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小水井农民合唱团:身带泥土声如天籁
首页> 地方频道> 教育 > 正文

小水井农民合唱团:身带泥土声如天籁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3-05-29 12:27

  5月19日,在小水井村举行的小水井苗族农民合唱团成立20周年专场演唱会上,演员和观众在歌声中相互挥手告别。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张文凌/摄

  1993年,其他村寨的村民慕名来到小水井村,用四喇叭录音机录下小水井村村民演唱的天籁之音。刘建华/摄

  2016年1月29日,小水井苗族农民合唱团主办的“天籁之音·大山里的巴洛克”世界经典合唱音乐会巡演,在昆明剧院举行了首场演出。刘建华/摄

  在小水井苗族农民合唱团成立20周年专场演唱会上,当演员和观众在歌声中相互挥手告别时,团长张晓明(中)不禁潸然泪下,哽咽难言。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张文凌/摄

  当台上的演员和台下的观众相互挥手告别时,张晓明不禁潸然泪下,哽咽难言。

  演员并不是职业演员,他们是农民,刚从田地里劳作回来,指甲缝里还留着泥土。

  演出地点是村里建筑面积最大的一栋楼,楼前有一个小广场。这个村有个社团组织,名字很长,叫“小水井苗族农民合唱团”,团长就是张晓明。

  20年前,张晓明也是在这个地方,第一次听到这些农民的歌声时,他流下了眼泪。

  他们沉浸在音乐中的虔诚、幸福、满足,让我有触电的感觉

  昆明市富民县小水井苗族村在海拔2350米的山区。全村158户458人都是苗族,他们世代在这片山地上耕种玉米、洋芋、小麦,在寂静的旷野放牧牛羊。

  但这个普普通通的小山村却引来了千里之外的人们,挤在村里小广场上,诧异地看着这些穿着苗族服装的农民,用四声部混声合唱世界名曲。就像20年前的张晓明,在这天籁之音笼罩下,怔住了。

  2002年11月17日的夜晚,下乡采风的张晓明途经小水井,被一阵悠扬的歌声吸引到一间简陋的屋前,屋里灯光昏暗,简易的台上,错落地站着四排苗族农民,他们正在唱德国音乐家舒曼的《茨岗》,歌声整齐统一。

  张晓明说:“他们声音没有一点轻浮感,那是一种来自生命最深处的表白。他们沉浸在音乐中的虔诚、幸福、满足,让我有触电的感觉。”

  自从那天晚上见到了小水井这些唱歌的农民后,怀着“让更多的人听到他们的歌声,让他们走出去到更广阔天地展示”的初心,2002年,作为画家、摄影师、音乐发烧友的张晓明,创办了小水井苗族农民合唱团。

  然而,这条走出去的路却十分艰辛。

  合唱团成立以后的两三年里,偶尔有机会到县城或昆明演出,但次数很少。在参加昆明的一次合唱比赛中,因“表情木讷”而落选。张晓明也努力去对接一些活动,但都碰了壁。

  2004年4月,中央电视台《同一首歌》要来云南演出,要融入一部分云南民族元素的节目,张晓明决定去碰碰运气。他来到云南电视台,向工作人员做了自我介绍。工作人员对他说:“节目早就定了。”张晓明不甘心,从中午等到晚上7点多,看到一群人走过来,他上去问哪位是导演,当得知一位女性是副导演时,张晓明向她介绍了合唱团的特色,看这位副导演有点动心,张晓明建议他们去小水井村听听。副导演同意了。张晓明赶快打电话到小水井村,当时村里只有一台座机电话,值班人一路小跑叫来合唱团指挥龙光元听电话。晚上9点多,一行人到达小水井村,合唱团的团员来得都很匆忙,有人才从山地里回来,一身泥,来不及换衣服就站到了台上。当第一首歌唱响时,全场安静了下来。所有人都看见了张晓明第一次看见他们的那一幕:

  他们不开口的时候,远远看去似乎是灰灰的一片,分不清每个人的脸;但当他们一张嘴,他们的眼睛便亮了起来,眼里放出神彩。他们每个人的脸庞露了出来,那是一张张浸满沧桑、爬满皱纹的脸,但每一张脸都真诚得令人感动。

  当3首歌唱完之后,所有人站了起来,用力地鼓掌。2004年4月10日,合唱团在昆明拓东体育场登上了《同一首歌》的舞台,让全国认识了小水井。

  从那以后,合唱团先后前往国内数十个城市,参加各类大型演出活动;受邀与中国交响乐团、广州交响乐团、昆明聂耳交响乐团进行巡回演出;2018年2月,经著名指挥家余隆推荐,合唱团前往美国纽约和英国伦敦、牛津大学、利物浦、伯明翰,与美国纽约爱乐乐团、英国伦敦爱乐乐团合作进行了7场演出,成为中国唯一一个与世界顶级乐团合作的业余农民合唱团。

  不过,走出国门也是一波三折的。

  仔细准备好的材料,被英国和美国大使馆拒签,理由是“不能够提供完整的个人财产证明”。这些山区的农民,银行没有存款,房屋没有房产证,大多数人找不到土地承包合同和林权证、购车合同。不得已,张晓明和工作人员只有让村民站在自己的房子前照张相,在照片上写上说明;找村民小组为宅基地、土地共有人开证明盖章;去街道办农经站找出土地承包合同存根;到卖车行找购车发票存根。一通折腾下来,终于获得了美国和英国的签证,如期出国。

  纽约爱乐乐团和伦敦爱乐乐团是第一次与中国的农民合唱团合作,在余隆的指挥下,无伴奏云南民歌《长街宴》《小河淌水》《彩云追月》,以及用英文演唱的世界名曲《贝多芬C小调合唱幻想》、英国民歌《友谊地久天长》等在各音乐厅逐一呈现,观众听得如痴如醉,雷鸣般的掌声一次次响起。

  2018年8月,第二届上海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将特设的“人文精神奖”颁给了小水井苗族农民合唱团和伊朗卡曼贾琴演奏家、作曲家凯汉·卡勒。

  评委表示:“这一特别设立的奖项,是用来奖励长期坚持用音乐传播人文精神、用音乐歌唱生活、用音乐传递人间温暖所作出一系列贡献的人。”

  在相互的退让中,形成和声之美

  在走向外界的路中,小水井村民也有许多焦虑和挣扎。

  他们唱歌只是为了快乐,参加合唱团并不是他们的责任和义务。刚开始时,因为没有经费,外出演出都要自己掏钱,为了省钱,一天三顿只能吃便宜的米线,这让他们怨声载道;后来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每天有了100元误工补贴,但他们却不习惯专业老师的严格训练,也不太理解老师对他们自由散漫行为的生气。2008年,合唱团代表云南参加CCTV第十三届青年电视歌手大奖赛,在昆明集训的两个月里,不少成员因惦记家里的农活都跑回了家,指挥龙光元不得不一次次回到村里把大家劝回去。20年来,龙光元一直是合唱团的核心人物,他耳朵特别灵,只要村民一开口说话,他就能根据说话的音高给他分声部。作为合唱团成员和团长之间的沟通人,他默默承受着来自各方的压力,团结和鼓励着大家。

  “外出演出时,我们有很多挣扎,会因意见不同发生冲突。”村民王建生是合唱团的老团员。20年来,合唱团的人来来去去,有的还外出打工,人员不稳定,让大家有些灰心。“但张团长总是用爱心和耐心来带领我们,为我们操心,给我们方向。我非常敬重他。”王建生说。

  其实与村民的融合,张晓明也走过一段弯路。

  “刚开始带他们时,觉得应该按照我认为的最好的状态去要求他们。”他说。

  但过了一段时间,他发现自己“太想当然了”。

  小水井的村民像这样唱歌已经快100年了,唱歌早就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他们传承和更替,就像地里的庄稼,一茬接着一茬,自然天成。“如果打破这种生态,就是一种破坏。”张晓明说。

  之后,他采用了“顺其自然”的方法,不干涉村民传承的唱法,只是要让他们有足够的训练时间。

  多年来,合唱团每周4个晚上练习。

  2021年,53岁的龙光元觉得自己年龄大了,辞去指挥,39岁、唱男高音的张茉绿接替了他。多年来,张茉绿通过模仿龙光元学会了指挥。

  “模仿”是小水井村民一代一代唱歌传承的开始。他们在这种传承中学会了最正宗的美声唱法。

  因为疫情,直到今年5月19日,小水井苗族农民合唱团才在村里新建的舞台上,举行了成立20周年专场演唱会。

  这天,张晓明在主持时,穿上了村民张世明专门为他缝制的带有民族风的中式外套。

  因为跟着合唱团外出演出,开拓了眼界,张世明决定“到外面的世界去闯一闯”。这些年,他先后在南京、东莞、昆明等地打工,学会了服装设计、摄影、摄像等;他一边打工一边运营着“天籁小水井”抖音号,这是张晓明交给他的任务。今年,28岁的张世明回到小水井,贷款开了自己的青春小店“天井庄园”,经营民族服装定制、婚纱摄影、烧烤等。

  在外打工的这些年,张世明很想念合唱团,每次回到家的当天,就要跑去合唱团里唱歌,因为“与合唱团在一起有安全感”。

  王建生也曾去昆明打工,但他觉得打工的日子枯燥、孤独,在合唱团却可以相互倾诉。他觉得自己唱得并不好,但跟着大家唱,就能找到感觉。

  王建生说,出去打工回来后,他更喜欢乡村生活,更喜欢与合唱团在一起。在这里,他才能享受到唱歌的乐趣。

  “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就是倾诉、聊天,音乐在这里不是炫技,而是最原始的状态,所以他们没有包袱,再复杂的声音,对于他们来说都是简单的。”张晓明说。

  张晓明曾对村民能将4种不同的声音和谐演绎出来感到很费解,合唱团一个年轻的女孩告诉他,是“退让”。

  这两个字让他再次触了电。是啊,哪个音高了,就低一点,哪个节拍快了,就慢一点。在相互的退让中,声音越来越靠拢,越来越相像,最后达到高度统一,形成和声之美。

  “我自愧不如,我一直在寻求的专业答案,被一个不专业的人轻描淡写地回答了。”张晓明说,退让是为了消除前进中的阻碍,退让是向前的方式,一个懂得退让的社会才是真正的和谐社会。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文凌 来源:中国青年报

[ 责编:杨煜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梦想,飞越了大山

  • 大阪世博会中国国家馆日活动成功举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防晒,究竟该如何掌握分寸,才能在抵御伤害与拥抱健康之间找到平衡点?
2025-07-11 09:58
生命只有一次,心脏健康不容忽视。唯有提高对心梗症状的警觉性,掌握正确的急救方法,才能为生命筑起一道坚实的“心”防线。
2025-07-11 09:58
晒后背是一种传统的养生方法,符合中医“冬病夏治”的理论,其核心在于借助盛夏充沛的自然阳气,通过阳光照射背部,来提升人体自身阳气。
2025-07-11 09:58
截至7月10日,我国“北气南下”能源大通道累计输气量突破1000亿立方米,安全平稳运行超2000天,标志着这条纵贯南北的能源大动脉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绿色转型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2025-07-11 04:55
从自然资源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办公室了解到,今年上半年,全国新发现矿产地38处,同比增长31%;新发现矿产地中,大中型矿产地25处。
2025-07-11 04:10
时下,智能手机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社交娱乐的重要工具。多学科专家指出,当我们刷手机出现注意力极度涣散、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情绪化反应严重、深度学习能力下降、空虚感增加等症状时,就表明我们的大脑正在被“腐蚀”。所谓的“脑腐”,即因长期暴露于碎片化信息而引发的认知衰退与脑功能损伤。
2025-07-11 04:10
由于肉眼很难发现水污染的情况,洪水之后饮水需要特别注意,避免直接饮用自来水、山泉水、河水、湖水等。肖丹提醒,如果不适症状较为严重,出现持续高热、剧烈呕吐、严重腹泻、脱水、意识障碍等,或皮肤干燥、眼窝凹陷、少尿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2025-07-10 09:3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近日发布消息,自然科学基金委制定重大非共识项目试点实施方案,将在2025年启动资助试点。自然科学基金委作为我国资助基础研究的主渠道,制定了一系列创新举措。
2025-07-10 09:33
嫦娥六号月球样品的相关研究成果,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关注。这1935.3克宝贵的月壤,使得月球样品研究进入“嫦娥时代”,开启了人类认识月球的新纪元,也为中国月球研究走向世界前列奠定了基础。 一年来,中国科学家们已经利用嫦娥六号月球样品取得许多科学突破。
2025-07-10 09:32
2024年嫦娥六号任务首次从南极-艾特肯盆地内部采回月球样品,为揭示该区域物质成因提供了直接证据。综合元素和矿物组成分析,南极-艾特肯盆地镁环物质主要为斜长石(63%~67%)和低钙辉石(25%~27%)组成的亚铁苏长岩。
2025-07-10 09:32
7月9日,在北京航天城,神舟十九号航天员蔡旭哲(中)、宋令东(右)、王浩泽在记者见面会上敬礼致意。 在神舟十九号乘组中,航天员王浩泽也是一位90后,更成为首位进驻空间站的女航天飞行工程师。
2025-07-10 09:30
随着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助力建材行业向更智能、更绿色、更高端方向变革。“通过数字化转型,建材企业可基本实现研发设计数字化、生产运营一体化、客户服务敏捷化,提升决策效率、协同能力和服务水平,快速提升生产力和核心竞争力。
2025-07-09 09:40
记者8日从湖南省自然资源厅获悉,通过创新地质找矿理论,经过长期勘探,湖南省郴州市临武县鸡脚山矿区已探获超大型蚀变花岗岩型锂矿床,共提交锂矿石量4.9亿吨,氧化锂资源量131万吨。
2025-07-09 09:39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8日晚间发布的通知,今后“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将不得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治疗。“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是将颈部深层淋巴管或淋巴结与邻近的静脉进行吻合的手术,近年来部分医疗机构将其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引发争议。
2025-07-09 09:39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日前发布《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支持企业对标标杆水平和先进水平,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鼓励企业建设极致能效工厂、零碳工厂。
2025-07-09 09:37
近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依托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精确测量了极缺中子原子核硅-22的质量,实验发现硅-22的质子数14是一个新幻数。
2025-07-09 09:3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7日发布消息,自然科学基金委近日制定重大非共识项目试点实施方案,将在2025年启动资助试点。
2025-07-08 09:20
近日,由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联合有关单位研制的全自动水稻覆膜插秧技术装备在江苏省靖江市投入使用,开启了我国水稻覆膜插秧新模式。
2025-07-08 09:11
日前,全球领先的720V高压固态钠盐电池,在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的建亨奥能科技有限公司正式量产,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三个实现固态钠盐电池商用量产的国家。
2025-07-08 09:10
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获悉,该委日前制定了重大非共识项目试点实施方案,将在2025年启动资助试点。
2025-07-08 05: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