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帮扶大学生就业 重在一“念”间
首页> 地方频道> 要闻 > 正文

帮扶大学生就业 重在一“念”间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3-08-03 11:08

  共青团促进大学生就业行动

  帮扶大学生就业 重在一“念”间

  一个电话让来自吉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徐士捷作出了一个重要决定。

  “老师不是不相信你,也不是打击你,从2000∶1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不容易,先把握好手中的机会,不留遗憾。”电话那头,徐士捷的辅导员、学院团委书记隋琳说。

  徐士捷由母亲一人抚养长大,想早点就业减轻母亲的负担。离校前,他已通过了校团委推荐的中国农业银行通化东升支行的笔试和面试。回家后,面对母亲坚持让他考编的强硬态度,他犹豫不决。他给隋琳打了一个小时的电话沟通此事,隋琳理解他内心的渴望,客观地帮他分析,鼓励他积极就业,建议他和母亲再好好商谈。第二天早上,徐士捷告诉隋琳,和母亲谈判成功,决定签约。

  吉林农业大学团委副书记佟鑫告诉记者,与去年同期相比,学生毕业时初次就业落实率明显提升。但是,近几年学生的就业观有很大变化,更倾向考研、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学校每年的本科毕业生有一半进考场,考公、考研落榜学生很多都选择“二战”,因此出现缓就业或暂不就业的情况;此外,农业高校专业特点决定了很多岗位在基层,但学生就业意向更趋向大城市,这种供需不对等、结构性差异也影响了就业。

  为解决这些问题,学校全体团干部积极投身到“就业引航”“结对帮扶”等政策帮扶中,针对毕业生个体就业需求逐一了解,给予个性化指导。

  给学生了解基层、热爱基层的机会

  庄思维是吉林农业大学园艺教育专业2023届的一名毕业生。过去,他一直认为只有留在大城市才算成功。一次座谈会后,他的想法发生了转变。

  他坦言,刚上大学的时候,和身边很多同学一样,扎根大城市的想法特别强烈。但在天津、江西、北京等地做兼职期间,他始终找不到归属感,“大城市发展好,人才多,总感觉不需要我”。

  最初,他并不了解基层工作,以为基层工作只有艰苦,而在一次校团委组织的就业指导会上,他了解了基层的工作情况。

  随后,学校的暑期社会实践让他有机会接触乡村。每次到农村实践他就像回家一样,村民淳朴热情的沟通方式让他放松下来,他在基层工作中找到了久违的快乐。4年时间,他积累了与村民打交道的经验,更加了解他们的需求,也在被需要中坚定了留在基层发展的决心。

  数次就业指导和团干部的耐心答疑解惑后,庄思维的职业规划逐渐清晰。今年,他通过学校的专招平台报考了梅河口市的基层专干,已经通过了笔试和面试,他将到梅河口市山城镇做基层治理工作。

  “对大城市依然向往,但是国家的基层工作也需要人才,我的专业更适合到基层发展,我很愿意到基层工作,也相信未来乡村发展大有前途。”庄思维说。

  在吉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团干部多次为学生作就业指导报告,转变学生就业意识,引导学生树立理性平实的择业观、就业观。同时,学院团委邀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李玉院士为学生做就业引航,培养学生三农情怀,引导学生主动到基层一线。

  “对于去基层的学生,团干部会持续关注他们的成长发展及心理变化。”学院原团委书记尚妍妍说。

  改变就业观,从源头抓起

  “频频传出企业倒闭、裁员的消息,让这届毕业生备感压力,产生畏难情绪,他们认为本科学历已不足以支撑未来就业。”隋琳说。

  长春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团委书记张建国也有着同样的观察。

  过去几年他在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他观察到近年来就业市场对毕业生的能力、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他建议学生合理降低就业期望值。

  “5年前学生的就业观还比较乐观,但近两年,存在‘缓就业’心态的学生不在少数,他们不主动思考未来的职业生涯,没什么明确的职业目标,只想找个体面的工作。”有7年就业指导工作经验的长春工业大学团委宣传部副部长范婷婷明显感受到学生就业观的改变。

  她分析,就业难的学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于自身能力、价值观、性格兴趣没有探索,对于外部世界和社会环境、专业前景不了解;另一种是找不到就业途径。

  “我们更多的是思想引领,通过每一堂课细致入微、春风化雨般引导学生提高积极就业意识。”范婷婷说,他们正在积极思考、探索,让学生改变消极怠业心态,提前有危机意识。

  面对这样的情况,吉林农业大学的做法是:从源头抓起,把就业指导链条前置,运用课程设计帮助学生确定清晰合理的职业规划。

  校团委联合学校就业指导课程教研室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创新创业3种课程,让学生在校期间树立就业目标、提升能力、开拓视野;依托专业学习、社会实践走进企业实习。从就业意识的唤醒,到知己知彼的自我兴趣探索,再到通过招聘信息精准匹配,最后锁定目标投递简历,实现“目标式就业、精准式就业”。

  “我之前只想着玩儿,如今了解了当下就业形势严峻,才发现自己与企业需要的优秀人才还有差距,依然要努力学习。”就业指导课给了植物保护学院王继斌前进的动力。今年暑假,他留校备考研究生,“我做两手准备,如果考研失败我会立刻就业。”

  不仅如此,校团委还在各年级开展就业领航报告会、宣讲会,邀请优秀毕业生来校分享交流经验,通过发挥典型榜样的作用激励学生树立积极的就业观、择业观。

  挖掘资源,拓宽就业渠道

  毕业生缺乏就业途径怎么办?一些高校团干部主动联系企业、政府机关,想尽办法将企业和毕业生进行有效对接。

  “这么远交通工具如何解决?”“出差多不多?”“实习有没有工资?”……在吉林农业大学“千校万岗”双选会的直播间,学生们的一个个问题在公屏上弹出。

  年初,生命科学学院团干部化身“主播”开展“直播带岗”活动试验成功后,各学院纷纷上阵。直播前,“主播”们不仅要把同学们想要的、有用的企业信息整理出来与企业对接,直播结束后,还要像销售一样耐心跟学生一一交流,做好“售后服务”。

  “线上投递档案节约了校企之间的经济、时间成本,尤其是缓解了困难家庭频繁面试带来的经济压力,也让我们把在现场不好意思问的问题有机会提出来。”生命科学学院马雪莹之前并没有清晰的职业规划,和大家一样选择考研,认为学历高更容易找到工作。考研失败后,她情绪低迷。隋琳主动找到她,鼓励她参加线上招聘会,多次为她提供就业机会。近日,她已结束实习,和长春一家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签了试用合同,“我喜欢做实验,对现在的工作比较满意。”

  同时,学校针对毕业生去向设置了不同分类指导。

  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杨靓程通过考试进入了学校的“大北农班”和“傲农精英班”,这是专门邀请经验丰富的企业管理人员讲述企业相关课程的班级,直接指导学生就业,“课程对我帮助很大,平时上课学的都是书面知识,新冠疫情期间很难走出去实习,这个课程让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充分发挥出来”。

  在吉林农业大学,团干部持续跟踪考研、考公失败的学生,了解他们每一个成长节点,适时推荐他们喜欢的、贴近他们就业需求的指导。

  植物保护学院的李爽临近考研的十几天因为没有准备好,情绪极度崩溃,最后放弃考研选择就业。但她不想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而是倾向于网络教育行业,尚妍妍见她如此喜欢并没有立刻干涉阻止,而是鼓励她大胆尝试。从去年12月到今年5月,李爽一直在寻找网络教育相关工作,在屡战屡败中心情跌入谷底。尚妍妍建议她马上调整就业方向,为她提供多个就业选择。今年6月,李爽被梅河口市湾龙镇综合服务中心录取,心情豁然开朗。

  “部分学生确实存在自我认识不到位,预期与实际存在偏差的问题,不仅要引导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也要尊重学生的爱好和选择。”尚妍妍认为,作为团干部,应该把大学生就业工作落到最实处。

  此外,团干部还会积极拓展社会资源帮困难家庭学生争取实习岗位。

  “近两年,学校有44名专兼职团干部参与结对帮扶,截至目前,共帮扶96名低收入家庭的贫困毕业生就业。”长春工业大学团委副书记邵捷告诉记者。

  张志强(化名)是个先天残疾的孤儿。2017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长春工业大学金融专业。他性格内向,不爱表达,长期依靠写网络小说挣生活费。既是团干部也是辅导员的张建国一直很关心他的动态。临近毕业,见他入冬还穿着单衣,便带他去买了新衣服和棉鞋,找到老朋友帮他联系到长春一家汽车零部件公司,带他面试试岗。几天后,张志强因为身体原因无法适应工作决定回乡发展,张建国又联系他的家乡河南驻马店就业帮扶部门,继续帮他找工作。

  在吉林农业大学也是如此。

  “至少为每个结对帮扶的学生提供五六个工作岗位,只要学生有意向,我们就积极和相关就业部门联系,给慢就业和就业困难的同学开一扇窗,让他们走好从业的第一步。”隋琳说,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就业能力相对较弱,他们在求职过程中普遍不自信,缺乏把自己推向社会的主动性。

  在她看来,团干部需要投入更多精力,定期面对面、微信、电话交流,利用校企、专家团队等资源,为学生解决实际难题。毕业前对学生负责,毕业后跟踪回访。如果学生有需求,学校会进一步提供帮扶。(记者王璐璐)

[ 责编:张悦鑫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主题展览面向公众开放

  • 第十七届中国国际现代化铁路技术装备展览会在京开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随着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助力建材行业向更智能、更绿色、更高端方向变革。“通过数字化转型,建材企业可基本实现研发设计数字化、生产运营一体化、客户服务敏捷化,提升决策效率、协同能力和服务水平,快速提升生产力和核心竞争力。
2025-07-09 09:40
记者8日从湖南省自然资源厅获悉,通过创新地质找矿理论,经过长期勘探,湖南省郴州市临武县鸡脚山矿区已探获超大型蚀变花岗岩型锂矿床,共提交锂矿石量4.9亿吨,氧化锂资源量131万吨。
2025-07-09 09:39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8日晚间发布的通知,今后“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将不得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治疗。“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是将颈部深层淋巴管或淋巴结与邻近的静脉进行吻合的手术,近年来部分医疗机构将其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引发争议。
2025-07-09 09:39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日前发布《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支持企业对标标杆水平和先进水平,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鼓励企业建设极致能效工厂、零碳工厂。
2025-07-09 09:37
近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依托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精确测量了极缺中子原子核硅-22的质量,实验发现硅-22的质子数14是一个新幻数。
2025-07-09 09:3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7日发布消息,自然科学基金委近日制定重大非共识项目试点实施方案,将在2025年启动资助试点。
2025-07-08 09:20
近日,由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联合有关单位研制的全自动水稻覆膜插秧技术装备在江苏省靖江市投入使用,开启了我国水稻覆膜插秧新模式。
2025-07-08 09:11
日前,全球领先的720V高压固态钠盐电池,在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的建亨奥能科技有限公司正式量产,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三个实现固态钠盐电池商用量产的国家。
2025-07-08 09:10
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获悉,该委日前制定了重大非共识项目试点实施方案,将在2025年启动资助试点。
2025-07-08 05:05
什么是聚乳酸材料,在取代传统石化基塑料材料方面又有着怎样的优势?本期院士科普,让我们跟随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学思,一起走进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聚乳酸的奇妙世界。
2025-07-07 14:19
科技的力量正让农民从传统体力劳动者向掌控全局的智慧决策者转变。
2025-07-07 12:33
在未来数十年,熟练使用人工智能很可能成为大多数职业的必备技能,并深刻影响就业市场。作为经济土壤中的“超级肥料”,新技术既带来传统岗位的替代,更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直接创造新的岗位需求。
2025-07-07 09:12
抽水蓄能机组主要由发电电动机和水泵水轮机组成,利用山上山下两个水库进行水能和电能相互转换。
2025-07-07 09:11
回溯歼—10飞机研制历程,从立项、首飞到定型,历经数十载,“三滴油”看起来微不足道,却更加说明创新需要点滴用心、长期耕耘。
2025-07-07 09:10
从微小的夸克到浩瀚的宇宙,从生命的密码到自然的规律,科学这双“慧眼”不断重新定义着“可见”与“可知”的边界。从墓室中的真菌到实验室里的潜在新药,科学家用一套跨学科方法挖掘出这个隐藏在自然界的分子宝藏。
2025-07-07 09:08
在6日开幕的中国科协年会上,2025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正式发布。这凝聚科技界智慧的30项问题、难题“锁定”了哪些前沿领域的核心赛道?其遴选标准蕴含着怎样的科学智慧?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丛斌、邹冰松、王小云、陈坚四位院士。
2025-07-07 03:10
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2日在北京开幕。除收录标准的优势外,东壁全球科技文献数据平台还根据中国科技界与教育界的习惯,对所收录期刊进行了学科分类。
2025-07-04 09:55
超材料是一类具有特殊性质的人造材料,而具有热辐射性能的超材料可以把多余的热量“打包”传递到外界,热辐射超材料可广泛应用于零能耗辐射冷却、建筑节能降温、航天热控等诸多重要领域。
2025-07-04 09:53
中国科学院院士、海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骆清铭团队成功绘制出了小鼠三维脑区和立体定位图谱
2025-07-04 09:5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