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诗词的女儿”叶嘉莹迎百岁华诞:贯中西文脉,承诗香百年
首页> 地方频道> 文化 > 正文

“诗词的女儿”叶嘉莹迎百岁华诞:贯中西文脉,承诗香百年

来源:中国新闻网2023-07-19 10:37

  中新网北京7月18日电 7月18日,农历六月初一。据南开大学官方消息,荷月(六月)初一,是中华古典诗词大家叶嘉莹的生日。出生于1924年的她,即将迎来百岁华诞。

  受家庭熏陶,叶嘉莹很早就开始诵读唐诗。1941年,她考入北平辅仁大学国文系,师从诗词名家顾随。成为一名老师后,叶嘉莹倾尽全力传播古典诗词,培养出众多优秀的学生。

  沧桑百年,叶嘉莹的人生经历足够传奇,虽屡经磨难,却从未丢掉对古诗词的热爱。她曾坦言,“受益于古诗词,(即便)我一生经过了很多苦难和不幸,却能一直保持乐观、平静。”

  资料图:中华古典诗词大家、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叶嘉莹。中新社记者 张道正 摄

  出生于书香世家

  1924年,叶嘉莹出生于北京一个书香世家。她曾回忆道,“我出生在六月,父母说那是荷花的生日,所以我的小名叫做荷。”

  那时的叶家恪守礼仪,闲暇时光,叶嘉莹的父亲与伯父会在院中散步,声情并茂吟诵古诗,母亲与伯母则会各执一册诗词选集默默研读。

  在良好的家庭氛围熏陶之下,叶嘉莹开蒙很早,六七岁便诵读《论语》。父亲是启蒙老师,会拿毛笔与朱砂在黄裱纸上写字、画圈,教她辨识字形字音,讲解不同读音蕴含的道理。

  资料图:年轻时的叶嘉莹

  11岁时,叶嘉莹已能在伯父的指导下开始学写格律诗词。1945年,她从辅仁大学国文系毕业。

  对彼时的叶嘉莹来说,她和古典诗词的联系,随时间流逝变得愈发紧密。

  “根”在中国

  1948年,叶嘉莹随丈夫到了台湾。不久后,由于丈夫没了工作,她便靠着辛苦教书,承担起养活家中老小的重担。生活不易,是诗词给了她面对人生坎坷的力量。

  叶嘉莹曾屡经磨难,但哪怕丢掉了衣服、行李,她始终贴身携带着恩师顾随的授课笔记。她最清楚它的价值,“天地之间,除了这些笔记,再也没有记录老师讲课的东西,是他把诗丰富美好的生命传达出来。所以,拼尽一切,我也要把这些东西带出来。”

  资料图:叶嘉莹。中新社发 张道正 摄

  生活安定下来后,叶嘉莹将这些宝贵资料交付于恩师女儿,着手整理出版,“我讲课也从不按照老师的(笔记)。只是觉得,若老师的思想就这样失传,很可惜。我还被别人笑,除了文字,做什么都马虎。”

  上世纪六十年代,叶嘉莹赴哈佛与一位教授合作做研究。为了尽可能节约时间,她每天很早起床,准备好一杯咖啡、一份自制三明治,带到图书馆算作午餐。晚餐也仅是用馆外推车售卖的食品简单对付,她这样便能一直工作到天黑,日复一日。

  自1966年起,叶嘉莹先后被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密歇根大学等名校邀聘为客座教授及访问教授。1979年后,她每年回中国教书,曾应邀在国内40余所大专院校义务教授中国古典诗词,并最终选择在南开大学执教与定居。

  家传、勤奋、天资等种种因素叠加,叶嘉莹在古诗词研究领域的成就越来越多。她也仿佛是一位天生的老师,给学生授课时,总能精准传递古诗词中的意蕴。

  不过,叶嘉莹说,自己更大的爱好是“好为人弟子”,喜欢学习。她曾说:“回想我这一生,实在是幸运的。现在南开就是我的家,我的根就是在中国。”

  诗词的女儿,风雅的先生

  叶嘉莹以挚爱的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为终身事业,著有数十部中文、英文著作,在中国古典文学界及广大诗词爱好者中影响深远。

  她认为,中国古典诗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极为独特的崇高地位,浓缩了中华文化的精华,展示了几千年来中国人的精神风貌。

  资料图:图为南开大学幼儿园的孩子们与叶嘉莹携手走进迦陵学舍。 中新社记者 张道正 摄

  也正因为了解古典诗词的价值,叶嘉莹一直致力于传承中华古典诗词文化。她曾捐出一半退休金——约10万美元设立“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奖掖后学。

  后来,叶嘉莹将历年稿酬及出售北京、天津房产的收入计1857万元捐赠给南开大学设立迦陵基金,推动诗词教育,后又于2019年再次向迦陵基金捐赠1711万元。

  有人问叶嘉莹为何如此慷慨?她淡然回应道,“我从来不为自己的得失利害而烦恼。我内心有理想、有持守。这样我就活得内心很平安,也很快乐。”

  2019年9月,叶嘉莹获南开大学教育教学终身成就奖。2021年2月,她被评为“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颁奖词中有这样一段话,“转蓬万里,情牵华夏,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传,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你是诗词的女儿,你是风雅的先生。”

  “千年传灯,日月成诗。”叶嘉莹始终未曾停下研究古典诗词的脚步。

  在一次采访中,叶嘉莹诚恳地表示,“如果说,要我总结出最希望将中华诗词的哪一种美感向西方世界传播,那就是诗词中的中国人的精神。字里行间流淌着的中国人的情感、意志与品性,是我最希望传递给西方读者的。”(完)

[ 责编:丛芳瑶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解放军驻澳门部队举行第十九次军营开放活动

  • 新疆为保护世界级非遗《玛纳斯》的立法正式实施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第137届广交会第三期“美好生活”5月1日开幕,12043家企业参展。
2025-05-01 17:55
BEST装置,紧凑型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
2025-05-01 17:52
杨永修有多个头衔,“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中国一汽首席技能大师……五一前夕,他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2025-05-01 17:41
“当患者因我们的药多了一份生活的希望,那所有辛苦的日夜就有了意义。”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质量工程师高娅琴在接受采访时说道。
2025-05-01 17:40
21世纪初始,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全国各地的建筑高度被一再打破。如何在保证超高建筑结构安全的同时提高建造效率,成为业界亟待破解的难题。
2025-05-01 17:32
美国的政策变化不仅影响本国科研,也导致许多国际科研项目中断或面临中断风险,对全球科研合作造成重大伤害。
2025-05-01 17:28
“对服装面料而言,防水和透气本是矛盾体,但我们采用高分子膜贴合技术,做到了既防水又透气。包括上述小程序在内,柯桥织造印染产业大脑已集成190多个应用,入驻企业4000多家,注册工程师11万多人,接入生产核心设备3万多台套。
2025-04-30 09:00
轻舟,顾名思义,以个头小、重量轻为最大特点。轻舟货运飞船副总设计师吴会英告诉记者,轻舟重量约5吨,目前的上行运力为1.8吨以上,下行为2吨。装载容积约9立方米,货物舱的体积为27立方米,可搭载航天员生活物资、科学实验设备、科学载荷等。
2025-04-30 05:10
4月29日4时10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远征二号上面级,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3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4-30 05:10
近日,我国天都一号通导技术试验星成功完成白天强光干扰条件下的地月空间激光测距技术试验,在国际上首次打破地月空间卫星激光测距仅能在夜晚作业的时间限制,标志着我国在深空轨道精密测量领域取得技术新突破。
2025-04-30 05:10
搭载该模型的AI手机、智能屏幕、陪伴机器人“AI智伴小熊”等产品,为用户带来更加个性化、智能化的生活体验。
2025-04-30 09:04
(夏婷,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创新环境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2025-04-29 12:58
北京正推进“超高清入户行动”,推进有线电视超高清机顶盒全面置换,“计划于6月底完成标清机顶盒的置换目标”。
2025-04-29 09:10
脂肪组织中隐藏着一群脂肪细胞祖细胞,它们负责制造新的脂肪细胞。更令人惊讶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APC还会进化成一种更为强大的“超级工匠”——年龄特异性定型前脂肪细胞(CP-A)。
2025-04-29 09:51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质标所”)农业环境污染物研究室成功研发出全球首套面源污染智能监测系统。
2025-04-29 09:50
一位老人站在秧田里,大喊一声“拔秧哦”,弯腰拔起第一把秧苗。众人齐声应和,大声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秧田里,一排人将秧苗拔起,担到打过格子的稻田里,整整齐齐插好。
2025-04-29 06:30
2024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环境安全形势保持稳定,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达91.24%,连续4年超过90%。
2025-04-29 09:07
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青春才会绽放绚丽光彩。
2025-04-29 09:2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