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指尖上的艺术 成都市非遗面塑传承人捏了5000余只大熊猫
首页> 地方频道> 文化 > 正文

指尖上的艺术 成都市非遗面塑传承人捏了5000余只大熊猫

来源:中国新闻网2023-09-06 17:29

  中新网成都9月6日电 题:指尖上的艺术 成都市非遗面塑传承人捏了5000余只大熊猫

  作者 祝欢

  搓一个圆圆的脑袋,揉好手臂、耳朵和脚,放置捏好的粉色蝴蝶结和绿色竹子……不到5分钟的时间,一只头戴蝴蝶结手抱竹子的大熊猫便在成都市非遗面塑传承人张龙贵手上跃然而出。

  张龙贵捏制大熊猫。王磊 摄

  据了解,面塑是指以面粉、糯米粉、甘油等为原料制成熟面团后,用手和各种专用塑形工具,捏塑成花鸟、鱼虫、景物、器物等具体形象的手工技艺,俗称捏面人。在父亲和爷爷的耳濡目染下,张龙贵9岁便开始学习面塑制作技艺。

  在面塑制作的过程中,大多数时候是一个人潜心创作,将一件作品反复做,反复修改,这样的生活极其枯燥,同时还要面临销路问题,这让张龙贵想过放弃。“这是我们的传统,还是不要扔了。”父亲的一句话让张龙贵一做便是39载。

  如今已经年近五旬的他,捏得最多的便是大熊猫,在39年的从业生涯里捏了5000余只大熊猫。“大熊猫是我们的国宝,这个形象也深受大家的喜爱,在四川栖息着很多大熊猫,很多游客来四川也想要带点‘大熊猫’回去。”张龙贵表示,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形象是他手中的“常客”。

  随着时代的变迁,除了大熊猫,张龙贵手下面塑的题材也在不断更新,创新了很多形象。“以前只有十二生肖等传统的形象,如今我们会选择当下流行的形象以及客户定制的形象进行捏制。”张龙贵表示,自己会选择当下游戏里的形象和动漫里的卡通形象等形象进行制作。

  张龙贵制作的《成都老茶馆》。受访者供图

  一张长桌、几把椅子、一个展柜……张龙贵平时就在自家的小院里工作。张龙贵在这里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自己的《成都老茶馆》作品,这个作品通过面塑的形式,生动还原了成都老茶馆内的景象。喝茶、掏耳朵、下象棋……张龙贵前往老茶馆仔细观察了一番,回到家完成了这个有着十多个人物以及数十个元素的作品。“人物的神态和衣物上的纹路,都需要细致入微地处理。”张龙贵表示。

  张龙贵工作台后的展柜摆满了他的作品,有怒目圆睁的关公,有端着蟠桃的侍女,有钓鱼的姜太公,一个个精致非凡的面塑展示了张龙贵出色的技艺。在展柜上,一个稍显稚嫩的金色面具格外引人注目。“这是我14岁大儿子的作品。”张龙贵表示,自己的两个儿子目前都对面塑非常感兴趣,他们也跟着自己一起学习。如今,张龙贵将自己从父辈手中学到的技艺继续传承给了下一代。在节假日忙不过来的时候,张龙贵的大儿子也会来帮忙。

  张龙贵教小朋友制作面塑。受访者供图

  虽然从事面塑工作的人越来越少,张龙贵依然坚持了下来,还收了8个徒弟。徒弟们在遇到困难时,还时常来找张龙贵请教。不仅如此,张龙贵还走进社区、学校,向居民和学生面对面宣传面塑,传承面塑这一技艺。

  作为传承人,张龙贵将继续加强自己的技艺和创新。“接下来,我也会继续利用非遗进社区、进学校的机会努力宣传面塑,让更多的人了解面塑,爱上面塑。”张龙贵希望能将面塑这一非遗传承下来。(完)

[ 责编:王宏泽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访问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

  • 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大会举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夏婷,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创新环境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2025-04-29 12:58
北京正推进“超高清入户行动”,推进有线电视超高清机顶盒全面置换,“计划于6月底完成标清机顶盒的置换目标”。
2025-04-29 09:10
脂肪组织中隐藏着一群脂肪细胞祖细胞,它们负责制造新的脂肪细胞。更令人惊讶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APC还会进化成一种更为强大的“超级工匠”——年龄特异性定型前脂肪细胞(CP-A)。
2025-04-29 09:51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质标所”)农业环境污染物研究室成功研发出全球首套面源污染智能监测系统。
2025-04-29 09:50
一位老人站在秧田里,大喊一声“拔秧哦”,弯腰拔起第一把秧苗。众人齐声应和,大声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秧田里,一排人将秧苗拔起,担到打过格子的稻田里,整整齐齐插好。
2025-04-29 06:30
2024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环境安全形势保持稳定,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达91.24%,连续4年超过90%。
2025-04-29 09:07
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青春才会绽放绚丽光彩。
2025-04-29 09:28
人形机器人是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的高级载体。
2025-04-29 09:14
基本建成国家语言文字大数据中心,初步建成国家关键语料库和国家战略语言资源信息库。
2025-04-29 09:13
“让学生在自然中领悟生命科学的魅力,在实践中锤炼强农兴农的本领。”
2025-04-28 16:42
雨水浸入土壤,导致土壤中的氧气骤减,蚯蚓爬出地面吸取新鲜空气;大雨过后枯枝落叶、微生物等有机物增加,也为蚯蚓提供了更多觅食机会  这几天,南方多地降雨。蚯蚓因无专门的呼吸器官,其呼吸依赖皮肤与土壤孔隙中的氧气进行交换,雨水浸入土壤后往往会占据大部分孔隙,导致土壤缝隙里的氧气骤减。
2025-04-28 10:08
2011年初,团队成员、硕士研究生周何乐子参与塑料及其复合材料数字化成形项目研发。周何乐子和年轻的团队成员没有因此退缩,历经5年攻关,最终攻克了塑料及其复合材料数字化成形的一系列关键智能技术。
2025-04-28 10:02
早上7点,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黄松准时踏进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工作。目前,黄汝怡在上海海洋大学攻读蛇类学博士学位,“现在连她导师的办公室都成了她的‘养殖场’”。
2025-04-28 10:01
4月的鼎湖山,清晨还带着寒意,黄忠良已经走进了林子。1956年6月30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前身)在广东肇庆建立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是中国首个自然保护区,也是唯一隶属中国科学院的保护区。
2025-04-28 10:01
160年前,欧洲生物学家孟德尔通过杂交实验研究豌豆的花色、果荚颜色等七大性状的遗传变异,发现了遗传学三大基本规律中的两个——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奠定了现代遗传学的基础。
2025-04-28 09:30
新质生产力推动县域经济绿色发展体现在环境保护上,体现在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就业机会和经济收益上。
2025-04-28 09:27
体重管理已成为当下我国公共卫生的重要议题。为此,各地应建立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鼓励医院开展体重管理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推动全民参与、人人受益的体重管理良好局面形成。
2025-04-28 09:26
4月25日,中国科协印发《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组织推选2025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启动全国性学术团体推选院士候选人工作。
2025-04-27 09:36
4月23日,在上海张江,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将中法天文卫星正式交付给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投入使用。
2025-04-27 09:35
从“东方红一号”到神舟二十号,55年间,中国航天书写了从地球走向浩瀚宇宙的壮丽诗篇。
2025-04-27 09:3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