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论文致谢,盛放大学生的独有浪漫
首页> 地方频道> 教育 > 正文

论文致谢,盛放大学生的独有浪漫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3-05-25 12:00

  上排左起:北京交通大学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朱若凡、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学工程专业学生杨守志、上海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张宇

  下排左起:上饶师范学院化学专业学生李飞翔、武汉工程大学会计学专业学生吴亮、中国人民大学传播学专业王一凡

  这届年轻人的毕业论文致谢里,都写了谁的名字?这是团中央微博号近日发起的话题征集。评论区中,有人说自己把偶像周杰伦写到了硕士论文里,有人感谢自家猫,还有人感谢自己的头发……花样致谢的背后,有哪些美好的青春故事?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了一些应届毕业生,邀请他们讲述对恩师的谢意、对青春的缅怀,对梦想的求索。

  那些没说出口的感谢,都藏在毕业论文中

  论文致谢中出现形形色色的人物,已经不再新鲜。被致谢的一方,还可能是一只动物,一顿美食,甚至是现实中不存在的人物。前不久,网友@青杳晒出的致谢,引来很多围观。

  这位网友把爱宠和美食洋洋洒洒地写在醒目的位置:“感谢宿舍区的每一只小猫咪,治愈我很多不开心;感谢每一本我看过的小说,文字是我的乌托邦;感谢牛肉火锅,给了我很多次满足的喟叹;感谢傍晚好看的晚霞、校道上洒下绿荫的大树、偶尔跟朋友在操场散步的夜;感谢学校桥头的关东煮、瑞二的米线、达理的烧腊……”

  另一位年轻人在论文致谢中幽默地调侃道:“感谢我的头发,依然顽强的在我头上!”还有人感谢周杰伦——“在我每一个奋战实验、焦灼难安的时刻,是他天马行空、人间天籁的音乐抚平我的焦躁。”

  看到这些致谢,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王靖雨感受到特别的温情,“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写致谢的年轻人能够体察细微之处,去感受人世间的‘小美好’‘小确幸’,说明写作者是具有同理心的。同时,这些致谢能够引发更多的人共情,体现了我们这个时代对情感表达的开放和包容。”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新闻与传播系副主任刘文红教龄超过20年,据她观察,以前学生们写致谢,感谢最多的是老师、家人和学校。现在,00后作为移动互联网“原住民”,有着强烈的自我表达意愿,更加追求个性化的表达体验。他们越来越敢写,不仅致谢的篇幅越来越长,感谢的对象也不仅限于人物。

  前不久,刘文红参与评选优秀毕业论文时发现,许多学生喜欢把亲朋好友、恋人的名字写在致谢里,将其视为对好友亲人的“郑重感谢”和“浪漫表白”。

  “我读本科时和他相识,那时毕业论文中写的是‘感谢师兄’,后来,我写硕士论文时,变成了‘感谢男友’。”网友@小胖妞晒出的论文致谢里,记录了她和男友相知、相恋的全过程,“他的硕士和博士论文中同样写了我,从‘感谢师妹’变成‘thanks for my wife’”。在这位网友看来,恋人要共同进步,相互激励,才会有更长久的未来。许多人在此评论下跟帖说,“见证了一场双向奔赴的爱情”。

  刘文红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一些年轻人的致谢很有创意,甚至还会提到“未曾出现的爱人”。中国计量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唐宇菲就写道:“感谢大学四年都没有出现的男朋友,得以让我认真学习,写完论文。”

  看到这群年轻人“别出心裁”的致谢,刘文红感同身受,她说,这恰恰说明这届年轻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教育渠道的多元化,让00后们思想更加活跃,喜欢创新,表达的情感真挚又动人。

  他们的闪光青春,被刻进论文末尾的致谢里

  杨守志今年22岁,是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博士二年级的学生。他在本科论文致谢中,讲自己曾经是一名留守儿童,很早就入校,但是“早入学”并没有带给他旁人想象中的“年龄优势”,相反,他很受困扰,“学业跟不上,身边知心朋友少”。读本科时,杨守志结识了多位好友,他们一起做项目、打比赛、熬大夜。4年后,虽然大家奔赴到了不同的领域,但是那份同窗情被写进致谢里,他感谢好友的包容、理解、互助,很多瞬间被深刻地印在了记忆深处。

  在写致谢时,武汉工程大学会计学本科毕业生吴亮全篇用了文言文。“遥思初来之时,四时光景,终不复矣。然四载之间,相遇相知,相熟于心,工大之草木楼室亦系情思……”在他看来,大学的每一寸光阴和草木都寄托了“情思”,更重要的是,在美好的时光中,吴亮遇见了继父,“亦真心相待,为子操劳”,他把这几个字写到了致谢中。吴亮说,继父视自己为亲生孩子,一直鼓励他坚定、自信,大胆地去尝试新鲜事物,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填补了吴亮缺失的父爱。

  “光影在实验室的窗前流转,很多次推开门,偶然透过落地窗的一瞥,远方的地平线上,橘子正跌进迢迢星野。”上海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毕业生张宇在硕士毕业致谢论文里用暖色香甜的“橘子”来形容自己求学的时光——从早到晚,在实验室坐冷板凳、搞研究,看着太阳一点点落下,最后像橘子一样沉入到夜幕之中,又好像奔赴自己的星辰大海。

  在一次次披星戴月中,张宇给自己定下了矢志不渝的人生目标——攻克卡脖子的技术难题。读研究生时,他研究的是航天发动机的一个小部件,今年9月,张宇将前往北京大学继续深造,这次他的研究方向稍有变化,改为与芯片研发相关,即便这是国家技术难题之一,他在致谢里表示“而今万般熙攘化清风朗月,前路漫漫,亦不再畏惧”。

  “写致谢没有技巧,全是感情”

  “2022年年末,我写论文时正值重庆疫情高峰,您在半夜指导完论文时说:诗韩,如果过年回不去重庆,就来我家过年吧,不用担心。”“有一次差点被误会时,您的第一反应是:我相信诗韩。”“国家奖学金公示时,您在朋友圈中为我写下祝福……”这是天津商业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硕士毕业生李诗韩在致谢中写下的片段。

  作为李诗韩的导师,天津商业大学管理学院教师邢博没想到这些小事竟然被学生记了这么久。李诗韩是邢博的第一位研究生,目前,李诗韩被南开大学拟录取,将在9月开启博士生涯。“我看完致谢,很感动,为学生感到骄傲。平心而论,老师给予学生专业上的指导是有限的,更多的是帮学生开阔视野。”

  “现在学生的致谢普遍变得细节化,寥寥几句读下来,画面感就出来了。”刘文红认为,学生借致谢这一“窗口”,回顾总结自己的求学生涯,再次体会校园带来的亲情、师生情、爱情、同窗情等情感连接。刘文红平时和学生交流时,有的学生对她说:“致谢,是我行文两万多字中最温柔的两千多字了。”也有学生说:“写致谢没有技巧,全是感情。”

  当然,并非所有的老师都赞成把毕业论文致谢写得像自传。在王靖雨看来,致谢是学术研究作品的结尾,整体基调应该偏向于学术风格,致谢内容应该与研究内容互为补充。

  相较于致谢中的个人情怀,王靖雨更关注致谢中写学术作品产生过程中的细节故事。王靖雨回忆,自己的博士毕业论文里,首先感谢的是“知识本身的有趣,促使自己不断向前探索。”她希望,未来能看到年轻人在致谢里多写写“我为什么要做这篇文章的研究?我是怎么做这篇文章的研究的?在研究的整个路途当中,是谁在帮助我?还有哪些问题仍在求解?”

  当然,王靖雨同样乐于见到藏在论文致谢里的“新时代的新表征”,“寥寥数语背后的真情流露。”在很多论文致谢里,她都能看到时代给这届年轻人的专属烙印,“那是一种富有创造的精神气质”。

  实习生 荆昭延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戴月婷 李想 来源:中国青年报

  原标题:论文致谢,盛放大学生的独有浪漫

[ 责编:王宏泽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黑龙江开行首趟民族非遗文化列车

  • 西部科学城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国家癌症中心研究团队通过对全球胃癌流行病学进行系统分析,发现早发性胃癌呈上升趋势,年轻人群的患病风险日益增加。这一疾病模式的转变对全球胃癌防控策略提出了新挑战。
2025-01-10 09:25
9日,记者从中北大学获悉,该校孙友谊教授团队利用胶体化学体积排斥作用,并结合二维片状纳米材料剥离新方法,实现了石墨烯高效宏量制备。相关成果日前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2025-01-10 09:21
2024年,气象部门共建成27个国家气候观象台和8个国家大气本底站,实现气候关键区全覆盖;累计建成7.6万余个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实现全国乡镇全覆盖,地面站网布局不断优化。
2025-01-10 09:15
天津大学教授胡文平、王雨、吴煌与诺贝尔奖得主詹姆斯·弗雷泽·司徒塔特教授合作撰写的论文《动态超分子扭棱立方体》1月9日在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文章介绍了他们在光电功能的手性阿基米德多面体的构筑上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
2025-01-10 09:14
9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教授陈春飞携手长江大学教授刘勇胜、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教授斯蒂芬·福利等科学家,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
2025-01-10 09:13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医用光谱质谱研究团队发展多培养基方法,研究并获得了肺癌细胞可重复的特征挥发性有机物,有望用于肺癌闻诊新技术开发。
2025-01-09 10:19
大模型通常具有高度的通用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已经在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和语音识别等众多领域大放异彩。
2025-01-09 10:10
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推动下,该局联合各省地勘单位和矿业企业,于全国范围内展开找矿集中攻坚行动,在四川、新疆、青海、江西、内蒙古等地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锂辉石型、盐湖型、锂云母型锂矿新增资源量均超千万吨,使我国锂矿储量全球占比从6%提升至16.5%,排名从世界第六位跃升至第二位。
2025-01-09 03:10
《自然》1月9日发表的一项研究评估了淡水动物群的灭绝风险,涵盖了2.3万多个物种,发现被研究物种中约24%面临灭绝风险。
2025-01-09 09:59
随着数字技术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文化传承与创新迎来了新机遇。
2025-01-09 02:05
过去一年,怀柔科学城进入“运行为主”新阶段。2025年,怀柔科学城将持续做好“科学、科学家、科学城”三篇文章,加速形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效应,“十三五”时期布局的29个设施平台将全部试运行。
2025-01-08 09:43
屈膝、下蹲、从托盘上稳稳夹起6公斤的物料箱平举至胸前,倒退、转身、小步走向左后侧的无人物流车拖车旁,精准对位,低头、屈膝、弯腰,将物料箱放在拖车上,然后转身回到托盘前,继续搬运……
2025-01-08 09:36
基础设施是城市的骨骼,是城市安全与发展的“生命线”。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2025-01-08 09:35
天寒地冻的小寒时节,攀西大裂谷却是另一番景象。四川省攀枝花市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阳光灿烂,中午的气温超过20摄氏度。
2025-01-08 09:31
1月7日,记者在2025年全国知识产权局局长会议上获悉,2024年我国知识产权量质齐升。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达到475.6万件,成为世界上首个突破400万件的国家。
2025-01-08 09:30
褚智勤团队联合香港大学教授林原、北京大学教授王琦、南方科技大学助理教授李携曦,开创了一种金刚石剥离技术,可获得超薄且超柔韧的金刚石膜——它就像一张纸一样可以卷起来。
2025-01-07 09:56
科技创新是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唯有高效、顺畅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才能让知识资本真正成为发展的不竭动力。
2025-01-07 09:51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6日发布消息,该校研究人员领衔编撰的《2024年全球水监测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气温再创纪录,全球水循环出现变化,导致更多极端天气、严重洪水与干旱。
2025-01-07 09:50
安徽工业大学教授曾杰、教授刘明凯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教授李洪良合作,验证了一种通过界面锚定策略精准调控单原子之间距离的通用方法。
2025-01-07 09:47
全球质量最高的现代栽培种甘蔗高度复杂基因组被绘制,为今后甘蔗功能基因的挖掘提供了重要基础性支撑。
2025-01-07 09:4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