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厦门大学:在大自然中锤炼科学精神
首页> 地方频道> 教育 > 正文

厦门大学:在大自然中锤炼科学精神

来源:科技日报2023-08-30 08:48

  炎天暑月,坐落于福建省西南崇山峻岭间的南靖县和溪镇,用一年里最盛情的阳光,“款待”又一季如约而至的厦门大学师生。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厦门大学生物系的学生每年夏天都会奔赴和溪镇,以大自然为课堂,研习一门名为“生物学野外实习”的必修课。70年来,他们跋山涉水、求索自然,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以青春描绘绿水青山,不断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

  以自然为师

  “全副武装”穿上长袖,背上背包,带上干粮,81位参加2023年“生物学野外实习”课程的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21级本科生开启了暑期雨林调查,他们的目的地是位于和溪镇乐土村六斗山上的一片南亚热带雨林——乐土雨林。

  每天徒步翻山越岭10余公里,入雨林、攀高树、涉浅滩,被烈日炙烤、被暴雨突袭、被蚊虫叮咬……参加野外实习的厦门大学师生需要忍受艰苦的条件,但这些阻挡不住他们走进这个天然实验室的步伐。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生贾宇园跟着老师一路学习、一路探索,她说:“我们带着好奇心出发,观察自然,看到现象并尝试解释现象,这一过程让我们学习了重要的科学研究范式。”

  在野外实习中,青年学生先后开展了不同林型的蛾类物种多样性比较、不同生长状态的植物丛枝菌根真菌侵染率差异探究等生物多样性相关课题研究;通过对和溪地区几种植物农药杀虫功效的探究学习,采集夹竹桃制备环保无污染的生物农药,为和溪镇橙带蓝尺蛾虫害频发的难题提供解决方案;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为景区游览者、当地小学生开展科普讲解。

  “没有哪门课像‘生物学野外实习’这样,让你敞开心扉、拥抱自然,让你惊叹于生命原来如此美丽!”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侯学良说,开课70年来,“生物学野外实习”一直是深受学生追捧的一门课程。课程通过观察、触摸、记录,让学生们领悟自然、解读自然、保护自然。

  通过“生物学野外实习”课程,厦门大学师生走进雨林、研究雨林,迄今已发表论文27篇、出版教学专著2部、采集植物标本5000多号,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他们之中就有厦门大学第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红树林之父”林鹏等著名生态学家。他们为生态保护倾注毕生心血,激励一代代师生“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促学科发展

  一直以来,厦门大学的野外实习课程不断呼应时代需求,与时俱进、改革创新。近年来,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对野外实习课程内容进行“升级”,在植物学、动物学、生态学等传统教学内容基础上,新增了植物生理学、生态环境与人文关系调查等7项教学模块。

  为培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该学院积极探索实践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课程理念,跨学科、跨专业组建教学指导团队,在野外实习过程中,联合体育教学部开设攀树、野外生存等户外体育课程,使学生习得运动技能,增强勇气和意志力;联合创意与创新学院师生对采集的标本进行美化设计,使学生感受科学与艺术融合之美。

  在教育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厦门大学建设的生物学课程野外实习虚拟教研室获批全国首批虚拟教研室,实现优势数字资源库的共建共享,推动生物学科高质量发展,培养生态环境保护人才。

  从鹭江之滨到和溪之畔,一代代厦门大学师生辗转奔波、深入雨林。时代在变、环境在变,但他们对科研的热忱不变,对自然的热爱不变,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追求也不变。截至目前,厦门大学已有3000多名师生走进乐土雨林,在野外实习中锤炼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不断书写实践育人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绿色答卷。

  (通讯员 叶秀蓉 林波岑 记者 符晓波)

[ 责编:田媛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黑龙江开行首趟民族非遗文化列车

  • 西部科学城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国家癌症中心研究团队通过对全球胃癌流行病学进行系统分析,发现早发性胃癌呈上升趋势,年轻人群的患病风险日益增加。这一疾病模式的转变对全球胃癌防控策略提出了新挑战。
2025-01-10 09:25
9日,记者从中北大学获悉,该校孙友谊教授团队利用胶体化学体积排斥作用,并结合二维片状纳米材料剥离新方法,实现了石墨烯高效宏量制备。相关成果日前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2025-01-10 09:21
2024年,气象部门共建成27个国家气候观象台和8个国家大气本底站,实现气候关键区全覆盖;累计建成7.6万余个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实现全国乡镇全覆盖,地面站网布局不断优化。
2025-01-10 09:15
天津大学教授胡文平、王雨、吴煌与诺贝尔奖得主詹姆斯·弗雷泽·司徒塔特教授合作撰写的论文《动态超分子扭棱立方体》1月9日在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文章介绍了他们在光电功能的手性阿基米德多面体的构筑上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
2025-01-10 09:14
9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教授陈春飞携手长江大学教授刘勇胜、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教授斯蒂芬·福利等科学家,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
2025-01-10 09:13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医用光谱质谱研究团队发展多培养基方法,研究并获得了肺癌细胞可重复的特征挥发性有机物,有望用于肺癌闻诊新技术开发。
2025-01-09 10:19
大模型通常具有高度的通用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已经在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和语音识别等众多领域大放异彩。
2025-01-09 10:10
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推动下,该局联合各省地勘单位和矿业企业,于全国范围内展开找矿集中攻坚行动,在四川、新疆、青海、江西、内蒙古等地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锂辉石型、盐湖型、锂云母型锂矿新增资源量均超千万吨,使我国锂矿储量全球占比从6%提升至16.5%,排名从世界第六位跃升至第二位。
2025-01-09 03:10
《自然》1月9日发表的一项研究评估了淡水动物群的灭绝风险,涵盖了2.3万多个物种,发现被研究物种中约24%面临灭绝风险。
2025-01-09 09:59
随着数字技术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文化传承与创新迎来了新机遇。
2025-01-09 02:05
过去一年,怀柔科学城进入“运行为主”新阶段。2025年,怀柔科学城将持续做好“科学、科学家、科学城”三篇文章,加速形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效应,“十三五”时期布局的29个设施平台将全部试运行。
2025-01-08 09:43
屈膝、下蹲、从托盘上稳稳夹起6公斤的物料箱平举至胸前,倒退、转身、小步走向左后侧的无人物流车拖车旁,精准对位,低头、屈膝、弯腰,将物料箱放在拖车上,然后转身回到托盘前,继续搬运……
2025-01-08 09:36
基础设施是城市的骨骼,是城市安全与发展的“生命线”。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2025-01-08 09:35
天寒地冻的小寒时节,攀西大裂谷却是另一番景象。四川省攀枝花市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阳光灿烂,中午的气温超过20摄氏度。
2025-01-08 09:31
1月7日,记者在2025年全国知识产权局局长会议上获悉,2024年我国知识产权量质齐升。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达到475.6万件,成为世界上首个突破400万件的国家。
2025-01-08 09:30
褚智勤团队联合香港大学教授林原、北京大学教授王琦、南方科技大学助理教授李携曦,开创了一种金刚石剥离技术,可获得超薄且超柔韧的金刚石膜——它就像一张纸一样可以卷起来。
2025-01-07 09:56
科技创新是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唯有高效、顺畅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才能让知识资本真正成为发展的不竭动力。
2025-01-07 09:51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6日发布消息,该校研究人员领衔编撰的《2024年全球水监测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气温再创纪录,全球水循环出现变化,导致更多极端天气、严重洪水与干旱。
2025-01-07 09:50
安徽工业大学教授曾杰、教授刘明凯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教授李洪良合作,验证了一种通过界面锚定策略精准调控单原子之间距离的通用方法。
2025-01-07 09:47
全球质量最高的现代栽培种甘蔗高度复杂基因组被绘制,为今后甘蔗功能基因的挖掘提供了重要基础性支撑。
2025-01-07 09:4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