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福建宁德:籽籽同心 同绘民族团结进步新图景
首页> 地方频道> 社会 > 正文

福建宁德:籽籽同心 同绘民族团结进步新图景

来源:中国新闻网2023-07-20 19:21

  中新网宁德7月20日电 (林榕生)一条条宽敞笔直的农村路通村入户;一间间果蔬大棚里瓜果飘香、“丰”景如画;一幢幢极具民族风情的新居民房渐次排开……行走在福建省宁德市民族乡村,处处皆景,风光无限。

  4月14日,蕉城区2023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月三”畲族歌会启动仪式。林榕生 摄

  近年来,宁德市全方位推动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广泛促进交往交流交融,构筑“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生动局面。

  宁德俗称闽东,有包括汉、畲、回、壮等46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23.03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6.46%,其中畲族20.52万人,约占全省1/2、全国1/4,是全国最大的畲族聚居区。

  福安市穆云畲乡虎头村,是纯畲族行政村,素有“世外桃源”之称。炎炎夏日,一个个红彤彤的水蜜桃掩映在青枝绿叶间,浓浓果香扑鼻而来,让人垂涎欲滴。穆阳水蜜桃产业中心里,农户们将刚采摘的水蜜桃分拣包装,准备配发全国各地。

  虎头村位于白云山脚下,以山地为主,其特点是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年平均达256天,这种气候和地质特点,十分适合水蜜桃发展。吴成生是虎头村第一批种桃人,他每天清晨4点多就一头扎进桃园进行枝条修剪、果蝇防治等工作。“桃子值钱,每天干活都特别有劲,去年光靠种植水蜜桃,家里就获得了30万元的收入。”

  立足地方实际,穆云畲族乡积极培育穆阳水蜜桃、溪塔刺葡萄、里楼红茶、高岭大白茶等一批名优农产品品牌以及溪塔刺葡萄、虎头水蜜桃等2个民族特色产业示范园,辐射带动周边4000多名畲、汉、回群众发展特色产业,促进民族乡村村财增收、群众富裕。

  当地官方表示,全乡现有水蜜桃面积12000多亩,年产值1.5亿元;刺葡萄面积6000多亩,年产值6000多万元。

  4月21日,宁德市各民族共庆“三月三”畲族文化节活动上,畲族双音《采茶歌》表演。 林榕生摄

  在闽东大地上,这样的乡村振兴画面比比皆是。柘荣县宝鉴宅村以“村集体+合作社+农户”合作模式,发展茶叶、果蔬、花卉等特色产业,建设民族文化展陈馆、医药园、亲子度假乐园,开发民族特色扎染、医药科普、综合采摘等研学文旅项目;蕉城区北山村围绕“一片园,一道廊,一条街,一广场,一条溪,一座馆,一个库”“七个一”发展目标,深入挖掘民族传统中草药、保护濒危中草药、发展特色水果产业,稳步扩大特色产业规模……

  一项项惠民强村政策,持续助力民族乡村蝶变。2022年,宁德市9个民族乡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485元,较上年增长7.02%。培育出“中国扶贫第一村”福鼎赤溪村、霞浦半月里村、茶岗村等“五个美丽”建设典型案例和中国传统村落等一批民族乡村振兴示范典型。

  籽籽同心,同绘民族团结进步新图景。今年以来,宁德市各民族乡村结合“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等民族特色节日,广泛举办宣传活动累计100多场次,各族群众欢聚一堂,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如:2023年九都镇“三月三”文化节在蕉城区九仙村拉开序幕;“感恩连线鼓舞奋力振兴赤溪”第七届“四月四”凤凰节歌会,各族同胞齐聚一堂,载歌载舞,用歌舞唱响幸福与美好;“山海宁德·福籽同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闽东畲族食膳文化节在蕉城区北山村举行,来自各县(市、区)的厨师现场比拼厨艺,以厨会友,以食为媒,大秀民族文化风采。

  畲山乌米饭是用畲山上的一种野生植物乌稔树的叶子出汁制成的米饭,有开脾功效。吕若萱 摄

  为进一步保护传承发展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宁德市颁布施行全国首部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地方性实体法——《宁德市畲族文化保护条例》;设立闽东畲族文献资料中心,收藏与畲族相关文献资料5万多件;通过《关于支持少数民族乡村振兴的五条措施》设置专项资金,拟在“十四五”期间,支持63个民族村开展歌台歌寮等文化广场及配套设施建设等。

  宁德市民族与宗教事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从更高层面进一步巩固民族大团结的基础,与时俱进拓展提升共同繁荣富裕的内涵、成色和水平。(完)

[ 责编:王宏泽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大连港时隔五年再次迎来国际邮轮始发

  • 复旦大学迎来建校120周年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睡前只需服用一粒药丸就能不再佩戴笨重面罩入睡,这对部分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患者来说,可能即将梦想成真。
2025-05-28 09:30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26日消息称,美国开放人工智能研究中心(OpenAI)开发的高级人工智能(AI)模型o3,在接收到明确的关机指令后,不仅拒绝执行,还主动干预其自动关机机制。
2025-05-28 09:24
记者5月26日从北京大学获悉,该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要茂盛团队研发了空气毒性活体监测系统(以下简称ATMS),实现了对空气污染健康效应的原位、实时、在线监测,有望为优化空气污染控制策略和公众健康防护提供技术支撑。
2025-05-28 09:24
保障粮食储存安全是粮食流通领域科技攻关的核心任务,粮食科研人员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研发系列粮食仓储技术成果,在粮食仓储领域推广应用,取得良好成效。
2025-05-28 09:19
数据显示,地球陆地上可开采锂资源仅约2200万吨,海水中却蕴藏2300亿吨锂。然而,高效、绿色的海水提锂技术被视作科研界难啃的“硬骨头”。
2025-05-28 09:18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2025-05-27 13:22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法国欧莱雅基金会在1998年联合设立
2025-05-27 11:10
无法释放起落架的民航客机在巨大的摩擦声中以机腹着地方式从跑道上滑过,高速进入大气层的空天飞机像一个“火球”剧烈燃烧,大型运输机在超强暴风雪中艰难起飞,先进战斗机在复杂空战环境中被导弹碎片打得千疮百孔……
2025-05-27 09:27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高名迪与研究员王煜、中国科学院院士徐义刚,以及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Stephen Foley合作,通过高温高压实验与超深金刚石包裹体成分对比研究,揭示了再循环碳酸盐如何改变地幔氧化还原状态,及对克拉通演化和深部碳循环的影响。
2025-05-27 09:22
“浚澜”船配备了高压岸电接入模块,可以采用全电力驱动挖掘系统,实现施工作业零碳排放。
2025-05-27 09:16
天问二号探测器按计划完成了技术区总装、测试、加注、转场、功能检查、联合测试等工作。
2025-05-27 09:10
研究发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半球高纬地区大气甲烷浓度的季节振幅呈现减弱趋势,而副热带及热带地区的季节振幅却显著增强。这一变化趋势及其空间差异为解析全球甲烷源汇的长期演变提供了关键观测证据,为全球甲烷减排提供了科学支撑。
2025-05-27 09:09
据两位消息人士透露,英伟达还在为中国开发另一款采用Blackwell架构的芯片,最早可能于9月开始生产。
2025-05-26 12:51
研究人员成功诱导干细胞发育成充满液体的羊膜囊。这种模型囊体直径约2厘米,相当于一个4周胚胎周围羊膜囊的实际大小,可用于研究早期妊娠。
2025-05-26 09:21
你有过牙齿酸酸胀胀的体验吗?这会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牙齿有多敏感。其实,在咀嚼食物时,这种敏感性大有用处,它能提供关于温度、压力,还有疼痛方面的重要信息。
2025-05-26 09:18
最新一期《自然》杂志发表的论文报告发现一个原以为“不可能存在”的神秘结构。
2025-05-26 09:18
阿尼玛卿雪山保存着50余条冰川,年均径流量占黄河上游总流量35%,其变化对黄河流域水资源具有重要影响。
2025-05-26 09:16
如今,在各地田间地头,植保无人机凌空起舞、无人拖拉机破土前行、水肥一体精准施肥、北斗导航精准播种、智能机器人全天候巡检……科技感十足的农耕图景随处可见。
2025-05-26 09:15
可持续的减肥从不靠极端节食,而是科学的生活习惯。
2025-05-23 13:30
邓宏章对此形象地比喻:“传统LNP像‘硬闯城门’的士兵,难免伤及无辜;而TNP则是‘和平访问’的来客,以最小代价达成使命。”
2025-05-23 13:1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