坚定信心、保持定力,支持广大专精特新企业聚力科技创新、深耕细分领域,为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发挥更大作用。
2023-09-22 03:30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将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支撑。做强做优做大实体经济,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2023-09-22 03:30
报告围绕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了全球与中国尺度的数据产品32套,弥补了指标监测的数据空缺,提升了指标监测与评估的空间精细度,揭示中国和全球环境变化新动态。
2023-09-22 03:30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副司长王晓君认为,本届大赛为广大技能人才提供了展示精湛技能的舞台,搭建了相互切磋技艺的平台。
2023-09-21 10:37
本届工博会高校展区共815项参展项目,集中展示了高校创新科技成果,体现了高校在服务国家战略及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担当作为。
2023-09-22 03:50
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20日在安徽合肥发布了2023中国企业500强榜单。其中申报发明专利74.34万件,比上年“500强”增长了10.48%,发明专利数量连续5年持续增长,占专利数比重为39.43%。
2023-09-21 10:36
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模式,在该模式下,钻石会像火山岩浆一样从地球深处喷涌而出。这种美丽而奇异的现象吸引了诸多学者的目光。研究人员调查发现,这些钻石形成于地壳深处约145公里处,以每小时18—132公里的速度喷发到地表。
2023-09-21 10:34
瑞士素有冰雪王国之称,畅享冰雪运动成为全球游客选择前往当地度假的重要原因之一。 适宜的自然环境促使冰雪运动成为瑞士的国民运动,几乎每个瑞士人都会滑雪。
2023-09-21 10:30
2017年正式通车的蒙内铁路穿越内罗毕国家公园、察沃国家公园等野生动植物保护区。 因此,未来应以落深落实《关于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意见》为抓手,高质量持续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
2023-09-21 10:30
金秋时节,之江大地热情涌动。浓郁的亚运氛围中,“大道之行——‘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大型主题展览”9月8日起隆重举办。
2023-09-21 10:29
日前,《自然》杂志刊发了一篇揭示电荷储存聚集反应新机制的论文,这项研究或将以全新角度推动锂硫电池发展
2023-09-21 10:27
SKA中频天线的伺服控制系统需要满足高电磁屏蔽指标,才能实现高灵敏度观测。 SKA中频天线的背架是空间网架结构,采用螺栓球与拉杆螺连的方式安装。
2023-09-21 10:26
光明网《创新改变中国》栏目走进位于山东青岛的海信创新研发中心,探索我国激光显示领域的“软实力”和“硬科技”,感受显示领域的“未来之光”。
2023-09-20 15:00
冷湖镇,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茫崖市。秋夜,茫茫戈壁,人迹罕至。仰望,星空璀璨,银河迢迢,仿佛沿着这条颠簸不平的土路,就能走进银河、踏入群星。
2023-09-20 04:4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