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招考方式多元化、完善高校招录,高考改革塑造未来教育
首页> 地方频道> 教育 > 正文

招考方式多元化、完善高校招录,高考改革塑造未来教育

来源:科技日报2023-06-07 08:25

  高考改革正在塑造未来教育

  ◎实习记者 孙明源

  2023年全国高考已开启。从1977年恢复高考,到如今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发展阶段,高考改革的脚步一直未停。在对未来教育的塑造过程中,高考正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6月7日,2023年全国高考启幕。今年高考的报名人数为1291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在之前召开的2023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安全工作视频会上,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曾强调要深化高考综合改革,进一步打好高考改革的“攻坚战”。

  高考常被称为“指挥棒”,这意味着高考制度在中国教育体系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正因如此,高考制度的变革会引发万千考生、教育工作者,以及广大群众的深切关注。在对未来教育的塑造过程中,高考正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高考改变中小学教育模式

  从1952年我国建立全国统一的考试招生制度以来,我国高考改革从未停止步伐。

  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颁布,标志着我国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正式启动。截至目前,已经有29个省份分5个批次启动了高考综合改革,在考试内容、形式、招生录取方式等方面实施了系列改革举措。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教授王新凤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近年来的高考改革举措从多个方面改变了中小学的育人模式。

  “以教学内容为例,2020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对中小学要教什么、怎么教、怎么考提出了新的要求。过去的教学内容更多以知识记忆为主,但在新高考改革的引导下,教学内容将更加聚焦核心素养。这对我们加强教研力量,加强对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培训也提出了新要求。”王新凤说。

  改变过去单纯对知识或者能力的考查,聚焦核心素养考查,是新高考从“知识导向”向“素养导向”转变的具体体现。作为主要改革举措,新高考实施选择性考试科目设置,形成了“3+3”“3+1+2”两种考试科目组织方式。

  在选择性考试科目设置下,新高考改革省份高中学校形成了大走班、小走班等不同的选课走班模式,在不同程度上改变了过去固定行政班级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

  随着“走班制”一同出现的是分大小班上课的教学形式,讲座式的短线课程实施大班制,研究型的课程实行小班制。在新高考制度激励下,高中的教学模式变得更接近大学。

  招考方式更加多元化

  新高考改革政策出台之前,社会舆论对高考改革的呼声强烈。此后我国启动多项改革措施都是为了破解“唯分数论”,实现多把尺子“量”人才。

  综合素质评价是新一轮高考改革的亮点之一。新高考提出规范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探索将过程评价结果纳入招生录取参考。高中学校建立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5个方面。

  新高考改革省份特别重视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的导向作用,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综合素质评价档案。

  除了强化过程评价,新高考还推出了“两依据一参考”的综合评价招生模式。即高校依据统一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进行择优录取。

  上海、浙江等新高考改革省份在部分试点高校实施了综合评价招生。例如,浙江大学采取的“三位一体”综合评价录取分数线,是以高考成绩乘85%,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乘5%,面试成绩乘10%综合计算出来的。

  王新凤介绍,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团队对浙江高校综合评价招生录取学生的跟踪评价来看,综合评价招生的学生高考录取成绩虽低于统一高考学生,但表现出较好的学业潜力、专业认同、综合素质,学习适应性总体较强。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以教育评价改革牵动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是未来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之一。

  高校招录方式正在完善

  随着高考改革不断推进,“高考加分”“录取批次”等脍炙人口的名词正在褪去其旧日的浓重色彩。新高考减少和规范考试加分,逐步取消录取批次,实施平行志愿招生录取办法,增加了高校与学生的双向选择机会。

  “总体来说,社会各界对新高考招生录取方式的改革措施认同度比较高,改革比较平稳,以高考实现科学选才的目标达成度也比较高。”王新凤说。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陈志文表示:“高考并不是唯一的评价人才机制和选拔人才渠道。培养科技创新人才需要尊重学科特性,充分考虑到拔尖人才的特殊性,为他们打开各种选拔通道。”

  教育部从2003年开始实施高等学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即实施自主招生政策。2014年以来,我国提出规范自主招生,严格控制自主招生规模,2015年起自主招生考核安排在全国统一高考后进行。2020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的培养与招生选拔统筹考虑,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在为国选才,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道路上,高考依然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虽然人们都说高考是根‘指挥棒’,但教育变革不能只靠高考改革。”陈志文认为,教育变革仍需要全社会各个领域的共同努力。

  对于高考改革对未来教育的塑造作用,王新凤同样提出了展望:“高考改革是持续性、长期性、系统性、发展性的过程,其效果需要经过更长时间检验。随着高考综合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的推进,再加上教育内外环境复杂性和教育系统内部改革难度的增加,提高高考制度的科学性和公平性依然任重而道远。”

  【相关链接】

  教育部多举措护航2023年高考

  新华社讯 (记者王鹏 徐壮)记者从教育部获悉,2023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1291万人,比去年增加98万人。

  为严厉打击考试舞弊,教育部会同公安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联合开展打击作弊专项行动,将防范手机作弊作为重中之重,多措并举,综合施策,指导各地强化人防、物防、技防等措施,严格入场安检规范,强化考场监考巡考,严厉打击利用手机等通信设备作弊行为。对于在高考中存在作弊行为的考生和人员,将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坚决维护高考的公平公正。

  与此同时,教育部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疾控局等部门,指导各地深入总结以往经验做法,坚持科学精准防疫,精准落实“乙类乙管”等要求,完善方案预案,针对不同考生情况分类设置考场,备足备用考场和工作人员,做好考生和工作人员考前健康监测,细化防疫措施,及时发布考试防疫要求。

  为优化考生服务,全力保障温馨高考,教育部会同中国气象局等部门密切分析高考期间发生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等信息,指导各地进一步完善预案,确保能够及时有效应对突发事件。指导各地进一步做好治安出行、食宿卫生、噪音治理等方面的综合保障。为全国近1万名各类残障考生参加考试提供合理便利。

  教育部还会同国家教育统一考试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继续开展“2023高考护航行动”,指导各地集中开展“清理互联网涉考公众账号”“点亮权威考试招生机构官网标识”等多个专项行动,积极营造良好考试环境。

  同时,指导各地各高校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精心组织考后高考志愿填报专项咨询服务活动,多渠道、多方式为考生和家长提供政策解读、信息参考和咨询服务。充分发挥中学主渠道作用,加强高三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的政策培训,为考生提供更多针对性的优质服务。

[ 责编:丛芳瑶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主题展览面向公众开放

  • 第十七届中国国际现代化铁路技术装备展览会在京开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随着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助力建材行业向更智能、更绿色、更高端方向变革。“通过数字化转型,建材企业可基本实现研发设计数字化、生产运营一体化、客户服务敏捷化,提升决策效率、协同能力和服务水平,快速提升生产力和核心竞争力。
2025-07-09 09:40
记者8日从湖南省自然资源厅获悉,通过创新地质找矿理论,经过长期勘探,湖南省郴州市临武县鸡脚山矿区已探获超大型蚀变花岗岩型锂矿床,共提交锂矿石量4.9亿吨,氧化锂资源量131万吨。
2025-07-09 09:39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8日晚间发布的通知,今后“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将不得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治疗。“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是将颈部深层淋巴管或淋巴结与邻近的静脉进行吻合的手术,近年来部分医疗机构将其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引发争议。
2025-07-09 09:39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日前发布《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支持企业对标标杆水平和先进水平,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鼓励企业建设极致能效工厂、零碳工厂。
2025-07-09 09:37
近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依托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精确测量了极缺中子原子核硅-22的质量,实验发现硅-22的质子数14是一个新幻数。
2025-07-09 09:3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7日发布消息,自然科学基金委近日制定重大非共识项目试点实施方案,将在2025年启动资助试点。
2025-07-08 09:20
近日,由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联合有关单位研制的全自动水稻覆膜插秧技术装备在江苏省靖江市投入使用,开启了我国水稻覆膜插秧新模式。
2025-07-08 09:11
日前,全球领先的720V高压固态钠盐电池,在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的建亨奥能科技有限公司正式量产,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三个实现固态钠盐电池商用量产的国家。
2025-07-08 09:10
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获悉,该委日前制定了重大非共识项目试点实施方案,将在2025年启动资助试点。
2025-07-08 05:05
什么是聚乳酸材料,在取代传统石化基塑料材料方面又有着怎样的优势?本期院士科普,让我们跟随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学思,一起走进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聚乳酸的奇妙世界。
2025-07-07 14:19
科技的力量正让农民从传统体力劳动者向掌控全局的智慧决策者转变。
2025-07-07 12:33
在未来数十年,熟练使用人工智能很可能成为大多数职业的必备技能,并深刻影响就业市场。作为经济土壤中的“超级肥料”,新技术既带来传统岗位的替代,更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直接创造新的岗位需求。
2025-07-07 09:12
抽水蓄能机组主要由发电电动机和水泵水轮机组成,利用山上山下两个水库进行水能和电能相互转换。
2025-07-07 09:11
回溯歼—10飞机研制历程,从立项、首飞到定型,历经数十载,“三滴油”看起来微不足道,却更加说明创新需要点滴用心、长期耕耘。
2025-07-07 09:10
从微小的夸克到浩瀚的宇宙,从生命的密码到自然的规律,科学这双“慧眼”不断重新定义着“可见”与“可知”的边界。从墓室中的真菌到实验室里的潜在新药,科学家用一套跨学科方法挖掘出这个隐藏在自然界的分子宝藏。
2025-07-07 09:08
在6日开幕的中国科协年会上,2025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正式发布。这凝聚科技界智慧的30项问题、难题“锁定”了哪些前沿领域的核心赛道?其遴选标准蕴含着怎样的科学智慧?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丛斌、邹冰松、王小云、陈坚四位院士。
2025-07-07 03:10
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2日在北京开幕。除收录标准的优势外,东壁全球科技文献数据平台还根据中国科技界与教育界的习惯,对所收录期刊进行了学科分类。
2025-07-04 09:55
超材料是一类具有特殊性质的人造材料,而具有热辐射性能的超材料可以把多余的热量“打包”传递到外界,热辐射超材料可广泛应用于零能耗辐射冷却、建筑节能降温、航天热控等诸多重要领域。
2025-07-04 09:53
中国科学院院士、海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骆清铭团队成功绘制出了小鼠三维脑区和立体定位图谱
2025-07-04 09:5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