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甘肃挖掘地方气候资源优势创“生态品牌”:助推旅游效益渐显
首页> 地方频道> 经济 > 正文

甘肃挖掘地方气候资源优势创“生态品牌”:助推旅游效益渐显

来源:中国新闻网2023-05-09 21:51

  2020年7月中旬,经修复后的甘肃张掖市甘州区黑河河道生态环境良好,形成天然氧吧。 杨艳敏 摄

  中新网兰州5月9日电 (记者冯志军)甘肃省首届国家级气候标志品牌交流会9日在甘肃陇南市举办,此次活动旨在充分挖掘并发挥地方气候资源优势,打造国家级气候宜居品牌,助推美丽中国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来自全国各地近200家单位参加活动。

  由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指导,甘肃省气象局、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该活动,还充分利用甘肃省丰富的气候和自然资源,发展生态旅游、健康旅游,发掘高质量的旅游目的地,推出一批气候条件优越、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的县(区)及旅游区和具备气候资源禀赋的特色农产品,推动气候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图为陇南市康县境内的花桥AAAA级乡村旅游景区。(资料图) 谈龙  摄

  此次活动中,2022年“中国天然氧吧”授牌地舟曲县进行经验分享,甘肃陇南市康县、甘南州迭部县作为2023年度申报地区做交流发言。湖南、河南、陕西等气候品牌创建地进行经验分享,以独特的气候生态优势通过品牌创建助推旅游效益明显。

  康县副县长徐永明说,康县是甘肃省唯一一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性区域,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是长江上游水源地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主体功能区。“中国天然氧吧”创建工作启动以来,康县已陆续完成生态环境气象负氧离子监测系统建设,去年达到“舒适”级别的月份长达7个月,非常适宜康养旅游,目前全县气候生态环境硬性指标全面达标。

  甘肃省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陶健红表示,甘肃具有丰富的气候资源,气象部门将充分发挥气象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中的服务支撑作用,为各地开展宜居、宜业、宜游评估提供权威气候指标,进一步发挥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优势与价值。

  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田学功表示,甘肃文旅部门将以助力全省乡村振兴为目标,在文旅产品开发、旅游形象宣传等方面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文旅发展新路子,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据介绍,该活动将进一步充分发挥气象“趋利”和“避害”的双重作用,促进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把“中国天然氧吧”“避暑旅游目的地”“中国气候宜居城市(县)”“气候好产品”等气候生态品牌创建,作为气象部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和抓手。(完)

[ 责编:王宏泽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

  • 天空之眼瞰雄安:拔地而起的“未来之城”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5月31日,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携手弧光量子等合作伙伴发布新一代量子计算云平台,接入“祖冲之号”同款176比特超导量子计算机。
2023-06-02 10:36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回望新中国成立以来70多年的历史,全力发展科技、支持经济建设、捍卫国家安全的主线始终贯穿其中。
2023-06-02 10:34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遵循其自身发展规律,经过量变积累才能实现质的飞跃。核心技术的突破更是如此,必须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坚守,长年累月的耕耘,才能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果。
2023-06-02 10:33
研究团队发现,这些小恒星周围三分之二的行星可能会因为主恒星的潮汐力导致其上“寸草不生”,但剩余三分之一的行星可能位于宜居带内。
2023-06-02 09:23
据介绍,长江干线北斗地基增强服务系统还将加密现有气象站观测网,进一步增强长江气象监测的分辨率。
2023-06-02 09:17
进一步提高我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规范化水平,科技部近日印发了《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2023-06-02 09:16
农业农村部近日印发紧急通知,要求相关省份科学应对“烂场雨”天气,抢时抓好小麦抢收和烘干晾晒。对小麦繁种田,要登记品种、面积、农户,确保种子质量安全,坚决防止不合格种子流入市场,给秋播小麦生产造成安全隐患。
2023-06-01 10:34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新时代中国儿童应该是有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懂感恩、懂友善,敢创新、敢奋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儿童。希望同学们立志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而读书,不负家长期望,不负党和人民期待
2023-06-01 10:16
202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31日启动,本次增选名额共79名。其中,数学物理学部13名,化学部12名,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4名,地学部12名,信息技术科学部9名,技术科学部13名,特别推荐领域6名。
2023-06-01 10:15
航天科技集团八院805所设计研制的对接机构,为航天员进入空间站搭建了一条安全可靠的“太空廊桥”。
2023-06-01 09:52
2023年3月13日12时0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荷鲁斯2号遥感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新华社发(中科院供图)  遥感卫星在生态环境治理、基本农田保护、森林防火抢险、地震救灾等方面“大显身手”。
2023-06-01 09:50
题:透视科普“网红”现象:教授、院士纷纷“破圈”,吸引百万粉丝……科普“网红”李永乐表示,应进一步健全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切实增强科普工作者的职业荣誉感,激励更多青年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普事业。
2023-05-31 16:34
这是中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首艘载人飞船的交会对接任务,也是空间站三舱在“T”字构型下实施的首次径向交会对接任务。相较于神舟十三号、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实施的径向交会对接任务,此次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交会对接有着不一样的难度——
2023-05-31 10:43
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报道,来自美国和英国的8位人工智能(AI)专家就这项技术在未来10年将如何改变人们生活进行了预测。这些专家表示,到2030年,AI可以照顾老人、制作电影、授课、提升经济、帮助解决能源危机等。
2023-05-31 10:36
2023中关村论坛重大科技成果专场发布会30日举行。“夸父一号”卫星在轨获得国际一流太阳硬X射线图像等系列成果、通用视觉大模型SegGPT、30微米厚度柔性可折叠玻璃、钠离子电池、新一代人造太阳等20项重大科技成果正式发布。
2023-05-31 10:35
近年来,我国锚定科技强国建设和科技自立自强,在科技创新领域不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与协同性,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2023-05-31 10:34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
2023-05-31 10:28
对话》杂志报道称,地震气枪产生的声音会导致附近动物永久性听力丧失、组织损伤甚至死亡。海军声呐的使用还与加勒比海、欧洲和东亚的几种鲸鱼大规模搁浅有关。
2023-05-30 10:24
通过产业化运作,培育或支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上市种业企业,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为国家种业振兴贡献力量。
2023-05-30 10:23
在29日召开的2023中关村论坛“第三极环境与地球系统科学”论坛上,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姚檀栋院士表示,第二次青藏科考启动6年来,科考队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取得了十大重要进展。
2023-05-30 10:18
加载更多