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外国“高考”不简单!这国考试堪称“世界最难”
首页> 地方频道> 教育 > 正文

外国“高考”不简单!这国考试堪称“世界最难”

来源:中国新闻网2023-06-07 08:26

  中新网6月7日电 6月7日,2023年中国高考正式拉开帷幕。这场人生中最重要的考试之一,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注定是一段难忘的经历。

  “祝大家高考加油!”高考前一天,著名球星贝克汉姆也为中国学子送上了祝福。

  事实上,各国都有类似于中国高考的选拔制度,一些国家的“高考”比拼可谓相当激烈。比如在韩国,学生们用“核战役”来形容这场关键性的考试;而印度“高考”更堪称“世界上最难的考试”。各国“高考”,究竟什么样?一起来看看吧!

  韩国:高考是场“核战役”

  韩国高考全称为“大学修学能力考试”,一般在每年的11月中旬举行。考生需要在一天内考完5门科目,曾有韩国学生形容这一考试是场“核战役”。

  高考当天,整个韩国都高度戒备。大多数企业会推迟上班时间,保证交通通畅。在英语听力考试期间,除应急航班外,飞机起飞和降落都要暂停,穿过领空的飞机必须保证飞行高度高于3000米。

  此外,考试前夕,考生的亲友和学弟学妹们也会送来各种祝福礼品。最常见的礼物有粘性强的麦芽糖和糯米糕,祈祷考生能够“粘上大学”,不要落榜。

  另据报道,2023年4月,韩国执政党和政府达成共识,决定延长施暴者学生档案中有关重大校园暴力不良记录的保存期限,并将记录与“高考”挂钩。

  日本:更重视思考力与判断力

  日本的大学入学考试和招生制度并不是“一锤定音”,采取全国统一命题考试与各高校自主命题招生相结合的制度。全国统一命题的“大学入学考试”基本上可以理解为日本式“高考”。

  日本从2021年开始实施改革,虽然“高考”出题方式维持不变,但题型会较过往更重视思考力与判断力。

  美国:去标准化和数字化

  SAT考试与ACT考试均被称为“美国高考”,它们既是美国大学的入学条件之一,又是大学发放奖学金的主要依据。两者在出题机构、试卷构成、题型、判分标准以及考试日期上有所不同,但在申请美国名牌大学时的作用与效力相同。

  不过,据《福布斯》报道,自2020年以来,包括常春藤盟校在内的越来越多美国高校不再将SAT或ACT的标准化考试成绩作为硬性要求,而转向“考试可选”录取。2023年3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宣布,将“考试可选”转变为永久性政策。

  此外,SAT考试正在向数字化转变,考生将使用电子设备参与考试,整个数学部分允许使用计算器。据报道,美国将从2024年开始过渡到SAT数字化形式,国际学生则于2023年率先以新形式参加考试。

  法国:哲学是“第一关”

  法国的“高考”在每年6月,已有200多年历史,最早由拿破仑一世在1808年定下,当时的第一堂考试就是哲学。如今,哲学是法国高中生的必修课,也是“高考”的第一道关卡,考生要在4小时的时间里完成一篇哲学话题的文章。

  2022年,法国不同类型高中的哲学考题包括“艺术实践能否改变世界?”“自由是否意味着不服从任何人?”“试析法国数学家古诺著作《论我们认知的基础和哲学批判的特性》的文本片段”等。

  俄罗斯:科目较多,汉语纳入高考

  俄罗斯高考科目较多,共有15门考试科目,其中数学与俄语是必考科目,另两门要从地理、文学、历史、信息学、物理、化学、生物、外语等科目中再选两门。

  2019年俄罗斯首次将汉语科目纳入国家统一考试科目,汉语成为可供考生选择的第五种语言。当年汉语考试平均得分62.5分,更有一名毕业生汉语得了100分满分。

  除了俄罗斯,白俄罗斯、爱尔兰等国也已将中文列入高考科目。

  巴西:规模全球第二,堪比“全民上阵”

  巴西高考全称“国家中学教育水平测试”,简称ENEM,通常在每年11月举行,考试成绩是巴西大学录取学生的重要依据之一。ENEM考试除写作外均为选择题,包含所有高中阶段学习的所有课程,如数学,生物,地理、历史、外语等。

  ENEM考试门槛非常低,只需年满15岁,拥有中学学历的人就可参加考试,可谓“全民齐上阵”,报名的人能达到几百万。

  印度:“世界上最难的考试”

  目前印度实行“5+3+2+2”的统一学制,即5年初级小学,3年高级小学,2年初中,2年高中。由于人口众多,印度“高考”竞争异常激烈,甚至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难的考试”。

  在宝莱坞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中,校长在一届又一届新生面前总是不厌其烦地说:“每年有40万的考生报考皇家工程学院,只有200人能考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印度“高考”的竞争激烈程度。

  印度顶尖高校印度理工学院孟买校区机械工程系教授Amit Agrawal曾表示,“进入印度理工学院真的很困难,它的录取率几乎低于2%。”(完)

[ 责编:丛芳瑶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新疆阿禾公路正式通车

  • 新生代科研力量助推人形机器人加速成长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屠光绍认为,金融机构在应用人工智能时必须在服务投资人与消费者之间寻求平衡,避免AI鸿沟,坚守金融服务大众的初心。鲍建敏倡导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开放共赢的人工智能金融生态体系,搭建跨机构、跨领域的协同创新平台。
2025-07-01 10:13
6月30日,2025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在英国伦敦拉开大幕,引发球迷关注。在草地球场,球的速度更快且弹跳不规则,比赛回合较短,发球就成为球员们的重要“武器”。红土球场并不是天然土壤,而是分层分布着碎砖粉、白色碎石灰石、碎石等。
2025-07-01 10:09
7月1日起,医保定点医药机构在销售药品时,必须按要求扫药品追溯码后方可进行医保基金结算;2026年1月1日起,所有医药机构都要实现药品追溯码全量采集上传。步,进入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主页,点击服务、药品追溯信息查询,进入查询页面;或进入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消息对话页,点击医保服务、药品追溯信息查询,进入查询页面。
2025-07-01 10:09
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7月1日,该局发布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在轨获取的地月影像图。(国家航天局供图)  月球全色图,由天问二号探测器的窄视场导航敏感器于2025年5月30日15时拍摄,经辐射校正处理后制作而成。
2025-07-01 10:08
龙芯中科近日正式发布基于国产自主指令集龙架构研发的服务器处理器龙芯3C6000系列芯片、工控领域及移动终端处理器龙芯2K3000/3B6000M芯片以及相关整机和解决方案。
2025-07-01 10:06
四大家鱼,即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占淡水鱼类养殖总量的“半壁江山”,尤以长江流域所产鱼品质最优。但人工养殖久了,鱼类品质逐渐下降,需要捕捞野生鱼种来更换,确保鱼类种质“基因库”稳定。
2025-06-30 04:50
FAST如今每天观测时长接近24小时,每年总观测时长超过5300小时,持续不断地为科学家提供宝贵的数据。
2025-06-30 09:52
华南农业大学积极探索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速育种创新,“华航香银针”就是创新成果之一。
2025-06-30 09:51
在近日落下帷幕的第十五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中,一位特殊的“考生”吸引了人们目光。
2025-06-30 09:51
6月29日,在海南文昌卫星超级工厂项目建设现场,各方正全力以赴加快工厂投产进程。
2025-06-30 09:51
作为一所工科见长的大学,近年来,山东科技大学涌现出一批热衷文化艺术的学生:材料学院研究生庄英赞受邀参加《声声入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首届京剧票友大会》节目;
2025-06-30 04:50
今年“三夏”生产,该农场配备无人驾驶系统的收割机和拖拉机、气吸播种机、精准水肥轮灌系统、自动巡田无人机等智能化装备大显身手。
2025-06-27 10:25
6月24日,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2.5米大视场高分辨率太阳望远镜”(WeHoST)在四川稻城启动建设配套项目,预计2027年望远镜完成装调并投入试运行。
2025-06-27 10:24
古生物研究表明,包括早期犬齿兽在内的一些远古动物,脑袋为一个没有左右脑半球区分的整体,而现生哺乳动物和典型的进步颌兽类则有左右两个脑半球。
2025-06-27 10:18
6月26日21时29分,经过约6.5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二十号乘组航天员陈冬、陈中瑞、王杰密切协同,在空间站机械臂和地面科研人员的配合支持下,圆满完成既定任务。
2025-06-27 10:17
北京大学马丁教授团队26日凌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一项开创性研究,成功将复杂难处理的混合废塑料变废为宝,为根治全球塑料污染顽疾提供了新的思路。
2025-06-27 10:16
近日,一组“清华学生戴头套看演出”的照片在网络引发热议。脑机接口技术的应用还面临社会伦理与隐私保护方面的争议,如何平衡科学技术创新与社会伦理、监管要求等仍是难题。
2025-06-27 10:15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根据计划安排,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将于近日择机实施第二次出舱活动。目前,空间站组合体运行稳定,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在轨工作已满两个月,身心状态良好,已做好出舱活动各项准备工作。
2025-06-26 09:48
6600万年前,希克苏鲁伯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非鸟类恐龙灭绝,而就在撞击点附近,一种神秘的夜蜥蜴可能是唯一幸存下来的陆生脊椎动物。白垩纪末期,一颗巨型小行星撞击了墨西哥尤卡坦半岛附近的区域,形成了一个直径超过150公里的陨石坑,导致全球大多数动植物物种灭绝。
2025-06-26 09:47
在全球面临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之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傅伯杰等提出了一个衡量人与自然共同繁荣程度的全球框架。论文合作作者、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报告办公室主任Pedro Conceicao表示,面对当今严峻的地球系统变化,我们必须把人与自然健康、互惠的关系纳入发展愿景。
2025-06-26 09:4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